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研究

2022-11-01 08:52◎陈
今古文创 2022年25期
关键词:绵阳铭文土地

◎陈 缘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买地券,也被称为“墓别”“地券”“幽契”,是中国古代以土地契约的形式陪葬在墓中的一种明器,它的适用范围主要在虚构的阴间,用于为死者购买阴宅、冢地等象征性土地,满足墓主人的土地心理需要与土地向往情结。根据吴天颖先生考证,买地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的薄土随葬之俗,到了东汉初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兴起,人们对于土地的占有观念愈发强烈,占有土地的多少已然成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人们不仅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大量的土地,甚至在阴间也期望获得土地的占有权以彰显自己生活上的富足,于是买地券作为阴间土地占有凭证应运而生。由此而看,买地券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002年,四川省绵阳市塘汛镇群文村石板墓出土的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就是典型的陪葬契约,能够从其细微之处洞察宋代绵阳地区的社会风貌,为了解绵阳地区的地域文化有重要作用。

一、八棱铭文买地券的形状与质地

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顾名思义,其形状为八棱状,这显然有别于其他地区发现的买地券相应的普遍形状规律,带有浓厚的独特性色彩,这背后的原因或在于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呈阶段性、前进性的。考其时代背景,不难发现,宋代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新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时期,产生了新儒学,或称之为理学,整个社会的儒学文化风气高涨,从周敦颐到张载,从二程到朱熹,宋代理学思想快步发展,三纲五常等传统儒家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并衍生出“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

(一)买地券的形状与理学文化的关系

四川地区的文化教育自汉代文翁石室办学以来,任何时期从未落后于中原地区,理学思想在四川地区的传播并不逊于同一时期的中原地区。四川的经济文化核心又位于四川盆地底部的成都平原地区,即成都、绵州、眉州、资州等地,绵阳地区在宋代时已经纳入成都平原的核心圈层,进而也纳入了理学思想的文化圈层,一言以蔽之,宋代绵阳地区也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极大地受到儒学观念的影响,程朱理学在买地券上的烙印更为明显。

八棱为理学(也可以引申为儒学)推崇的八端,即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道德体系,历代人民奉行不悖。其中的“礼义廉耻”最早是《管子·牧民》提出的“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而“孝悌忠信”是孔子仁学的四种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理念,恰巧正是到了宋代,儒家学者将这八个德行要求融合在了一起,称之为八端。买地券八棱则代表八端,这体现了宋代绵阳地区的儒家价值观内化程度很深,并影响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

第二种说法是八棱指的是八目,即士大夫阶层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由内到外,层层展开,从一个人内心做起,一直到治国平天下为止,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条都是以前面的要求为基础,从天子到百姓,每个人都要从格物致知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这个是儒家、儒学的根本。自身的品德修养不够,却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那么治国平天下也是空谈。但是,将八棱视为八目之说,是过于牵强的。首先,八棱铭文买地券形状虽为八棱,却是互不相干的,没有递进关系,之间并不存在前因后果。八棱、八目虽同为儒家文化的产物,但针对性有所不同,八目更加符合士大夫阶层和有心为国分忧的仁人志士,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立足于上层社会,满足读书人的需求。而八棱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心理,是农耕文明下形成的社会价值体系,是对下层社会的道德规范。绵阳博物馆所珍藏的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应为普通民众的陪葬物品,墓主人并不算上层人物,代表的是广大平民阶层。故而,八棱代表八端,更妥当一些。

(二)买地券的形状与四川气候的关系

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的材质为石质,与四川地区的气候条件紧密相关。高朋先生认为,当时规范的买地券应该是铁制,因为《地理新书》就要求的是用铁作为地券。目前所见的宋代买地券所采用的材质有石质、木质、铁质、陶质等多种。然而,据高朋先生考证,一般民众认可铁质,甚至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材质的要求时,还有通过文字来达到相似的效果。四川地区的买地券除此八棱铭文买地券外,在四川省仁寿县出土的宝庆元年(公元1226年)陈氏中娘买地券也是石质的,这与八棱铭文买地券的质地相同,这是为了买地券能够长久伴随墓主人,而采用石质的买地券更耐腐蚀,全文更容易保存,不易丧失合同的效力。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什么没有采用和人世间一致的纸张制作?自造纸术改良以来,纸张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而四川地区的文化繁荣程度并不亚于中原地区,那么为什么绵阳石板墓中出土的八棱铭文买地券是石质而非纸质呢?盖因四川地处西南地区,受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长期影响,潮湿多雨,纸质买地券虽藏于地下,却非常不易保存,极易沤烂,不能满足墓主人长久占据土地的愿望。古人为了使买地券长远有效地伴随着墓主人,不丧失买地券的合法性,故而采用石质,使其长久保留,满足其土地契约的作用,达到他们所追求的阴间土地占有凭证的效力。

二、八棱铭文买地券的字体与其承载的文化

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表面刻有铭文,字体为宋代楷体,能够解读出重要的历史信息:广大民众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度。

(一)八棱铭文买地券的字体与平民文化

楷书是宋代流行的字体之一,且为官方通用,也就是说,它极其适用于下层民众。宋代,虽有苏黄米蔡等著名书法家,字体也有行书、草书、瘦金体、楷书等等,但真正广泛运用的,仅仅为楷体。绵阳地区的文化教育在宋代相当繁荣,出现了以状元李调元、散文家欧阳修、画家文同为代表的文化名流。但此时大多数民众的认知程度却不高,只适应楷书文化,这种主流的认知也衍生在墓葬文化中,故而买地券的字体非草书、非行书,因为这些字体仅是一小部分文人的喜好,至于广大民众,更适合于楷书。

(二)八棱铭文买地券与儒道文化关系

张翔云先生曾将买地券与道教文化相联系,认为买地券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是合理的。宋代对道教的推崇是极为显著的,宋代大大小小的宫观乃至于宋徽宗道君皇帝的称号,便是证明。然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学术正统仍然被儒学家所把控,道教色彩对买地券的形制虽有影响,但并不是全面的。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与道教并无关系,除形状与字体外,不能得出与宗教的关系,应该不是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此外,宋代的道教官方色彩极其浓厚,其宗教思想更贴切官方统治者,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但其重要性远远不及儒家,显然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小农心理有违,这也是当时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侧面表现。

综上所述,八棱铭文买地券彰显的是儒家文化对普通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反映了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据主流意识的局面。

三、八棱铭文买地券背后的土地经营状况

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其喻示的土地买卖功能。它虽为阴间所用,但从唯物史观来看,一切鬼魅都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现象的臆造。因此,从陪葬所用的买地券,就能够了解到宋代绵阳地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土地交易情况。

(一)宋代土地流转的时代背景

宋太祖提出:“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由此,揭开了不抑兼并的序幕,宋政府对兼并行为采取的是有限认可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态度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土地兼并浪潮。宋代一改前朝抑制兼并之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至于从北宋到南宋,从东部到西部,从江南到江北,土地交易频繁,流转程度空前,且品官、富室、皇族等贵族阶层成为兼并主力,不断掀起土地兼并的高潮。政府虽然实施限田、括田的办法,但其意不在限制占田,而在平均赋役。因此,不抑兼并始终是两宋土地政策的大方向,也是总的指导方针。如果没有这种政策,很难想象宋代的土地兼并为何能达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土地买卖如此普及,但并不意味着放任兼并和可以任意买卖。土地买卖必须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契约形式的合法化交易。因此,土地成为商品,从根本上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绵阳地区在宋代成为成都平原核心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亚于中原地区的城市。土地周转已经成为绵阳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具备契约性质的买地券足以诉说绵阳地区在宋代的经济繁荣程度。

(二)买地券与宋代绵阳地区的农耕经济

土地与农业息息相关,是农耕社会中的经济基础。宋代绵阳地区水利事业完善繁荣,主要在涪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上。《宋会要·食货》记载,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绵州有水利田11处,901顷77亩。南宋淳熙年间,绵州刺史史祁在安县(今绵阳市安州区)兴修水利工程,引安昌河水灌溉一万余亩土地。据绵阳师范学院蒋志教授编写的《绵阳简史》记载,宋代的绵阳地区,民众在丘陵、山区建造大量梯田,将荒芜的山坡改成耕地,育秧育苗技术已相当普及,农民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种植高产作物,这反映了宋代绵阳地区的土地重要性。而八棱铭文买地券是一种土地交易的契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绵阳地区是“水陆之冲,为剑外一都会,与成都相对”,可见绵阳地区在宋代的经济地位颇高。

(三)买地券与宋代绵阳地区的土地兼并

宋代绵阳地区土地买卖十分频繁,但是,中国古代农民安土重迁,不到万般无奈之际,轻易不会变卖土地谋生。但是在宋代,农民典当土地是普遍现象,在土地买卖方面,超过了以往众多朝代,北宋人也曾经指出地主乘人之危,窃取人田的情况,以至于有田之家尽归兼并。至南宋时期,地主在向农民买田的过程中,不但贱买农民之地,还进行坑蒙拐骗,不偿付双方约定的价值,违反交易合同。总而言之,在宋代,土地兼并不断发展,官户、形势户得以使用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造成了天下土地半为形势所有。这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绵阳地区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语。宋代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中,四川地区的李顺、王小波起义可谓是典型代表,究其原因,也是典型的社会矛盾激化。

绵阳出土的八棱铭文买地券也是宋代的产物,二者相印证,能够告诉今人,宋代的土地买卖不仅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地主土地兼并的情况。这似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土地作为商品以积累社会资源,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前进的标志。但大量的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造成严重的流血性事件,政府的权威性和凝聚力下降,这又是不利社会发展的。一件事有双重影响,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八棱铭文买地券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一件“活物”,在不停地诉说宋代的风貌,倾诉那个时代是怎么样的。

四、八棱铭文买地券反映的土地本位与土地崇拜

上文介绍了买地券是一种陪葬物品,其适用范围在阴间,那么为什么古人在陪葬的时候还要选择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买地券置于墓中呢?这是古人的土地本位观念与土地崇拜思想在作祟。

(一)买地券反映的土地本位观念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开始相信天地皆有主宰,他们寄希望于上帝和神灵,请求得到幸福与平安,这种对于原始社会鬼神的崇拜,也推动了原始社会宗教与巫术的产生与发展。秦汉以后,以道教为代表的宗教延续了对神明的原始崇拜,认为人死了之后还有魂,魂附体则为生,魂不附体则为死。人死后魂离开了肉体,人便要进入阴曹地府,在另一个世界过着与人世间差不多的生活。自从唐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之后,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并深刻地影响了广大民众。于是,中国人固有的土地本位观念和小农经济下对土地的崇拜也衍生在了墓葬文化之中。土地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命脉,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买地券反映的土地崇拜思想

土地崇拜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就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对土地的崇拜是多么狂热。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讲,墓主人在地下的生活状态,期望与地上现实生活相符。地上的人对土地的极端崇拜,便随墓主人而带到地下,这个时候也想要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的定位——“一头牛、两亩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追求,秉持了中国古代的土地崇拜传统。这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是要知道,这种对土地的执着追求,间接将广大民众束缚在了土地上,离开土地便无以为生,那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沿袭了千年,以农民、土地为根本的生产力、生产基础衍生出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思想文化价值观,带有极强的封闭性与自足性,使得中国逐渐走向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形势,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潮流。直到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的到来,才打破了这种束缚已久的局面。

五、结语

见微知著,从四川省绵阳市塘汛镇群文村石板墓出土的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可以反向认识到宋代绵阳地区的社会景象,乃至整个农耕文明的社会风貌与社会现状。换言之,通过宋代八棱铭文买地券,今人能够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情况、经济脉络、文化发展与思想观念。回眸一视,这件“活物”似乎还想叙述些什么。

猜你喜欢
绵阳铭文土地
我爱这土地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四川绵阳卷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四川绵阳卷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
绵阳为中医药“强身健体”
夔膚簠铭文读笺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