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丹妮
图/IC
10月7日深夜,华为发布讣告称,负责公司两大业务集团的高管、公司监事会副主席丁耘于2022年10月7日凌晨不幸去世,享年53岁。
据媒体报道,多名熟悉华为的人士表示,丁耘曾在“十一”假期期间在深圳参与约28公里的长跑,但目前尚不确定,其突发疾病与该长跑是否有直接关联。
最近10年间,参加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的人群正在迅猛增加,这些运动包括半马/全程马拉松、铁人三项、长距离骑行等。这种全民健身热之下,有关猝死的新闻总是格外引人关注,原本是为了健康而参与的运动,何以成为“致命”行为?
多位医生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不应因此谈运动“色变”,更应该倡导适量的、科学的运动。
丁耘曾于2013年6月注册新浪微博,2016年4月起停更,头像为“君子如兰”四个字。期间,他只发布了极少的几条贴文,其中多条与马拉松有关。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国庆期间,丁耘曾带领员工到深圳湾天附近长跑拉练,天没亮就出发,一直跑了28.55千米。在此之前,这位商业精英,是一位酷爱马拉松的资深长跑爱好者,将大量业余时间都放在了跑步上。
今年6月中旬,“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发布讣告,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突发疾病,抢救无效离世。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孙剑去世时只有45岁。据《第一财经》报道,孙剑平时爱运动,比如喜欢骑车。孙剑的校友和同行者表示,孙剑6月14日凌晨去世,13日晚他还进行了夜跑,但是否因运动引发的死亡仍不确定。一位熟悉孙剑的业内资深人士向媒体透露,孙剑猝死的可能性较大,据了解其平时没有基础疾病。
运动相关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停止运动后短时间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的突然死亡。2022年4月,司法部主管的《法医学杂志》刊发《广东地区运动相关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文章,分析了广东地区2007年~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调查显示,篮球、跑步和羽毛球导致的运动相关猝死人数位列前三名,其比例分别是34.5%、19.5%和12%。
“强度过高的运动,尤其是突然的、非常规的、涉及高水平无氧代谢的运动,对于未接受专业训练者以及有潜在心血管疾病者,是存在一定隐患风险的。”今年7月,《中国循环杂志》发表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尽管其绝对风险很低,高强度运动也可能使心源性猝死(SCD)和心肌梗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升高。
在所有猝死情况中,心源性病因所致猝死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80%以上,比脑出血、呼吸系统疾病等原因更高。在上述广东地区的研究中,也发现猝死者中最常见的猝死病因为心脏性猝死,占比67.11%,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生张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运动性猝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存在病理基础的,而本人可能对自己心脏健康情况并不自知,认为自己很健康。因为平时的体检项目中,很难检查到心脏血管壁的情况,这需要依靠冠脉CT、血管内超声等更高级的检查才能发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杨进刚今年6月在一场演讲中也提到,在所有猝死的病人中,占比例最大的,实际上是看起来并非高危风险的人。
另一种情况,张铭指出,是运动者本人身体健康,但是因为运动量强度过大、过度劳累、过度刺激等情况带来的血管痉挛,导致一过性的心脏缺血、缺氧和恶性心律失常。即便是同等强度,如果一个人在运动之前过度劳累、熬夜、喝酒,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心肌梗死也更容易发生。在张铭看来,那种完全没有心脏疾病问题,纯粹因为跑步而猝死的人,应该是少数。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是企业高管中酷爱长跑的代表人物,也是完成了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赛事的“严肃跑者”。10月8日,他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表了对长跑和猝死的一些观点,并且分享了自己在长跑中总结的一些“安全法则”。他提到,心率是安全跑步最重要的显性指标,当心率飙升到很高的数值后,还要强行维持高配速,对于身体的负担必然加重,心脏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也会骤然增大。所谓配速,就是跑1000米所用的时间。
不过,运动并不是导致猝死最主要的诱因,运动中发生猝死的概率也很低。根据美国心脏协会2020年统计的数据,10万人在整整一年的各种运动中,发生猝死的总体概率是0.31人到2.1人;作为对比,和运动无关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大约为每10万人43到55次。
“运动引起猝死,很容易引起媒体关注,但并不是运动越多的人猝死越多,更多的猝死是发生在不运动的人群中。”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胡大一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有氧运动能力越强的人,他的生活质量越高、寿命越长,运动除了可以控制体重、降血糖、降血脂,还可以增加内啡肽的分泌,给人带来愉悦感,有降低压力、抗焦虑方面作用。
近年来,美国心脏协会组织专家审查了从中等强度运动到大强度运动对于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该协会2020年在著名的《循环》杂志发布了《运动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和长期运动训练的潜在不良适应》一文。该文章指出,运动作为一种应激,会短暂地增加发生猝死和心肌梗塞的风险,这种风险最容易发生在不习惯于运动的人群,而规律锻炼人群发生这类危險事件的概率比前者要低。
有大量证据显示运动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负相关,也即运动量越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低;经常锻炼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心肺耐力最好的那部分人群可以减少80%的全因死亡率。所谓全因死亡率,是指不考虑疾病原因和种类的所有总的死亡。此外,从寿命角度而言,运动最为积极的人群,每活50年可以延长7~8年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2年在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 )》,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赛事,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今年7月在《循环》上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每周从事健步走、健美操、举重等活动300到600分钟,最多可将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38%;每周花150分钟到300分钟用于慢跑、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也可以将死亡风险降低21%到23%。
既然运动好处多,应该如何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开展锻炼?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今年发布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对于初始参加运动训练、准备提升运动等级或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运动前的医学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与危险分层非常重要。
所谓危险分层,就是识别运动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根据该专家共识,高龄、明确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都是核心危险因素;而缺乏运动习惯、抽烟、高血压、高胆固醇、40岁以上等特征,也是危险变量。
实际上,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第一种是自然的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课、做家务、步行出门等,这些原本不是为了健康为目的的肌肉活动,能够带来能量消耗,有益于健康。然而,随着都市出行便捷、久坐的生活方式盛行,人们身体活动正在减少。第二种是以健身、防病、康复为目的的运动锻炼,比如慢跑、快走、骑行、打球、爬山、去健身房练器械等。第三种叫竞技运动,像马拉松、沙漠旅行、高原攀登等。
如果要参与高强度的锻炼和竞技运动,胡大一建议,对于年轻人来说,要首先排除先天性的心脏疾病,比如肥厚性心脏病、先天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冠动脉畸形等;对中年人来说,很多情况下冠动脉狭窄并不严重,但是血管内壁上有不稳定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如果破裂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应避免可能导致斑块破裂的诱因,比如,大量饮酒、过度疲劳、在缺乏日常锻炼的情况下突然参与剧烈运动等。
(资料图片)马拉松赛事现场的急救人员。图/中新
现已76岁的胡大一,就是一个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曾多次去西藏高原徒步,最近一次是7月底到9月初。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自己每天都要边走边跑18~20公里,坚持了20年。
在他看来,即便是一些年轻人,如果平时不训练,认为自己报个名就可以参加马拉松,就可能会出问题。过去10年来,除了在全国多地医院推進设立心内科、心外科外,胡大一还在积极推动医院增加心肺预防康复科,对个体心肺功能进行评估。
在胡大一的患者中,有一位通过运动进行康复的心血管病患者。对方2015年被诊断出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狭窄,两根血管分别是70%、80%的狭窄。他建议对方通过戒烟、戒酒、运动等方式着手康复。一次,该患者计划与胡大一一起参加巴丹吉林沙漠徒步。
他建议对方首先在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做心肺运动评估,以了解运动当中有没有心肌缺血、心绞疼等症状。
其次按照国际规范,为高强度、比较有挑战性的运动做准备时,胡大一建议患者,要在配备了运动治疗师、医疗监测设备、抢救设施和医生的医疗健身房,进行36次适应性训练,以了解相应年龄段的刺激运动量(即极限运动量的80%)和极限运动量,评估是否可以参加远距离沙漠徒步运动。如今,经过三半年训练,对方不仅顺利完成沙漠徒步,也已是马拉松大满贯跑者,而且心脏健康状况也很稳定。
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呼吁全社会把健康教育、急救教育和死亡教育列为全民终身教育的必修课。所谓健康教育,就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运动应该掌握多少量等。
贾大成指出,科学运动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比如,如果膝关节有问题,就不要跑步,而应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其次,应循序渐进,让身体产生适应性,不要一个劲“突破”自己。如果有客观指标,比如心率监测,可以参考;如果没有,当感到头晕、胸闷、喘不上气时,就应减量。
毛大庆分享,最近一段时间,在心率监测和控制方面,他使用的是MAF180跑步法,即以180减去实际年龄得到的数字为基准心率,在长跑全程维持这一心率,而不刻意关注配速。自从学习了MAF180跑步法后,他开始佩戴带有心率监测功能的运动手表,并将心率严格控制在127到135之间。但胡大一说,这种方式对健康人群可行,对患者要经评估,因人而异。
《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可穿戴式装备有助于自我监控风险。此外,应在开展群众性和竞技性耐力性运动的相关运动场所,构建适当的应急响应系统以及合理的急救流程,为运动参与者提供更为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