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
(香河县农业农村局,河北香河 065400)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原本在南方普遍养殖的鸭、鹅,现在在北方京、津、冀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养殖量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便是疾病越来越多, 现将几种临床常见的、危害比较大的雏鹅常见病毒病汇总如下, 以供广大养鹅户借鉴,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1 这种病目前在育雏鹅过程中经常出现,是最高发的疾病之一,发病快,死亡率高,以尿酸盐沉积各脏器为主要特征,类似于痛风的症状,但与营养代谢性痛风病截然不同,它是由一种星状病毒感染所发病,俗称“小鹅痛风病”(该病毒是2017 年首次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室检测分离而确定的)。 多发于3~25 日龄雏鹅,随着养殖批次增加而发病日龄也越来越小化,最小见于2~3天的雏鹅, 病死率相对来说也越来越多, 达到5%~50%不等,这应该跟养殖批次太密集,消毒不到位,管理不到位,交叉感染有直接关系,建议全进全出,间歇式饲养,及时消毒并彻底对发病育雏场所消毒。
1.2 常见症状是发病雏鹅精神不振,走路腿发软、无力,拉白色石灰样稀粪,采食减少,迅速消瘦,乍毛死亡。
1.3 剖检症状(见图1~3)
图1 胸部皮下白色尿酸盐结晶物
图2 心脏、 肝脏上有大量白色尿酸盐附着
图3 肾脏输尿管里有大量白色尿酸盐
撕开表皮, 个别鹅胸部皮下及腿内侧皮下肌肉间可见白色尿酸盐结晶物,个别皮下充血、出血。 心脏、肝脏上有大量白色尿酸盐附着、包裹,为典型的痛风症状;肾脏颜色发浅、肿大,外翻输尿管里有大量白色尿酸盐;脾脏上个别有灰白色死亡灶,有的脾脏肿大,有的萎缩变小,严重的与内脏粘连在一起。 剪开肿胀的关节和脚垫,有明显的白色尿酸盐沉积。
1.4 综合发病经过和剖检病理变化,基本可以确诊为雏鹅星状病毒感染。
1.5 治疗:加强饲养管理,降低湿度,降低饲料蛋白含量,增加育雏舍温度,勤轰动鹅群,促使其饮水,加强代谢。
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继发感染,保肝护肾。
2.1 腺病毒引起禽发病的血清型比较多,但在雏鹅上主要表现为心包积液型, 俗称安卡拉病,或心包积液综合征。 该型病主要表现为发病及死亡快,常常没有任何先兆就出现死亡,并且有白天死亡率低,夜里死亡率高等特点。
2.2 剖检特征:最典型的病理变化就是心包处有大量浅黄色积液(见图4、5),类似于水铃铛样,少数肝脏充血、肿大、质地发脆硬。
图4 心包处有大量浅黄色积液
图5 肝脏充血、肿大、质地发脆硬
2.3 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噪音,减少应激。 紧急注射安卡拉卵黄抗体,同时配合抗病毒和抗生素饮水,连用4 天。
3.1 随着近些年养殖户对该病的重视度增加,疫苗普遍做到位,以及出壳后及时注射小鹅瘟抗体, 小鹅瘟的发病率相比以前少了许多,但近两年发病率有所抬头,应该加以注意防范。
小鹅瘟主要发病于20 天以内的雏鹅,一个月以后的鹅也偶有发病,且发病鹅病理特征非常典型。
3.2 临床特征:腿发软,不愿走动,精神状态不好,发烧,打蔫,聚集在一起,不愿吃食或食量减少,消瘦,日龄越小发病的死亡率越高,日龄越大的死亡率低,零星死亡。
3.3 剖检症状:急性死亡的小日龄鹅,仅表现小肠充血、出血,15 日龄以后发病的可见小肠中后段肿大、膨起,剪开肠道可见栓塞样病变物,横切开呈圈层状物,发病日龄越大,栓塞物越大、越明显。 泄殖腔充血、出血。
图6 小肠充血、出血
图7 小肠中后段肿大、膨起
3.4 治疗:加强管理,防寒保温;紧急注射小鹅瘟精制卵黄抗体; 饮用抗病毒药和抗生素,增强体质,防继发感染。
4.1 该病也是近几年育雏过程中常见病之一,主要发病日龄是一个月内的雏鹅、鸭,鸭比鹅发病率高,但病死鸭、鹅剖检症状都比较典型,利于与其他病鉴别。
4.2 该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发病时病鹅扎堆、打蔫、腿软,驱赶不愿走动减食消瘦,死亡率没有以上三种病高,危害相对来说小一点。
4.3 剖检变化主要是脾脏上有灰白色坏死灶,脾脏颜色发黑、变硬,萎缩或肿大,发脆、硬。个别肝脏上有少量灰白色坏死点, 个别伴随有其他脏器出血、充血。
4.4 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及时驱散去饮水、采食。 防继发感染,保肝护肾。
鹅流行性感冒,临床上以急性型多见,多发生于30 日龄内的小鹅,患鹅突然发病,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双翅下垂。 体温升高,减食或厌食, 眼红流泪。 部分鹅流鼻涕或流出鲜红色血液,双脚发软,站立不稳,不愿走动。 鹅头颈部肿大,歪头斜颈,在水中转圈。 拉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粪便。
鹅流行性感冒主要以预防为主。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保持环境干燥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平时对鹅舍和设备做好消毒工作, 在多发地区使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进行预防注射, 首免可在雏鹅7~10 日龄时进行皮下注射禽流感疫苗,间隔15 天可以重复注射一次。
图8 脾脏颜色发黑、变硬,萎缩或肿大,发脆、硬
图9 肝脏上有少量灰白色坏死点
总之,养殖户应当首先把好进雏关,从正规场家进雏,保证雏鹅质量, 防止因进雏带入疾病。 第二,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注意保湿通风和消毒工作。 第三,针对本场易发生的疾病, 科学地制定相应的疫苗和药物相结合的防控措施,以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