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清 刘小华
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境内林海连绵、林相多样,林间溪水淙淙、鸟语花香。走进林场荣誉室,笔者看到许多奖牌和证书陈列其中,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最美林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枫香楠木良种基地、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中国林场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一块块奖牌和证书见证了官山林场的辉煌,也凝聚着林场务林人60年的默默奉献和辛勤付出。
几代人持续接力
绿化荒山
官山岭,海拔738 米,曾是一座寂寂的山,一座荒芜的山。
1963年11月,为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永丰县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国营林场——官山林场,负责官山岭及其附近的开荒造林工作。
当年的官山岭,荒山遍野,树木稀疏。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一代林场建设者迎难而上。首任场长吴忠发带领18 人的队伍在官山岭安营扎寨,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序幕。
林场建设初期,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职工既没有住房,也没工资收入。每天天不亮,建设者们就扛着斧头、柴刀、锯子上山,在山林灌木丛中穿梭、作业,还要忍受被蚊虫叮咬、被荆棘刺伤、被石块砸伤的困扰。他们在大山深处搭建了20 多个看山棚,这些简易的竹木或夯土工棚没有电,照明全靠煤油灯。他们一两个人或两三个人,数十年如一日驻扎在大山深处,守护着渐渐长成的林子。林木长势如何?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人员在林地吸烟?有没有人员盗伐林木……他们每天上山巡林、查探,并做好防火、防盗等工作,有时遇到野兽,有时遇到盗木贼,还得冒着生命危险与之斗智斗勇。
曾担任官山林场党委书记的肖雪仔忆及当年,感慨万千:“建场初期,没有住房,我们就落脚在附近农民家里,或者把被子铺在荒郊破庙里;没有工资,就上山想办法挣点钱。饭自己做,菜自己种。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依然干得热火朝天,明明只能挑百斤重担子,非要挑一百五十斤不可;明明手脚都磨出了血泡,还要咬紧牙关埋头苦干。”
邹文祥上山作业时,不小心从山上摔了下来,晕倒在地。在被同事抬着去医院救治的路上,他突然醒了过来,说出的第一句话却是:“不要管我,工期要紧。”并翻下担架,说什么也不肯让同事送他去医院。
“官山林二代”罗招兴,在沙溪九龙看山棚一待就是20 多年,直至退休。九龙看山棚,离县城90 公里,离沙溪镇政府超过15 公里,以前不通车,出行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连自行车、摩托车都骑不了。雨雪天时,山路变得异常难走,罗招兴出行常常是一身泥泞。为了这份无比清苦而又寂寞的绿色事业,他把妻子和儿女全部带到了九龙看山棚。
“官山林三代”曾常金1991年进场时,他的爷爷“建场先锋”曾端元告诫他:“我们林场工人要不怕苦,多做事,做好事,最苦最累的地方才能锻炼人。”30多年来,曾常金牢记爷爷的话,一直坚守在林业生产一线默默奉献。他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分场场长、工程师,成为林场骨干。
今年70 岁的邓素珍,1973年12月与34 名知青一起下放到官山林场,被分配到东茅坑分场。“刚开始我们负责120 亩的水田,一批老职工手把手教我们种水稻。1975年3月,我们一边种田一边上山开荒造林。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大家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是我人生中一段快乐的日子。”邓素珍说。
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张蓝图绘到底
多年来,官山林场干部职工开荒植树15 万亩,林地遍布七都、藤田、古县等9 个乡镇,林场下设7个营林分场和1 个行政村。
2008年,一场冰冻雪灾,造成高山杉木大面积倒伏、折断,很多林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时任官山林场党委书记聂煜认识到,单一的针叶林纯林在对抗自然灾害时风险大,为了让林场获得核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
官山林场先后与江西省林科院、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并保持着长期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承担科研协作、推广项目25 个,先后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林场建立了全国第二批枫香楠木良种基地,积极探索杉木大径材和珍贵树种楠木培育新模式。2009 以来,林场先后在7 个营林分场,营建杉木大径材与楠木复层异龄混交林11266 亩,实现了“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化、经营持续化”目标,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同步提升,经济效益是传统杉木纯林经营收入的8 倍。
如今,科技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林场实施了优良种源造林6 万多亩,优良种源苗木造林率100%;完成国储林新造林7000 多亩,改培5000 多亩,中幼林抚育4.7 万亩。
科技组织从无到有,科技队伍从弱变强。官山林场现有24 名林业科技人员,他们在科技普及、林业科研、科技成果推广、创建国家良种基地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了林业生态安全,官山林场还加强了“三防”建设体系的创新,确保了连续10 多年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案件、无成灾性病虫害和无有害生物蔓延的好成绩。近年来,林场创新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完善了各种管理考核办法和机制;为实现林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推行了主伐、低改山场活立木竞价销售和间伐山场伐倒木公开竞价销售等。现任官山林场党委书记、场长肖东京说:“林场坚持培育大径材杉木林,现在竞价拍卖的杉木林每亩平均蓄积量都在20 立方米以上,最多的达到了25 立方米。”
创新机制
推进绿水青山提质增效
生态立场、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让林场再次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近年来,官山林场大力推进国有林场场外造林。林场把国有林场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与乡村集体的林地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集体林业规模化经营,探索建立场外造林扶贫和利益联结机制,着力盘活乡村林地要素,有效解决乡村集体林地闲置荒芜、低产低效问题,提升乡村森林质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效。3年来,林场先后签约完成场外合作造林面积1.05 万亩,签订意向性合同面积1363 亩,惠及全县3 个乡镇5 个村组的400 余户农民,带动138 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组集体经济增收近600 万元。
原官山林场党委书记汪成介绍说:“国有林场面积仅占全县林地的两成,而村组集体林地面积占了八成。目前,八成的林地亩产经济效益不到国有林地效益的一半,有的甚至无收入。场外造林,实现了村组经济、贫困户(林农)与林场互惠三赢,推动了林地质量和品相整体提升。”
2011年以来,林场全面推行国有林场改革,定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工作重点从培育森林资源、木材采伐利用转变为科技兴林、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职工由“砍树人”变为“看树人”。2021年,林杨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了10.1 万元,比改革前增长了近50%。
从2012年起,国家启动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林场在县城新建了277 套职工公寓,让职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几代林业人的艰苦创业,筑起了官山绿色生态屏障。如今的官山林场,15 万亩森林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高达95.6%,森林蓄积量达到85 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