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丽
成人发病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又称2型糖尿病,致病因素有遗传、环境、年龄、种族、生活方式等。据统计,我国的糖尿病人群中,T2DM的发病率约占90.00%以上,患病人群多集中在35~40岁,患病率依旧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1]。治疗方法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类药物等。从最新研究数据来看,目前世界范围内,整体的糖尿病血糖控制效果均不理想[2]。二甲双胍缓释片是常见的双胍类降糖药(口服),降糖作用可持续8 h左右,单用、合用皆可,对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T2DM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沙格列汀是一种常见的DPP-4抑制剂(口服),适用于单纯饮食疗法无效的轻、中度T2DM患者效果较好。但由于上述两种药物单独应用均存在血糖控制效果欠佳的现象,故本文拟观察对单独的二甲双胍、沙格列汀治疗过程中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进行联合干预。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内分泌科既往确诊T2DM者,经2个月的糖尿病饮食及适当运动治疗无效者123例,其中男78例,女4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1.23±8.42)岁;平均糖尿病史(5.47±2.30)年。对照组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1.00±8.56)岁;病程1~10年,平均 (6.64±2.47)年。试验组61例,男34例,女27例;平均年龄(51.24±8.35)岁;病程1~10年,平均(6.68±2.34)年。2组均无失访者,2组常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课题符合《赫尔辛基宣言》[4]自愿、保密、有益、公平原则等医学研究准则,经本院理论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均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相关标准与要求[3]拟定,执行。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所有患者单纯予以二甲双胍缓释片(生产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用法用量:起始剂量0.5 g/次,3次/d,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病情适当增加剂量或遵医嘱)治疗,若常规剂量治疗1周后,无显著改善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将剂量提升至0.85 g/次,3次/d。均随餐服用(口服)。
1.3.2 试验组: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沙格列汀沙格列汀片(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美国),每次5 mg,1次/d,持续治疗24周。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2)骨代谢指标:I型前胶原肽(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均在清晨保持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进行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3)体脂分布:内脏脂肪面积(VAT Area,cm2)、脂肪量指数(FMI);采用腹部CT扫描图像的内脏周围脂肪面积,使用推算方法[4]计算得出的结果称为内脏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内脏脂肪面积(cm2)/10 cm2。2组均随访1年。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PBG、HbA1c水平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FBG、2 h PBG、HbA1c水平均明显改善,但试验组血糖控制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 hPBG、HbA1c水平变化比较
2.2 随访 治疗后12个月内,由医务人员电话随访调查,1次/月。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案例,研究对象因不能依从、其他疾病因素等共退出4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2例,失访率为3.23%、3.28%,未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2.3 2组干预前后骨代谢BAP、CTX比较 患者均获得随访,2组干预前后BAP、CTX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BAP、CTX比较
2.4 治疗前后体脂分布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组间FMI体脂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患者FMI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体脂分布比较
2.5 治疗前后体脂分布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组间VAT.Area体脂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患者VAT.Area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体脂分布比较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统计,4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T2DM的流行病学(患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约为0.67%[5],截止2020年T2DM的患病率业已超过10.40%,且依旧呈现递增态势,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6]。血糖控制作为糖尿病防治三级预防策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临床治疗、康复有效与否的基础。强化血糖控制可以降低已发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等)进一步发展的风险,但由于T2DM的病程较长,年龄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不佳,因此为了减低T2DM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必要的综合管理(降糖、降压、调脂)是极其必要或(和)不可或缺的手段。
近年来临床将二甲双胍与新型降糖药(如沙格列汀)合用,作为T2DM治疗的一线首选和全程用药,二甲双胍的长期、短期降糖疗效均非常可靠。研究发现,对初次确诊的T2DM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后若去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HbA1c可下调1.0~2.0%,当然也可显著改善FBG、2 hPBG等指标的异常表达[7]。但随着T2DM患者病程、年龄增长,病情加重,单纯的二甲双胍整体疗效则不理想,故需联合其他降糖药进行干预。陈翔等[8,9]证实,二甲双胍联合沙格列汀、瑞格列奈对T2DM患者的血糖改善有益,降低血糖风险,较单纯的二甲双胍用药效果更显著。而结合本研究结果来看,试验组治疗后1、3个月时的FBG、2 hPBG、HbA1c改善不仅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二甲双胍联合沙格列汀对稳定T2DM患者血糖有促进作用。沙格列汀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研究发现,在肥胖小鼠中,肝脏的一种称为DPP4的酶表达会增加[10],而沙格列汀作为DPP-4抑制剂能够同DPP-4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降低DPP-4活性,在肥大鼠喂养(高脂饮食)中,用沙格列汀治疗1个月后,发现其体脂质量得到改善[11],所以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VAT.Area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当沙格列汀是基于肠促胰素(GLP-1)机制特异性结合DPP-4,继而改变胰岛β细胞膜电位,可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胰岛素对靶组织的作用。研究发现,沙格列汀能刺激胰岛α细胞,使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被抑制,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与消耗[10-12]。而二甲双胍可减少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使T2DM患者小肠内的葡萄糖吸收被抑制,激活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最终降低T2DM血糖异常表达。故二甲双胍联合沙格列汀有协同作用,改善T2-DM血糖异常表达。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加用沙格列汀治疗的患者FMI指标显著优于单独用药。这是因为就沙格列汀疗效而言,沙格列汀的有效成分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酰脲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DPP-4活性,有研究在肥大鼠喂养(高脂饮食)中,用沙格列汀治疗1个月之后,发现其体质指数得到改善[13,14]。由于胰岛素抵抗与脂肪组织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内脏脂肪组织堆积更是其主要原因,对于维生素D而言,脂肪组织是其最为主要的聚集地,所以糖代谢、骨代谢情况均同脂肪组织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而沙格列汀可通过改善维生素D的吸收,进而调节骨代谢及脂肪分布[15]。若予以沙格列汀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脂肪分布。但是本次研究所选择的样本量仍然较小,需要广大学者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研究。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沙格列汀可促进T2-DM患者的血糖改善,对稳定血糖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