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林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北京100031)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等多个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境遇,是新时代中国关于民族认同的集体话语体系。
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今后民族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系列更为具体的要求,其中“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是对民族认同与文化交流层面的明确要求。
众所周知,译介出版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化活动,“是沟通世界各国、各民族之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交流的重要手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党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由此及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和发展已有一百多年,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像今天这样走向复兴。据不完全统计,《共产党宣言》目前在全世界一共拥有两百种以上语言的译本,其中的中国语言译本,就数量、质量、影响而言,均处于诸译本中的顶尖水平。一百多年以前,乘着西学东渐的大潮,《共产党宣言》通过一批仁人志士的译介传播来到了中国,并在中华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什么是共产主义,并沿着它所指引的方向找到了中国自身革命和解放的道路。时至今日,《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思想依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当前国内学界对于《共产党宣言》中国译本研究甚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其内容更迭、翻译变化、社会影响等方面,对于包括中国语言译本的出版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联系、互动等方面研究较少。从现实层面来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开展研究,或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传播及其研究领域的拓展。
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传播的沃土,19世纪以来,很多经典被译成中文,也诞生了相当数量的编译家和理论家。经典著作翻译、出版、传播的过程,揭示了每一本经典著作背后的故事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解、接受、运用的过程,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
1899年,上海英籍传教士李提摩太所办的《万国公报》刊文《大同学》,文中提到了《共产党宣言》的要义,这也是《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眼界。1902年12月,马君武撰写了《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一文,刊发在《译书汇编》之上,文曰马克司“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在其文末附有社会主义文献,其中《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1903年6月,日本人幸德秋水出版《社会主义神髓》,10月该书被译为汉文,书中写道“一千八百四十七年,马尔克斯与其友音盖尔同发表《共产党宣言书》,详论阶级战争之由来及其要终,并谓万国劳动者同盟以来,社会主义俨然成一科学,非若旧时之空想狂热也。”此后国人诸多论及马克思,皆以幸德秋水版本为例,将马克思译为“马尔克斯”或“马尔克”,但“社会主义”这一翻译词文则一直沿用。民国成立后,因时事变化、政局不稳,中国国内救亡之声迭起,民族主义而外,社会主义愈发成为当时一大思潮。1920年8月,陈望道应上海《星期评论》杂志邀约,根据幸德秋水、堺利彦二人所译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并参以英文版,翻译完成中国第一版汉文版《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这也是《共产党宣言》汉译全本之始。1930年,华岗根据英译本翻译《共产党宣言》,由华兴书局出版。此后,在1938年、1943年、1945年、1947年、1948—1949年,成仿吾、徐冰、博古、陈瘦石、乔木(乔冠华)、谢唯真等先后根据俄译本、英译本、德文本等版本《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了汉译本。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最为主要的几种汉译《共产党宣言》版本。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共中央批准,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的中央俄文翻译局与中央宣传部有关部门合并,成立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开始系统地翻译马克思主义全部著作。从1954年至今,中央编译局先后出版了五种版本的汉译本《共产党宣言》。此外,在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著名学者成仿吾根据德文版《共产党宣言》重新校译的版本。
在少数民族文字版本翻译方面,国内最早出现的版本是朝鲜文《共产党宣言》。1921年,朝鲜革命者李东辉等人筹集了一笔资金,在上海成立了一家朝鲜文印刷厂,先后出版了《共党》《新生会》《火炬》等朝鲜文报刊,翻译印刷了《共产党宣言》《俄罗斯共产党政纲》以及李大钊送给他的《新青年》等数十种朝鲜族文字资料。《内蒙古日报》社则于1948年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蒙古文译本。此后在1949年8月,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份朝鲜文版在吉林教育出版社诞生,该朝鲜文译本印数高达六千五百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将少数民族语文翻译视作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法宝,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国家级的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机构,用各少数民族语文向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1971年10月至12月民族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包括藏文、朝鲜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五种文字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字译本《共产党宣言》”,其中部分文种曾多次再版。1978年11月9日,中央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民族语文翻译局(即现在的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正式成立后,立即根据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2年5月第一版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86年,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翻译室恢复建立后,又翻译出版了彝文版《共产党宣言》。截至目前,我国有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等七种文字的《共产党宣言》译本,可谓世界之最。
从“马克司”“马格斯”“马尔克斯”“马尔克”到“马克思”,从“一个怪物”“一个巨影”到“一个幽灵”,翻译文字、语句的变化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习惯与表达的变迁,更印证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列经典的中国化进程不断深入。100多年以来,《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经历了从片段翻译到全本翻译,从躲避反动当局查禁、秘密印刷出版到公开正式发行,“从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从被译为汉文到被译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从伪装本、手抄本再到纪念版、珍藏版的历程。自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上不断兴起“马克思热”“共产主义热”“社会主义热”,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究和阅读再度成为热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理论,直接面向历史、现代性与民族,并由此阐释和揭示了新时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集体话语,是对中华民族认同话语的机制、形态的变化发展,而这一重大理论亦回应了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民族历史的建构和效果,导引出民族、历史和现代性相互补充的叙事学。在一些前人研究中,分析中华民族有关的表述及其意蕴,试图描绘“中华民族”及其折射出的现代性问题,意义在于显现科学话语主导的共同体叙事,展现文明进程与民族大同的心态。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理念和思想的觉醒则来源于上世纪一大批马列经典的传播和熏陶,进而形成了坚实、牢靠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大批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在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寻和救国救民道路的苦苦求索中,在历史的风云激荡中相遇融合,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征程,也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胜利的奇迹。
上世纪20年代以后,伴随着《共产党宣言》译本在国内越来越广泛地传播,“民族”与“中国”的概念逐渐清晰。民族国家以主权形式展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位置,对内则设置官僚行政体系,形塑国家公民,达成国家权力的有效统治。是民族而不是其他,成为近代主权国家宣称其存在的合法理由,然而晚近的研究指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实体,而是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历史概念,意即民族并非真实自然的共同体,民族认同也非天生的情感。传统对共同体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诉诸文化悠久的时间性,还在于历史的时间创造连续永恒的同质性,确认“我们”的同一,并且替身作为尚未被现代侵蚀的本质、本相。“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政治体及民族概念,也是近代发明的产物,国粹运动、民俗学运动、新生活运动、群众运动等大量唤醒中国的运动表明,唤醒中国不仅是启蒙叙事,唤起民族认同感,其叙事话语更预设了有待被唤醒的、先验的“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本质存在。
不仅是在民族历史的裂隙中创造延续性和同一性,及至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我们”“共同体”这些概念虚线的、本真的描绘与追认,而且在刚刚跨进、通过历史/社会分期制造出来的现代时空也需要熔铸同一的自我,以及在未来的延续。这些现象及其认识是进化论线性历史理论化约的结果:区别于古代宗法社会宗教心灵,现代时空的同一透过外在物质器物和内在思维意识的全面科学化达成,“科学”几乎成为现代文明的同义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该走何种主义论战决定了日后科学主导知识界的形势,“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知识信仰。而主义论战的意义如同其他近代中国各种观念和思想体系的论战,是在力图寻找一种整体的现代认同,不过因为中国较西方多了自身传统价值和文化体系可供选择,使得寻求现代认同的过程更趋复杂。在这一摸索的艰苦历程中,《共产党宣言》带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坚强的信心与信念。也促使他们在此后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中,在这种充满哲学意义的精神与物质的辩证中找到了从中国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取向过渡的一种价值体系选择,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形成了发展。
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文化(论战)的介入,以及运用科学语言来描述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的历史现象表示:“科学话语共同体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逐渐地用完整的科学知识谱系取代了天理宇宙观,从而为反传统的文化实践提供了自然观的前提。”意即科学发展被理解为文明进程的模式,“科学”成为判定文明等级的标准,这也使得近代中国的文化论战往往围绕科学问题展开。更重要的是,科学的知识谱系逐渐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认识论基础,并且提供宇宙观的诠释体系。新文化运动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各种文本可以按照科学谱系的分类法加以分类,但它们都隶属于那个更高的谱系。这一方式隐含的判断就是宇宙和世界的最终的同一性,以及探讨世界的不同方面时的方法论的同一性”。因此,现代新文化、新礼俗的制作既是对传统知识的科学理解、重新分类,也代表体现科学思维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形式和仪式。而且,就文化人类学的意义来讲,科学思维是人类的知识分类体系中之一种,并不具有普遍性,然则,放在近现代中国转折的急切性的语境中,科学话语的实践被当作实现“现代文明”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是取得现代世界认同的标准,因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种科学话语被当作优先的、普遍的知识分类的主宰。换言之,同一性科学话语世界观的建构现代人同一的心理质素,亦支持与世界交流、同一的渴望。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作为除魅的力量帮助近代中国以进文明之域,抑制近代社会中附着的落后因子,试图制造出一个新的、团结的、先进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经过社会革命走向共产主义,最终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共产党宣言》中国译本的早期传播实为中国进步民众提供了一种对社会本真存在的理想,也唤醒了进步民众与社会大众的共同体意识。
时至今日,民族意识想象的同一性、延续性和本真性若要成为可能,就在于以内在视野看待共同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这样的内在视野就是以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内容为主的中心。正是因为近代中国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渴望,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跨越时空、超越时代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思想伟力。而经历了这一切的中国人民,顺理成章地以这样的内在视野来叙述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种“顺理成章”则更多地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所带来的理论洗礼。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陈昌浩曾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怎样送来中国的呢?是通过翻译。因为中国的大多数领导人都不懂外文,尤其不懂德文和俄文,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是依靠翻译。因此,翻译出版工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而这其中,对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功力不仅要与时俱进、时时更新,更要“深化经典著作研究阐释,推进经典著作宣传普及,不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大众生活的形式多样的理论宣传作品,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并以此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在当代传播视野中,除了翻译出版传播方式,还需要发挥原始出版物的文献价值与历史价值让文献“活”起来。位于北京的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收藏有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各民族语言译本《共产党宣言》的初版版本。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共产党宣言》的这些初版多民族语言译本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彰显革命精神、继承革命文化的实物遗存,由于早期印刷质量和保存关系,部分藏品已经老化、残缺。因此,尽管这批多民族文字译本《共产党宣言》在目前尚不具备革命文物申报要求,但由于其作用与意义,依然有相当必要将其进行妥善保存,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深挖、研究和利用。
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要充分使用并用好新媒体及其平台,以此来增强马列经典对青年大众的吸引力。近年来,《领风者》《真理的味道》《镜诰卿年》《觉醒年代》等制作精良、内容考究、立意高远的动漫、影视踊跃出现,也带动了很多青年学生对于共产党、马列主义的关注与青睐。这些都是很好的开始和尝试,要延续这一势头,就要进一步加强关注个人体验与突出主体参与,聚焦青年大众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与认知需求,将刻板说教、照本宣科式的主导性话语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耐人寻味的引导性话语,实现灌输性说教向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化。要尊重多元表达、消除话语差异,积极对话青年大众的个性表达与内在诉求,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为青年大众排“理论之忧”、解“思想之难”。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上,加强《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经典的当代传播是为铸牢意识定调,其所具有的本真性色彩则提供民族自我理解的永恒内核,规定日后的现代化工程以此为基础出发,以社会主义价值美德作为现代化的策略。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叙事中,中华民族认同既建立在国家情感认同之上,也以社会主义价值引导全体中国人的现代认同。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会与碰撞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化传播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从现实意义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一种学术性活动,更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根源都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和传播,通过对经典著作翻译、出版、传播以及社会影响的考据性整理和研究,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可以使我们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比较,更加明晰地澄清是非,廓清思想,总结经验,统一思想,破除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本意和精髓,从而更加科学地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经典的译介、出版与传播,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促使各族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建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并借此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广大中国民众清楚地认识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发展进步、引领时代的根本方向。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构成了这一时期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更需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广大各族人民,必将用实践之功去践行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正确方法,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步伐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