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记者 杨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观赏用彩色油菜示范田
油菜是集观赏、蜜源、经济于一身的重要油料作物,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同时也是我国第二大饲用蛋白源,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且油菜生产主要利用冬闲田,具有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的优势。
2022年国内油菜籽产量达到1380万吨,占国产食用油半壁江山,但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仍有70%依赖进口,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提高油菜产业的高效生产与面积亟不可待。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进入“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专项的实施,将瞄准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关键问题,结合传统生产与新兴技术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和服务“三区三州”等已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油菜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是维护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坚守油料进口依存度底线的基础核心产业,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作物,全产业链多功能开发的前景广阔,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是已脱贫的集中连片区,与我国油菜主产区高度重叠,也是油菜传统优势产区,是国家脱贫攻坚后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油菜生产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但该地区阴雨寡照、湿度大,油菜生产存在易倒伏、病害重等问题,亟需适合本区域的优质高产多抗品种及栽培技术;地形起伏大,地块分散,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效益低;高效加工技术滞后,产品单一,质量差、附加值低,缺乏油菜全产业链高品质产品开发及知名品牌,综合效益低。
基于以上背景,“油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梅德圣带队攻关,通过油菜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集成,因地制宜打造油菜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综合利用的新模式,为脱贫山区油菜高质高效生产提供综合性技术方案;并在国家科技园区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的基础在农业,农业的基础在粮食,粮食的基础在种子,国家发展要从基础做起。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来源,良种培育意义深远。项目团队针对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质高产和特色专(兼)用品种缺乏、生产效益不稳等问题开展多项技术攻关。通过建立山区特色多功能油菜品种多性状聚合育种技术,筛选或培育适宜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和特色专(兼)用等油菜优良品种,多功能利用油菜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推动武陵山区及秦巴山区油菜产业发展。
山区多功能油菜产量品质抗性形成机理解析。项目团队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优异资源、解析油用、菜用、饲用油菜油份积累、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及与山区环境逆境因子的作用机制,重点关注油份、蛋白质含量、总糖及其组分、维生素等,明确山区特殊生态环境下油菜产量、品质、抗性形成的特点,为品种筛选、选育、生产调控提供理论指导。
山区多功能油菜品种优良性状聚合育种技术。山区存在海拔落差高、光照条件差、温度变化大、有害生物种类多、灌溉条件差、耕作模式多等问题,对油菜品种的性状要求更为严苛。除了高产、高含油量、适合机械化生产外,对抗病、抗虫、抗鸟害、耐荫庇、抗旱、营养高效、耐迟直播等综合抗性的要求使育种难度更大。山区特色油菜产业还要求菜用品种菜苔营养品质和口味好、抽薹早,彩花品种需要花色鲜艳、一致、花期长,产量、品质、抗性等综合性状优良。项目团队建立相关的性状鉴定技术,筛选创制特异种质资源,开发高效的多性状多位点聚合育种技术和强优势杂交种选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油蔬兼用”试验示范田
同时,项目团队通过筛选鉴定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通过复合杂交、快速加代纯合,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开展高产优质突破性油菜育种新材料和亲本创制。利用优良不育及恢复系亲本,与创制的具有特异性状的育种新材料进行杂交,转育突破性亲本系,配制筛选强优势新组合,实现高产、优质、多抗等多目标性状的有机结合。优选试验点建立油菜品种测试试验网络,选育和筛选出优质高产多功能油菜新品种。
梅圣德介绍,目前,油用、菜用、花用等油菜品种选育进展顺利。抗根肿病油用品种“川油101”比对照组增产5.51%,含油量50.39%;硒高效菜用品种“硒滋圆2号”2021-2022年度平均亩产877.30公斤,最高超1800公斤,已在恩施、安康等地开展示范;花用油菜品种已获得花色稳定材料10余份,彩色油菜花期差异大,最早的不到2个月即可开花。
农户在油菜田采油菜薹
项目筛选和培育的油用品种产量或产油量比当地原种植品种增产10%以上,通过示范和推广利用,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适合山区特色气候条件的油菜品种缺乏的问题,推动当地油菜品种更新换代。多功能油菜品种的推广利用还将更大程度地挖掘山区优良生态资源,形成高山有机油菜薹产业及地方特色的花海经济模式,有助于改善山区种植结构,提高脱贫地区农户的增收水平。
针对山区油菜产业的提质增效,项目团队进行油菜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集成,以高含油量、高油酸等高质高效油菜新品种为核心,研发集成山区油菜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产品产地分级及高值化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和相关智能装备;根据山区不同的种植制度,开展相关产业链技术与价值链综合评价,制定合理的生产轮作模式;与加工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创建营养健康菜籽油品牌;以饲用油菜新品种为基础,创建农牧结合发展的新模式;以菜用油菜品种为基础,在不同海拔地区建立菜用油菜生产示范基地,与加工企业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创建营养健康油菜薹品牌;在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山区,发展以油菜花海为主题的“油旅融合”高效模式;集成轻简高效种植、绿色防控、智能化栽培与管理、机械化收获、生产全过程智能监测、水肥药精准管理、油菜产品产地分级及高值化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根据油菜不同生产区域,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其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实现“一菜多用”,全价值链挖掘“油”“菜”“花”各价值模块产值,大幅度提高油菜的综合效益;在当地以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型县(市)大面积示范推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乡村发展,改变山区油菜现代产业技术落后的现状。
基于品种与种植等产前、产中技术提升推动的山区油菜生产的发展,项目还将建立多条山地油菜产地加工与利用技术示范线,在科技园区开展技术的集成示范,开发特色加工新产品10个,打造知名品牌6个,培育龙头企业6家,打造农旅融合多功能发展示范区多个,培养本土科技人员600人以上,带动1.1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带动10家以上企业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菜油加工增值可惠及武陵和秦巴山区的加工企业,旅游增值惠及两地服务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农业生产收益的10倍以上,将有利于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面增收,增加政府财政税收,显著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据了解,该项目建立和落实了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开展试验示范,在恩施咸丰开展“油杂19”山地稀植油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示范,理论亩产达329.5公斤;在恩施市开展“大地199”“一菜两用”示范,每亩增效386.05元;引导建始县当地接受油菜薹,对接广东企业,高峰期每天销售菜薹超万斤;在湖南浏阳市、湘西、四川成都等地开展了油菜花旅融合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掐薹延长花期技术运用到彩色油菜产业,使得不同彩色油菜品种延长花期7至13天。
“预计到2026年11月项目执行期结束时,本项目将筛选培育出一批适合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油用及菜用、饲用、肥用、观赏用多功能油菜品种,创建并示范推广多套油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模式,实现山区油菜多功能发展,大幅度提高油菜产业生产效益;培育一批特色油菜产业科技示范户和种植能手,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一批油菜种业和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负责人梅德圣谈及项目前景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