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瑶 勒都晓兰 向贵双
孕妇,30岁,孕1产0。自述既往身体健康,无遗传性疾病及化学物质接触史,唐氏筛查低风险。孕24+3周于我院行胎儿系统性产前超声检查见:胎儿颅脑横切面窦汇及上矢状窦扩张并相延续,呈扇形结构,内见云雾状细密点状回声流动,并见一大小约1.7 cm×1.3 cm团状高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图1A);CDFI示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1B)。超声提示:硬脑膜窦畸形(dural sinus malformation,DSM)伴血栓。进一步行胎儿颅脑超声检查及MRI检查,均提示为DSM伴血栓,孕妇及家属拒绝行羊水穿刺检查,嘱其短期密切超声随访。孕29周复查超声:胎儿颅内窦汇至上矢状窦区域团状高回声大小约1.9 cm×1.0 cm,未见明显变化。孕32+6周及孕36+6周复查超声:胎儿颅内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及窦汇区域探及高回声病灶,较之前明显吸收缩小,呈细条状。孕39+4周行剖宫产娩出一活女婴,出生后新生儿Apgar 1、5、10 min评分均为10分,无气促、呻吟,无易惊、激惹及抽搐等。新生儿颅脑MRI检查:左侧横窦至窦汇及上矢状窦处扩张,T1WI序列呈稍高信号影,其内可见低信号团块影,以左横窦区域为主,与晚孕期比较大小无明显变化,邻近脑组织压迫征象不明显,其他颅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图2)。MRI提示:DSM伴血栓形成。
讨论:DSM又称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的硬脑膜动静脉分流型颅内血管畸形,主要发生于胎儿及婴儿期,病因尚未明确。发生于胎儿的DSM声像图表现易与颅内其他肿物混淆,如蛛网膜囊肿伴囊内出血、畸胎瘤及其他颅内静脉畸形等,产前诊断较困难。胎儿DSM的超声特征包括:①颅脑横切面序贯扫查时于枕骨窦汇处可见弱回声区,一般呈扇形,其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流动;②颅脑矢状切面可见颅后窝处弱回声区与上矢状窦相连;③当伴有血栓形成时,其内可见团块状高回声;④当分流量较少时CDFI多未探及血流信号,少数DSM囊上可探及血流信号。DSM的预后主要与其硬脑膜动静脉分流的血流量相关,分流量大时病灶范围大,易引起颅脑实质损害及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差。研究[1]显示,当硬脑膜动静脉分流量较小,分流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较低时可能出现自发性血栓形成,DSM的大小可能随血栓的形成而减小,推测DSM内伴血栓形成是预测DSM预后良好的指标。产前超声诊断胎儿DSM后应短期密切随访,观察病灶大小及其内有无血栓形成、颅内损害、心力衰竭征象。本例胎儿颅内超声表现典型,产前超声诊断明确,短期密切随访见病灶大小呈逐渐缩小,颅内其他结构无明显异常,无胎儿水肿及其他心力衰竭相关表现,提示患儿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