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绮青 何家明
(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1466)
手足口病致死的原因较多,但大多数患者是由于重症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等情况造成,通常肠道病毒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所以,该症传染性强,临床要注重高度预防,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等情况进行预防,尽量降低该症的发病率[1-3]。疫苗预防接种是各种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手段,近年临床上非常提倡用EV71疫苗预防接种手段,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传播[4-5]。EV71 疫苗是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的一种疫苗,能有效预防EV71感染,避免手足口病的发生,近年EV71疫苗广泛接种,为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防止儿童的身体遭受EV71病毒感染,从而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10 万人中大约37~205人发生手足口病。婴幼儿与儿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尤其是易感于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如果儿童的免疫力低下则更容易发生手足口病,或者是集体生活中和隐形感染者密接,造成病毒感染而集中发病。EV71病毒感染造成的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伴或不伴发热的症状,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皮疹、疱疹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极少数患儿的病情严重时可造成死亡,临床需高度关注治疗与预防,最大程度防治手足口病的发生。本文对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EV71疫苗预防接种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总结病例的变化。
选择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病例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病例资料源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选取12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包括基础资料、临床诊疗等资料,要求每位病例的年龄和性别、发病时间、住址等资料完善,调取国家疾控中心的EV71疫苗预防接种涉及的各方面数据。
1.2.1 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了解病例的EV71疫苗预防接种情况,总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2018年7月开始使用疫苗,2019年EV71接种针次457针,2020年EV71接种针次907针。
1.2.2 宣传教育
为接种EV71疫苗的儿童家属进行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手足口病传染源。告诉儿童家属手足口病患者以及隐形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隐形感染者的病情较难发现且鉴别难度较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皮肤、呼吸等,感染后7 d的传染性强。(2)传播流行途径。告诉儿童家属手足口病的病毒是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的,大多数密切接触者也会被感染。儿童通常因为接触到有手足口病病毒的手和毛巾、手绢、牙杯与玩具等用品造成感染,再者是手足口病患儿的咽喉分泌物和唾液也会造成病毒传播。因为空气中的飞沫可以传播病毒,如果饮用水和食物被手足口病病毒污染,食入后会造成病毒感染。(3)临床症状。手足口病患儿急性起病时,常表现为发热和口腔黏膜疱疹等,观察其手部和足部、臀部均有斑丘疹和疱疹。一般疱疹的周边常伴有炎性红晕,部分患儿的疱疹中有体液,或出现咳嗽和流涕等症状,有少部分手足口病患儿是皮疹和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病情通常可以在7 d内痊愈。患儿一般可获得良好的愈后,但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严重时即刻就诊。
(1)分析总结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观察指标主要是性别和年龄、人群分类等,其中人群分类包括儿童及其托管方式等;(2)观察手足口病病例发热、咳嗽和食欲不振、口腔黏膜疱疹等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发生,计算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占比;(3)观察手足口病EV71疫苗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占比,包括接种部位红肿和疼痛等局部反应,腹泻和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 完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n(%)]表示,差异性分别对应t检验、χ2检验。以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019年本中心接收手足口病90 例,男51 例、女39例。散居73例,幼托儿童16例,学生1例。主要以散居为主,3岁以下儿童多发。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病例均未分型。
2020年本中心接收手足口病30 例,男13 例、女17例。散居16例,幼托儿童12例,学生2例。主要以散居为主,3岁以下儿童多发。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病例均未分型。
12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103例(85.83%)发热,112例(93.33%)咳嗽,97例(80.83%)呕吐,94例(78.33%)食欲不振,114例(95.0%)口腔黏膜疱疹,99例(82.5%)手部或足部米粒状疱疹,见表1。
表1 手足口病临床症状与体征例数与占比[n(%)]
120例手足口病病例EV71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局部反应:83例(69.17%)接种部位红肿,79 例(65.83%)接种部位疼痛,101 例(84.17%)接种部位瘙痒。
手足口病属于急性传染病之一,发病常因为感染肠道病毒。该症具有自愈的特点,一般发病7 d左右便会自动消退,但部分患者的病情较重,持续发展会造成脑膜炎、脑脊髓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6-7]。EV71病毒感染是学龄前儿童发生手足口病的重要原因,儿童感染EV71病毒后常表现为发热、皮疹等症状,虽然大多数患儿的病情较轻,但有部分患儿的病情可持续加重,比如造成脑膜炎和心肌炎等症状,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属于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手足口病的感染原因较多,通常患病后并无强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进行针对性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患者体内感染的病原菌,减轻临床症状与体征,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8-9]。
近年各种传染病的不断爆发和流行,致使更多的人死于传染病,尤其是手足口病好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所以临床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非常关注[10]。广东省在我国南岭以南,南海之滨,属于东亚季风区,气候特点是夏长冬暖,雨水丰沛,一般雨季长,容易在5月份出现雨雾天气。据既往临床调查显示,广东省5~7月份的手足口病的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发生手足口病的人大都是低年龄儿童,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约88.9%,大约63%的儿童为散居状态,大约30%的儿童是托幼。王祉蕴等研究显示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主要是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其体内抗体水平偏低,且并不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散居儿童,更容易患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主要是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死亡率最高为1岁。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监控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区的手足口病发病率不同,这可能与各个地区的气候因素、社会因素等有关,提示疾病监测要长期动态监测,定期了解各地区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11-12]。
本文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手足口病的患者年龄在3岁以下,极少数成人会感染手足口病,发病后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发热和呕吐、口腔与手足部疱疹等,接种EV71疫苗对手足口病预防的效果显著,说明疫苗接种能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针对性疫苗接种是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能获得明显的疫情防控效果,且经济性强,可行性高,而EV71疫苗预防接种是针对手足口病防控的一种方法[13-14]。EV71疫苗预防接种主要包括全病毒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以及充足病毒疫苗等,EV71接种后能对受体的免疫系统起到刺激作用,促使机体形成EV71病毒免疫力,如果受体感染EV71病毒,其自身免疫力能将病毒全灭,在病毒处于传染阶段时,将其全灭以起到阻断病原的作用,从而发挥手足口病预防的效果[15]。需要注意的是,EV71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比如接种部位瘙痒和红肿、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所以在疫苗接种前要进行适当的专业知识宣教,接种后要求接种者留观,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和身心状态变化,及时处理其出现的异常情况,确保疫苗接种的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对接种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手足口病的预防不仅要注重为儿童接种EV71疫苗,也要高度关注手足口病的防控,根据该病的发病特点予以针对性防控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1)由于手足口病好发于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而处于该年龄阶段的儿童不具备良好的机体抵抗力,且自身免疫功能发育欠完善,对自身的环境卫生保护能力极低,发生肠道病毒感染的风险高,为此要注重对其家长的健康宣教。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对其家长进行手足口病和健康知识宣教,提高家长的儿童养护能力,叮嘱家长注意关注儿童的个人卫生,并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督促家长在儿童6月龄后接种EV71疫苗,促使儿童体内获得有效的免疫屏障,避免儿童感染EV71病毒。(2)集体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卫生保健部门要及时为托幼机构和儿童家长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分发制定好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小册子,指导其阅读小册子中图文并茂的内容,了解更多的手足口病传染、发病和预防等方面知识,针对实际情况对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与技能培训。要求家长和托幼机构注重儿童体检,定期对儿童进行针对性体检,及时发现可疑的病例,对可疑病例正确隔离,及时将其送到定点医院进行诊疗。儿童所处的环境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打扫和消毒,保证环境良好,对儿童的餐具和玩具等用品定期清洗,加强消毒和管理,杜绝交叉感染。(3)手足口病常在五到九月份发病,且该时期的发病率明显升高,要叮嘱家长尽量不带儿童去人流多的地方,尤其是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尽量少去公共娱乐设施场所,确保儿童处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托幼机构要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严格检查和看管,每天早晨和下午进行检查,注意观察儿童的皮肤、口腔等部位是否有异常情况,检测并记录儿童的体温变化,发现异常时即刻送儿童去专业医院就诊,防止手足口病暴发流行。(4)要关注农村地区的儿童手足口病预防工作。据临床调查显示,农村地区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农村的卫生条件欠佳,儿童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很大[16]。尤其是医疗条件差的农村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家长未能发现,导致患儿的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致使手足口病出现聚集性爆发。这对农村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农村地区的手足口病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投入和卫生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手足口病预防能力,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为农村儿童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常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病会引起发热、咳嗽和食欲不振等病症。EV71疫苗预防接种可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要高度关注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根据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实施针对性防控,针对发病年龄和居住、发病月份等情况,展开合理适宜的防控,注重农村地区的手足口病宣传力度,持续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