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2-11-01 23:51丹,张
福建茶叶 2022年9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基础

张 丹,张 莉

(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此,茶艺基础作为高校重要专业课程,需发挥德育教育功能,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引领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现状

伴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诸多酒店转型升级,为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层面需求,许多酒店均开设茶馆或茶室,对茶艺相关工作者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此,我国各大高校及高职院校均开设茶艺基础课程,以此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但当前茶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茶艺知识、茶艺表演技能为主导,并未顺应立德树人的德育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茶艺教学贴合度较差,课程思政教学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首先,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过度注重能力而忽视德育教育。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中,强调茶文化知识学习,通常基于就业导向下,为学生传授多样化的茶艺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清晰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引,导致教师并未深入挖掘茶艺技能蕴含的思想政治知识,难以利用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道德观,很难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功能。其次,对茶艺基础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深度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融合较为生硬化,削弱学生的接受度。当前部分茶艺基础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并未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内容,德育教育意识匮乏。针对茶艺基础课程中,蕴含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茶道精神、茶艺技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的深入度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作用。部分教师虽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但教学实践中却不知如何开展,即便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采取了生硬化的融入方法,使课程思政教育十分生硬,难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化。当前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的形式,为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外的活动形式匮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较差,且难以在实践中内化思政知识,理论与实践衔接度不足。正因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德育协同育人作用。

2 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基本原则

2.1 融合原则

在开展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道德品质。茶艺基础课程中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师需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和内涵,选择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教学方式方法,继而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对此,应遵循融合原则,将思政元素与茶艺知识、茶文化深度融合,为课程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2.2 多元引领原则

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是师生之间在茶文化交流、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与茶艺专业技能,为学生构建知识与情感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多元引领的基本原则,在传授茶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专业认可的同时,以茶文化、茶道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国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

2.3 联动原则

在联动原则的指导下,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成效,充分发挥联动效应,以达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课程作为平台,组织课堂内外的联动活动,如茶艺表演、茶艺比赛、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节等,使学生课程思政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拓展课堂教学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2.4 体验原则

基于茶艺基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需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利用茶艺表演、制茶、泡茶、品茶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认知、行为与情感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换言之,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茶艺基础知识相融合,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多样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在实践中培育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3 基于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实践策略

3.1 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需对教学大纲重新修订,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地位,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与教学大纲充分融合。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包括初识茶艺、识茶选茶、茶叶冲泡、茶艺礼仪、茶艺实践等内容,由于是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过度,遵循由浅至深的过度原则。结合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责任担当、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均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实现知识与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茶文化素养,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在带领学生了解茶文化、茶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热爱、学习热情,继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内在的茶文化传承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茶文化熏陶下,教师为学生讲解茶界名人故事,在探讨交流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种茶、制茶、茶艺的过程中,为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领悟茶道内涵,懂得茶艺礼仪,塑造学生健全完善人格,培育廉、和、敬、真、善、美等优良品质。在茶叶冲泡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并体验多样化的冲泡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增强大学生审美情操。在茶艺解说、茶艺设计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使茶艺与思想政治育人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知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茶艺技能和茶文化素养,继而积极主动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为茶文化的当代振兴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3.2 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归纳与科学合理设计,将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技能与价值相互融合,促进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打造符合当代大学生茶艺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茶文化传承意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挖掘与整合的过程中,茶艺基础课程教师需注重深度挖掘,灵活运用,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温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融入茶艺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例如,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行茶艺礼仪的形式,营造课程教学的良好仪式感和氛围感,提高学生对茶艺礼仪的认知和掌握。在茶艺活动的过程中,茶艺礼仪至关重要,是在敬茶、饮茶的过程中,体现对朋友、长辈的尊重和敬意。所以,教师将茶艺礼仪融入每堂课程教学开始部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发挥茶文化及茶艺礼仪的感染作用,增强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3.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需实现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有效性,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混合式、体验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自主学习法等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例如,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主体活动,以“茶之印象”主题分享活动为例,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采集有关茶的古诗词、歌曲,并调查自己家乡人民喜爱的茶叶类型,在课堂中以演讲形式分享。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调查与了解中,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茶文化自信。再如,组织知茶、爱茶的主题活动,以家国情怀教育核心,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查找名人足迹的相关资料,特别是陆羽的《茶经》,以及茶叶泰斗吴觉农留学回国后,采取的实业救国、科技兴茶等突出贡献。在茶艺基础课程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了解名人事迹,塑造自身正确三观,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茶道精神,使学生感悟心得,适时融入思想道德与品质教育。如茶文化中包含诸多道德修养方法,“克己”、“慎独”、“内省”等,在学生感悟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乐观、节俭、敬爱、正直、朴实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结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针对性选择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譬如在种茶、采茶、制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种茶、制茶的相关视频,选择茶文化非遗传承人的制茶视频,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感悟其中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专注的良好道德品质。在泡茶的茶艺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讲解,并提供体验泡茶的机会,不仅要学生掌握泡茶技艺,更重要的是体会泡茶心得,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一次一次的练习中,逐渐形成完整的泡茶手法,在茶叶的清香中,逐渐平复心绪,整理自己的情绪。通过泡茶实操与茶艺表演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吃苦耐劳良好品质,以及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发挥茶艺基础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3.4 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作用。对此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方面需打造一支具备德育意识和能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进而保证茶艺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发展,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目标。高校层面需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针对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对广大茶业基础课程教师展开专题培训,主要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提高茶艺基础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教研室的作用,引导茶艺基础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定期展开教学研讨,实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与集思广益,共同针对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提出意见和想法,真正实现教科研协同发展,为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为有效提升茶艺基础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仅依靠外部培训远远不够,需增强茶艺基础课程,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德育自觉性,利用教学之余积极展开课程思政的学习,保证自身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灵活挖掘茶艺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继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会达到协同效果。

3.5 组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实现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引领目标,依靠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很难实现。对此,专业课教师需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感悟茶文化内涵、掌握茶艺基础知识。例如,茶艺基础课程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茶艺比赛、无我茶会、成人茶礼仪等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茶艺比赛为例,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继而积极热情参与学习,了解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操作,真正在茶艺表演的体会中,解读精、和、雅、敬的内在含义,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在“无我茶会”中,为学生传递茶文化精神,使学生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能够收获生理层面以外的满足感,包括与自然的和谐相互等。继而专业课教师则可引导学生,与人和谐友善相处,秉持宽厚、仁爱的胸怀,多关爱他人。在大学生18岁的时间节点,组织成人茶礼仪活动,使学生掌握成人之间茶的礼仪,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通过积极努力学习,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才。

3.6 优化课程思政考评体系

在创新茶艺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融入思政元素考核评价指标,在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维度着手,构建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选择考核评价方式时,融合结果评价、过程性评价、动态化评价方法,构建与大学生成长特点相匹配的发展性考核评价方法。通过考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价值情感评价了解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例如,在结果性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主题抽签时考核方法,其中包括茶席、泡茶、解说、表演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才能完成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关注热爱茶文化,成为茶文化的当代传承者。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经历悠久历史发展,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休闲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茶在交往中是礼仪、文明的化身。加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弘扬,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因此,在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挖掘茶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修身养性、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三观,成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者。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基础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校园茶艺飘香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