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雪竹
本节课主要从统编版必修(上)第六单元选取《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中的对比论证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说理的表现形式,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议论文的实际写作中。
文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各具特色。《劝学》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阐发道理,生动形象;《师说》主要以对比论证为主,阐明观点;《反对党八股》为党八股画像,运用多种论证方式,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以比喻说理,妙趣横生而又睿智犀利。
学情分析:学生在现阶段,很容易判断出文本中所运用的论证方式,但是不会将这种说理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因而本课提供给学生的是对比论证的具体表现内容,探究对比的角度及层次,从而形成对比论证的思维支架。本课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建议,重在通过语言文字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1.通读《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第二小节,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初步领会作者观点和态度。2.聚焦三篇文本中对比说理的部分,尝试赏析对比论证的内容与角度。3.运用对比论证的思维支架,尝试写作300 字左右的小片段,做到学以致用。
任务一:梳理比较,探究对比论证的逻辑形式。
一、回顾课文《劝学》,认识对比论证的基本特点。
以《劝学》第三小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第三小节主要论证如何学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用了哪三组对比,能不能找到每一组对比,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带着学生明确了以下内容:(1)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释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充分。(2)研究对比论证时,一定要明确它们是哪个方面的比较,如《劝学》中积累侧重在学习方法的比较、舍弃和用心在学习态度上的比较,这里的比较点就是对比的差异点。
(此处以《劝学》导入,更契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首先因为《劝学》作为旧知识,能够唤起学生关于对比论证的认知体验;其次,《劝学》中的骐骥和驽马、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蚓和蟹作对比,相对而言,更为简单,更符合学生对于对比论证的初认知。)
二、分组合作,梳理对比论证的内容,确认正反差异点。
将学生分成四大组,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师说》和《反对党八股》第二小节,找出关于对比论证的具体内容,并探究对比的角度及层次,确认正反差异点。两个小组重点研究《师说》,另外两个小组重点研究《反对党八股》的第二小节,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补充。
(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符合课标精神,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中,部分疑难问题可以获得解决。)
1.《师说》小组呈现的交流结果:
(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而耻师焉的对比。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
(4)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向韩愈学习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形成对比。
对于上述交流结果,基本上比较全面的找出了《师说》中的对比论证,先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对比论证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可以发现(1)(2)(4)有对象和行为的比较,(3)只有对象的比较,所以学生可以发现(3)的对比论证思维有待完善,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笑之形成的对比。再次,问同学们,作者韩愈列出这些对比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比?同学们接着又去文本中找,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结果的差异,这才是作者真实的目的,所以结果的比较是重中之重,是对比论证的核心所在,是对比的差异点,不能疏忽。
《师说》小组根据老师的引导,再次完善了文中对比论证的具体内容,确认了正反差异点。
《师说》小组对比论证的完善可以促进《反对党八股》小组,在探究第二小节对比论证具体内容时,会有一定的针对性。
2.《反对党八股》小组呈现的交流结果:
观点1:批判“长而空”的文章风格
对象1行为有些同志,我们的老爷写长而空的文字,几万字,没什么内容影响群众不看,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与观点的关联斯大林写只有《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么长的短而精的文字成功号召苏联人民保卫祖国从影响的角度,批判“言之无物、空话连篇”的文风
观点2:我们需要有内容的文章
对象2特征有些同志在前方写长报告长而空的文字,几万字,没什么内容与观点的关联马克思的《资本论》长篇巨著,言而有物从特征的角度,论证文章的长短要服从内容
从特征的角度,论证文章的长短要服从内容《反对党八股》小组在分析第二小节时,按照在《师说》中所学到的方法,成功地呈现出以上交流成果,并且有意识地将观点与对比论证的关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思维的进步和跳跃,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有所裨益。
任务二:深入探究,发现对比论证的逻辑共性
两篇文本的对比论证的具体内容已经做了具体的分析,那么这两篇文本中呈现对比的有没有共性的内容呢?此处笔者所作出的引导是具体分析《反对党八股》中的对比论证,为此提出下列问题:
一、《反对党八股》第一个观点中的正反对比差异点在哪里?学生可以找出行为的差异和影响的差异,但是却忽略了身份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对比对象不是有些同志和另外一些同志,它的对象是有些同志和斯大林,所以斯大林的身份地位比有些同志要高,他们的身份也是一个对比的差异点,而用这样身份的对比可以使得论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醒目。我们会发现,身份高的人写短而精的文章,身份低的人写长而空的文章,这是身份与行为的反差。因而,第一个对比论证的思维支架就可以确定下来,即:身份与行为的反差。
二、让同学们去《师说》中找身份与行为反差的例证。至此,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师说》中存在很多类似的身份与行为反差的对比论证,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士大夫群聚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等。至此,一个普适性的对比论证思维支架就可以确定下来。
那么,用同样的方法再去分析《反对党八股》中第二观点,它们对比的差异点是:空洞和有物。但是长是他们的共性,也就是表面上看,文章都很长,实质上一个空洞,一个有物,这是他们本质的差异吧。所以第二个对比,我们会发现,这是表同里异的反差。接着请同学们迅速去《师说》中寻找表同里异的例证:今之众人于其子择师而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李氏子蟠拜师学习。所以又给大家提供一种对比论证的支架——表同而实异的反差。
(至此,将两篇文本中的共性思维支架,完全提炼出来,这样在学习对比论证的过程中就不是空洞的说理,而是让学生在运用对比论证时更加有抓手,更具有实用性,也更容易操作。那么接下来就是实践演练,学以致用。)
任务三:语段写作,体悟对比论证的逻辑力量
请结合当下文风的建设情况,针对部分网络自媒体的文风乱象,请参考《反对党八股(节选)》第二小节的论证思路,要有清晰明确的观点,运用对比论证思维支架写一段300 字左右的议论文字。
学生实例:
文风乱象第一个特点:“跪求体”“哭晕体”等浮夸自大文风频现。我们有些网络新闻喜欢浮夸,“雨点小雷声大”,为什么一定要写的那么浮夸自大,又那么不切实际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造声势,博读者眼球。因为一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又让人“跪求”“哭晕”,哪里还会不看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大白话”讲“大道理”,“鞋子论”“钉子论”“打老虎”“拍苍蝇”“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脍炙人口的话语向全国人民系统化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在是快信息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将语言朴素化、大众化。可能有人会问:“一些科学论文不是也很浮夸,让人摸不着头脑吗?”那怎么办?边查阅资料边看就好了。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行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分场合。我们反对的是文风浮夸又言之无物的网络自媒体文章。不是任何东西都以朴素大众化为好,我们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应该舍弃的是浮夸且空的文章。
诊断病例(让学生根据上述对比论证思维支架在语段中找问题,呈现如下):
一是身份的比较有误。将网络新闻与习近平总书记进行对比,不合常理;二是对比的差异点并未表现出来。文段分析了网络自媒体浮夸文风的原因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朴实文风的表现,却没有将他们文风的影响这一“差异点”表现出来,势必会影响对比论证的说服力。三是本质表述不当。文段论述缺乏条理,本质应该是浮夸而空洞与浮夸却言之有物的差异,文段并未精准论述。
语段升格:
网络自媒体文风乱象的第一大罪状是:浮夸自大。有些网络自媒体人频现“跪求体”“哭晕体”等浮夸自大的文风,但是没有什么真材实料,为什么一定要写的那么浮夸自大,又那么不着边际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博人眼球,吸引网友的注意力。这类措辞不清、表意不明的文字不仅破坏语言美感,在互联网中刮起一阵“歪风”,并且其煽动性的语言在人们心中形成强烈的情绪投射,影响人的文字感知力和敏锐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坚决反对官样文章,提倡说“大白话”,一些脍炙人口的话语深入人心,如“打老虎”“拍苍蝇”“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等,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更平实、更通俗。要是让我们一些自媒体人来写,还不跪求、哭晕几十次。
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新闻怎样写得朴实些,写得深刻些。或者有人要说:“《天方夜谭》不也很夸张吗?那又怎么办呢?”那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新闻也是如此。我们反对的是浮夸而哗众取宠的自媒体调,不是任何东西都以平实为好,我们尤其需要的是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装腔作势的新闻。
语段反思:
修改后的语段,首先将不同的身份清晰地进行比较,分别是网络自媒体人与习近平总书记;其次,将不同文风的影响表述明确,如煽动性的语言在人们心中形成强烈的情绪投射与文章风格更平实、更通俗,进行的对比。再次,网络自媒体人将浮夸的文风与《天方夜谭》这样一本虚构夸张的童话故事进行对比,比较贴切。揭示了二者的区别,即浮夸而言之无物与夸张但有内容的本质。因而,对比论证的二个思维支架,身份、行为、影响与对象、本质的比较,缺一不可。
思维培养的目的性。根据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重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明晰对比论证的基础上,掌握对比论证的两种思维支架,能够有效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写结合的必要性。本课旨在促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更具思辨性,因而选取第六单元中对比论证进行探究,探究出的两种思维支架,可以让学生很好运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并且通过纠错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和消化。从学生修改后的语段实例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两种思维支架是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的,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获得了初步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