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荣 郭娜 杨贝妮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七八月,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普遍时段,00后大学生们都找到工作了吗?他们经历了什么,心态又有哪些变化,未来又有哪些打算?本刊推出“大学生求职”调查,记录下“00后”们走向社会的真实,给更多同龄人启示。
人物:傲笑(化名)
毕业院校、专业:沪外某高校化学专业
今年7月4日,我入职了上海一家医药企业,从事检测岗位。虽然这份职业和自己之前的理想差距很远,但我不想等了,先找一个岗位谋生,不能再“啃老”了。
高中时,我是一个文科生,高考成绩较差。无奈之下只能远赴外地求学,并被调剂进了学校的化学这个理科专业。四年的求学之路特别坎坷,一个文科生学理科的专业,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在不断“挂科”和不断“重修”中,最终我还是顺利毕业,拿到了毕业文凭和学位。我自己一直有一个理想,毕业后去游戏或网络企业工作,找一个市场推广等类似的岗位,因为那里有我喜欢的东西,而且我的摄影爱好也许能派上用场。大学时代,我也去相关企业实习,经历过网络企业那种没有白天黑夜的工作状态,疲惫不堪,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考虑了近10天,还是决定去制药企业上班。上班没几天,就收到了当月工资,看着工资单上的数字,老实说不高,但能安慰自己的是,可以不向父母要钱了。如今,上班一个多月了,平淡且匆忙,也慢慢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人,原先对于工作的恐惧在消失。这些天,也经历了不少事情,都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也收获了学校里没有教过的知识。话说我的理想,其实没有放弃,业余时间还是会约上圈内好友一起去拍片子,做我的UP主。还有,我在考虑去考在职研究生,既是为了学历,也想学一点东西。
我才22岁,未来皆有可能。现在只是一个开始。
人物:任悦
毕业院校: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我是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一名研究生,今年毕业,现在正在家乡兰州,等待入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回到熟悉的城市,住在家里,身边有父母陪伴,心里很踏实,也觉得很幸福。
两年前,我通过研究生考试,来到东华大学读书。我找工作启动得比较早,秋招的时候就一边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一边在网上搜索相关企业信息并投递简历。一开始,我就把求职目标瞄准国家重点行业领域。我报名参加了去年10月底中石化上海公司的校招考试,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拿到了offer(录取通知书)。
我挺喜欢上海的。但是到了今年4月份,我浏览招聘信息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中石油研究中心春季的招考公告,地区刚好是我的家乡——甘肃兰州。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考试,有幸最后拿到了offer(录取通知书)。这下我反而陷入了纠结。是留在上海?还是回老家?我询问了身边很多朋友、辅导员、也咨询了我父母的意见。
我父母都很尊重我的决定,他们也只是跟我分析了下利弊。我一个女孩子,要独立在上海打拼,会辛苦一些。回到家乡,情况则恰恰相反。我也和辅导员聊了,辅导员鼓励我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各地方现在都很重视人才,以我的学历、学识回去,也许会更受重视,有更多机会。
因为规模的问题,集散中心的组织协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一个单一小农户的生产量来证明其对超市卖场的个别装配和运输是不够的。在当地集散中心,一些农民的农产品被收集、分类、包装和运输到超市卖场。集散中心需要足够规模以进行有效的运作,可个体小农户却并不能达到此要求。在这项研究中,APROFHI和DIVEFRU这两个组织是连接洪都拉斯小农户与新鲜果蔬超市供应链的纽带[6]1-65。
回到熟悉的地方,让我觉得很有安全感。兰州也发展很快,它的发展拥有无限可能,这也激发了我的斗志。回来了就好好干,安稳生活没后顾之忧,我更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主人公:汪蓉(化名)
毕业院校、专业:上海某大学新闻专业
从小,我就是邻居眼中的乖乖女,成绩优异,一路上了市重点,最后也如愿进入心目中的大学和专业。到外企当一名白领丽人,一度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为此,我在大二暑假时,争取到了去市区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做实习生的机会。而那次的实习经历,让我最终决定和“白领梦”说再见。起早贪黑的通勤,自己拼命努力完成各项布置的任务,换来的却是老师和领导的各种不满意和批评。
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准备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事,我也产生了去外面看看的想法。参加雅思培训、考试,最终的成绩还算良好,可以申请到国外留学的大学。然而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父母不同意我去外面留学。我又加入了准备考公的大军,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想到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开始急了,把留学的方向瞄准了香港。不出意外,再过一两个月,我就要去香港求学。其实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在想,研究生毕业后,万一依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怎么办?这两年,最大的恐惧其实来源于“能力恐慌”。
未来的一年,我希望自己有所改变;一年后的我,不再对外面恐惧。
人物:马健桐
毕业院校、专业: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今年7月,我收到了复旦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本是一件喜事,但是录取结果上“非全日制”这四个字,还是让我感到一丝落寞。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希望边工作边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
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渐接受“非全”事实的同时,我开始了自己的求职之旅。平时生活中,我对新媒体运营方面产生了兴趣,在找工作时,就把目标定在了这类岗位上。
今年上半年,我的就业招聘一度受阻。实习经验不足,使得我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屡碰壁。最终,经过不懈努力我收到了两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书:一个是广告公司的客户执行,另一个是留学机构的新媒体运营。综合考虑工作时间、性质以及意愿,我更倾向于选择新媒体运营的岗位。
目前,面对现实我还是有些迷茫,不知该如何平衡学业与工作。面对学生和“打工人”的双重身份,我还需要不断适应、调整,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在“双重身份”下切换自如。
人物:严紫琴
毕业院校、专业: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
进入大三时,我还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阶段,于是便选择了“随大流”——考研。结果很遗憾,我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了。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放弃调剂着手找工作。就这样,我成了最晚准备“春招”的应届毕业生中的一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决定就业的我先开始优化简历,并开始了“精投”加“海投”。从3月份起,我每天投递3-5家公司,到4月份的时候,每天投递20多家公司,幸运的是,投递出去的简历大部分都收到了反馈。不过,在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也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比如,收到了一个面试通知,通过了第一轮面试后,我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次求职成功了,从而对待其他的就业机会就没那么上心。因对求职理解太片面,我被现实狠狠打脸。有了好几次三面被刷的经历后,我重新端正态度,把每一次面试都当作最后一次面试去准备。当时,很多面试时间都集中在一起,最密集的时候,我一周面试了10多家公司。
经过努力,在4月初,我终于收到了字节跳动的录用通知。入职互联网“大厂”,有压力也有动力,快节奏的职场生活开启了,我选择留在上海奋斗,努力打拼每一天,未来无限好,奋斗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