薛志慧,卓凯彬,林东艺,孙威江
1.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 安溪 362400;2.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1],在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等重要文件中也都提出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4]。
BOPPPS 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全方位参与和及时反馈交流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6个部分,即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并结合课后反思,建立一种学生参与式互动和教学反思的闭环教学模式[5]。茶树栽培学课程是茶学本科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研究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生态条件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综合技术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课程[6]。目前,全国各类涉茶高校及任课教师对协同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都得以强化,也开展了茶文化学[7]、茶学研究进展[8]、茶学专业英语[9]、茶文化与茶健康[10]及制茶学[11]等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但关于协同思政教育的能力提升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茶树栽培学课程为例,探讨基于BOPPPS 模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与实施。
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要将专业课程与传统思政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尤其抓准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及切入时间。因此,优化茶树栽培学课程体系就是从茶树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探索和模块设计入手,深入挖掘茶园管理、茶树生长环境及茶树繁殖技术等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并能将思政元素与茶树栽培管理相关知识有机结合,构建思政模块课程体系,以实现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茶学专业课程须明确其承担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责任,即体现德育功能。课程的教学目标由原来教学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转化为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侧重点是充分挖掘和利用茶树栽培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资源,坚持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原则,以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为重点,充分利用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茶树栽培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兴趣、责任安全意识及务实的态度和职业道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茶树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难点应围绕转变教学观念,修订课程大纲,深入挖掘茶树栽培学专业知识、技能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并以合理的切入点及切入方式,实现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茶树栽培学课程是按照茶树栽培的实际过程要求,介绍茶树生物学、茶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及外界条件综合影响茶树高产优质等技术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茶树栽培相关的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具体可以围绕以下3个方面开展。
课程教学与三农情怀及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结合我国茶产业发展及中央一号文件的介绍,使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前景等有新的认知,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及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
课程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茶树栽培学课程包含许多实践技术,如茶树短穗扦插繁育、茶园施肥、茶园耕作除草、茶树修剪、茶叶采摘及茶园安全生产等,可以深入整理挖掘爱岗敬业、团结和谐、艰苦奋斗等精神。
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在茶园建设、茶园管理等教学内容中,通过案例介绍,结合茶企实际生产情况及对员工要求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及职业责任心,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集体观念感,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
根据课程各章节内容,深入挖掘茶树栽培学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具体如下:第一章:茶树栽培简史。通过介绍中国茶叶发展史及世界茶树栽培历史,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第二章:茶树植物学特征特性。结合专业领域相关的前沿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第三章:茶树的适生环境。通过介绍茶树生长发育与气象要素、土壤条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茶树生长发育各阶段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第四章:茶树繁殖与新茶园建设。结合实验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茶树扦插繁殖技术的专业技能(能力培养),通过生态茶园建设理念,使学生树立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茶园建设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五章:茶园土壤管理。通过了解茶园土壤化肥过量使用容易造成的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提出需对茶园合理施肥,树立学生茶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第六章:茶树树冠培养。结合茶树一生不同时期的修剪技术和高产优质树冠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立足茶树一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同时重视茶树一生中不同时期要求,用局部的发展促进整体发展(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第七章:茶园安全生产。了解茶园公害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御和补救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茶园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体系建设观念(价值塑造)。第八章:茶叶采摘。茶叶采摘既是茶叶生产的收获过程,也是增产提质的重要树冠管理措施,结合茶叶合理采摘,使学生树立用发展的眼光处理茶叶采摘与留养、采摘质量与数量、采摘与管理等相互间的关系(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第九章:茶园生产机械与设施。结合茶园生产机械的种类及使用,强调智慧茶园发展的趋势,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茶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价值塑造)。第十章:茶树栽培的可持续发展。掌握茶叶高产优质的影响因素和茶区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思路,有因必有果,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系统、联系的眼光,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看问题(价值塑造)。
首先,在教学大纲中完善课程总的思政育人目标及各章节思政元素;其次,在教学计划中要结合茶树栽培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形成课程思政科学融入通道,科学设置思政元素切入点及融入方式,进一步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提升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考虑课程特点、学生特征等因素,对融入课程的思政目标、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和品质,发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主要功能。本文以茶树栽培学课程第四章知识点“茶树品种及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为例,形成基于BOPPPS模型的思政育人教学设计。
2.2.1 导入(Bridge-in)
在导入环节,可以用图片、视频及案例等方式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其次,导入内容应与教学知识点及思政元素密切相关;最后,导入应能激发学生思考。以茶树栽培学课程第四章知识点“茶树品种及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对茶树品种的兴趣,可使用案例的方式进行导入,如引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等与种业相关的政策文件,使学生了解种质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未来茶树品种选育保存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导入需要做到形式多样、内容关联及角度具有启发性。
2.2.2 学习目标(Objective)
在学习目标环节,要制定明确、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通过挖掘思政元素,设置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如本讲知识点可设置如下目标:知识目标为要求对茶树主要生产推广应用品种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无性系繁殖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能力目标为掌握茶树扦插繁育技术;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确立本节课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2.3 前测(Pre-assessment)
在前测环节,可借助学习通或雨课堂等智慧工具发主题讨论、投票、抢答等互动性问题,了解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针对性地设置教学重点及难点。如本讲可设置茶树种质、品种、良种之间有何差异,了解哪些茶树无性系繁殖技术等问题,摸底学生是否理解品种的内涵,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聚焦薄弱环节。通过提问和参与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2.4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环节是BOPPPS 模型中的核心环节,在此环节中需要深入挖掘并合理设置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再通过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同时利用学习通、QQ群及云课堂资源等信息化技术开拓课堂有限时空,打造课内外结合教学的新形态,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本讲知识点中通过提问名扬中外的大红袍是怎么来的,茶树短穗扦插技术是什么时候产生等问题,结合小组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内容,令学生了解茶树无性繁殖技术种类及特点,掌握短穗扦插繁育技术;再结合案例拓展延伸,讨论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如何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中发挥作用,使学生了解科技造就现代农业,良种敲开效益之门。通过了解无性繁殖技术,使真正的“母树”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2.5 后测(Post-assessment)
学习效果可通过后测环节进行检验,并借助智能化教学工具发送随堂测试、投票、抢答等多种形式的互动,通过提问“短穗扦插技术中穗条与插穗的标准和剪取方法是什么?”检验学生对短穗扦插技术的掌握情况,同时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还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本次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2.2.6 总结(Summary)
总结环节是对本讲知识点的回顾,同时提升课堂内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本讲中总结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要点及其重要性,并结合实验课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启发学生延伸思考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如何在“三茶”统筹中发挥作用。通过了解我国是世界首创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通过实验课茶树短穗扦插技术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要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不仅要做好思政育人教学设计,还要加强课后反思。重点围绕教学反思方法、教学反思内容、教学总结及改进措施等,以茶树栽培学课程第四章知识点“茶树品种及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为例,形成思政育人教学反思(表1),总结思政育人中的收获与不足,完善思政育人教学设计。
表1 “茶树品种及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思政育人教学反思体系
此外,在传统偏纸质考核的方式上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建立包含学生、同行、督导等参评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与教学相关的大数据精准记录多样化学习过程,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评价方式具体如下:结合智能化教学手段,如学习通等记录课程全阶段学生出勤率、课堂测验、提问及讨论等;实验课成绩结合学生实验课出勤、实验课操作技术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课程结束后通过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及技能知识掌握情况。
课程教学团队的设计和实施基于BOPPPS 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该设计中结合了课程知识丰富、能力提升及价值引领3 个部分,深入挖掘了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科学设置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同时结合校内茶树种质资源圃、校外实践基地等优势,丰富课程内容,深化课程内涵建设。从课堂到茶园,从图片、文字到叶片、土壤,学生不仅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更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创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在茶树栽培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兴趣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感,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与增强价值教育的三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