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下高职院校“配送业务实务”课程优化研究

2022-10-31 03:01董启锦王明东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系统化实务知识点

董启锦,王明东,周 莉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a.工商管理学院; b.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山东 青岛 266100)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德国职业教育从1996年开始一直对此在进行积极探索[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和结构要把实际的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经过三次以上的教学化处理,演绎为三个以上的有逻辑关系的、用于教学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2]。

“配送业务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核心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增强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的重要任务,开设院校众多,参与学习的学生数量大,课程学习课时较多,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行业认同程度。本文根据调研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逻辑[3]对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了改进优化,通过多轮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讲授与学习体系。

一、“配送业务实务”课程缺乏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的问题表现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随着物流配送行业持续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客户需求呈现多样化、及时性趋势。“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完成作业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很好地适应物流配送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配送业务实务”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根据对山东省内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80%的院校缺少教学实训场所,“配送业务实务”课程缺乏实训条件,课程演变成课堂讲授加视频观看,没有动手实践环节。即使有一部分教学内容能够实现实训,其实训内容也不连贯,单就某一个知识点开展实训,效果并不明显。

(二)授课形式单一,学习效果差

单纯以课件讲解为主,知识点很多,缺乏一条清晰的学习主线,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显得凌乱,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反映一个学期接触了很多知识点,但是不会用,时间一长很容易遗忘,缺乏从掌握知识过程中升华出的处理问题能力。

(三)过程性考核较少,过于重视结果性考核

很多院校的课程考核要求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但平时成绩考核设置简单,仅仅依靠出勤、课堂表现、提交作业等体现;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核,学生反映考核的知识点太多、记不住,采用开卷随堂测验,又难以设置题目区分度。过程性考核缺失导致学生平常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时有发生,很多教师反映课堂管理出现困难。

(四)课程内容平淡,没有新鲜感

整体来看,部分授课内容(尤其是案例)是10年以前甚至是20年以前的知识点,缺乏时代感,与当前大数据、云计算、新零售、物联网、区块链背景相差较大。

因此,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成为满足新环境、新常态、新职教的需求[4]。

二、“配送业务实务”课程改革与优化研究述评

理论研究方面,吉亮、钟茂林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组织,强调基于产业运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主张将“以教师为主的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学”[5]。赵明晓认为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对接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提炼,形成课程标准,通过教学方式实践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准备以及辅助教学资源包建设等三个方面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包[6]。郑金道从混合式教学视角分析课程新设计的实施点,从组合阶段、集成阶段、协同阶段和扩展阶段初步实施步骤构想[7],构建新型互动混合教学模式,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运用到教学实践[8]。骆卫青认为“配送业务实务”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应以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中心构建教学项目,围绕工作任务实施展开学习[9]。杨生斌提出将“工学结合”与“基于工作过程”两种模式融合的设想,通过融合,“工学结合”模式有了更为坚实的科学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了更加适宜的环境和土壤[10]。

具体实践层面,由教育部职成司推进的智慧职教网站建设代表了当前课程建设水准,截至2022年9月13日,该网站显示:配送内容的课程有28门,微课资源89个,素材资源1065个,培训资源4个,技能项目5个,数字课程2门[11]。资源库涵盖了众多视频、音频、文档资料,信息量大,信息面广,有助于学生认知。大部分课程是基于配送认知、备货作业、分拣作业、流通加工与包装作业、送货作业、绩效评估作业等工作过程设计,符合认知与学习规律。“配送业务实务”课程讲授的具体实践遵循了工作过程要求,罗列了所有知识点。但是这种讲授实践是基于知识存储,而非知识运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的环节不多。

高职教育关于课程改革与优化的研究理论众多,但都要回答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从当前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层面来看,多数研究重视课程知识点数量和质量,使得课程讲授和学习的资源不断丰富,然而从知识应用视角进行课程内容建构的相关研究较少,还需要不断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优化的逻辑起点

本研究借鉴姜大源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观点,从课程应用性诉求、人本性意蕴、操作性指向三个逻辑依据进行课程改造与优化,从而不断实践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知识应用这一论断。

(一)课程应用性诉求

“配送业务实务”课程包括集货、储存、退货、订单处理、拣货作业、补货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包装作业、线路优化、车辆积载、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别在不同章节介绍,有时为了不遗漏某一个知识点,还要在书本上打个“补丁”。“配送业务实务”课程应立足实际工作需要,构建应用知识过程,回应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对于应用性人才诉求。树立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观念,不贪求知识全面与系统,以能力导向对知识结构进行排序与重组。

(二)课程人本性意蕴

“配送业务实务”课程优化应注重“与时俱进”,将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变化作为课程新常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将新理论、新观点、新政策以及社会新现象及时添加到课程内容中,而且应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前瞻性,帮助学生树立应对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让学生领悟到当前所学知识只是掌握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一种手段,树立一种自信:随着社会进步,即使将来工作具体内容发生变化,学习该课程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依然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帮助。课程改革应兼顾到学生之前掌握的知识与经验,改革方向是强化学生已有的有用知识结构,优化学生思维习惯与处事方法。

(三)课程操作性指向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来看,一个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括三层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宏观层次)、课程单元结构(中观层次)和课程教学结构(微观层次)。本文讨论的是课程优化问题,不涉及课程体系开发,在此着重分析课程单元结构(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与课程教学结构(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的设计。课程单元结构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对应配送行业具体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处理,形成一个与其他学习情境存在逻辑关系的独立、完整工作过程,开发多个(至少三个)学习情境,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学习情境结构包括平行、递进、包容三种形式,意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有逻辑关系的教学化工作过程进行多次比较,实现迁移和内化,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实现能力本位教学。

四、“配送业务实务”课程具体优化过程

根据姜大源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课程的设计分为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典型工作)、行动领域归纳(整合典型工作)、学习领域转换(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情境设计(设计学习单元)等四个步骤[2]。“配送业务实务”课程改革与优化分为课程结构与内容重构、教学内容实践,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等三个方面。

(一)围绕工作过程完成“配送业务实务”课程结构与内容重构

“配送业务实务”课程既应有课程知识整体介绍,更应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了解配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着重掌握重点和难点,从而体现课程价值。根据前期实践与总结,该门课程涉及以下知识点(见表1),需要根据教师讲授知识点的时间长度和学生接受、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设置。

(二)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开展教学内容实践

1.将课程内容分为自学部分和讲授部分

自学部分依托各种资源库,组织学生收听收看,进而完成练习与测验。这些资源库包括智慧职教、学习通等电脑和手机APP上的系统知识,也包括百度搜索引擎上的碎片化知识,引导学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也是培养学生驾驭资源的能力;练习和测验需要教师根据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再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要点,帮助学生巩固重要技能点。

讲授部分则集中在学生难以掌握的共性问题上,这些共性问题通过学生反馈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获得。

表1 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下“配送业务实务”课程结构与内容重构表(不含课堂测验学时)

2.明确工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程优化需要教师密切结合行业需求,深入行业调研,采用一线实践、访谈等方法锁定重要问题,进而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涉及的配送中心选址、配送方案设计、配送绩效分析都是实际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例如,随着科技发展,物流设施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快递仓储和转运的部分岗位已经实现了机器人代替人工,这虽然提升了作业效率,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资金的投入,资金回笼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一问题亟需纳入配送绩效分析。

3.建立问题导向学习法,注重知识应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方法,通过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应用知识。始终围绕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以职业工作过程的行动为指向开展教学,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或主体,专业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协调人或组织者,专业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就配送业务流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配送功能视角解决具体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学到职业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职业道德。

(三)实施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

基于课程动态性特征以及与行业紧密联系特点,课程优化过程鼓励运用以下学习形式,方便及时更新专业技能点,突出学习效果。

1.不再指定教材,将知识点活页化,突出课堂任务

将课程内容转化成按照课时进度设计的教学活页,在每次授课时都明确课堂任务,用能否完成课堂任务作为检验课堂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指标。

(1)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小城市资金来源少。临终关怀事业具有一定公益性,决定了相关产业自身不以盈利为目的发展特点。由于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实力不强,临终关怀的发展无法得到与其他大城市水平相当的政府资金支持与专项拨款;又因为大众对相关事业的了解程度较低等原因,临终关怀机构在中小城市收到的社会援助较少,令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困难,在市场经济背景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2.上课形式多样化

讲授、答疑、讨论、作业、考试、实操、小组作业等形式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摒弃一份课件讲到底、一支粉笔写满黑板的枯燥知识传授形式。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情境的创设,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外化,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10]。

3.上课地点结合授课内容选择

充分发挥普通教室、圆桌会议室、机房、多媒体教室各自的优势,以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等作为上课地点选择标准。打破“一个学期固定一个专用上课地点”的做法。

4.增加阶段性考核次数和形式

5.改进反馈与沟通渠道

首先,利用微信群、课程平台、邮件、QQ、办公室答疑等多种方式建立与学生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作业,解答学生疑问。其次,后疫情时期,应充分利用腾讯会议、智慧树等平台完成与学生实时在线交流,使用对分易、雨课堂等工具实现作业管理、课堂出勤管理。最后,构建网络课堂平台,及时上传各种知识点,充分共享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

五、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优化评价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一种范式。所谓范式,是共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12]。回顾“配送业务实务”课程改革与优化,在从学科知识系统化课程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转化中,课程模式形态的改革最为突出。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配送业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开始显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课程单元和学习情境的结构

将平行、递进、包容三种结构应用于课程单元设计。如在线路优化部分,将节约里程法、最短路线法、表上作业法、图上作业法四种解决具体工作问题的方法并行介绍,开阔学生视野;而在表上作业法教学过程中,依次介绍西北角法、最小元素法、伏格尔法,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初始解,这三种方法存在递进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变得复杂,但得到的初始解越来越接近最优解;在从初始解到最优解的求解过程中,教师将最小元素法(或伏格尔法)、闭回路检验与调整的要点介绍给学生,实现知识点的包容设计。

(二)充分贯彻“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渐进教学过程

课程优化调整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乐于实践,授课教师扮演引导员角色,从多轮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渐能独立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系统掌握工作技能。

(三)引导学生从存储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变

淡化知识存储意识,强调知识应用,通过设置的课程任务,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技能要领,将识记的知识点转变成动手操作的技能点,鼓励学生多练习,多实践,从而实现熟能生巧。

(四)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程教学手段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不再局限于单一教室,而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择教学环境,根据课程结构选择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系统化实务知识点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