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课程的开发原则、目标及模块

2022-10-31 07:23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丁学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中华汉字传统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 丁学玲

一、开发背景

(一)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举措

近几年来,国家颁布了系列政策,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都强调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部考试中心印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考核范围。显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使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汉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应得到传承。教师应以汉字为起点,勾连古诗文等,撬动整个传统文化生命体。

(二)变革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汉字文化传承简单地等同于识字教学。这让汉字文化教学少了“传统文化”的熏染,多了分数的“利诱”。这种长期窄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汉字文化态度生疏、情感淡漠、认知表层,很难体会到其独特的诗性、美感和质感。小学汉字文化课程作为语文拓展型课程,能丰富语文教学,提高师生文化修养,促进语文课程的多元建构,助力母语文化的复兴。

(三)优化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

2018年,上海市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提出,设置跨学科案例分析,逐步推行综合素质评价等,更是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仍囿于讲授式教学,学生的探究、创造、问题解决等能力相对不足。汉字文化课程倡导项目化学习,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突破了既有的困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二、核心概念

(一)传统文化

李宗桂认为,从广义上看,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借鉴该思想,本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有着积极作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其核心在于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价值观念、伦理规约、审美追求、思维方式、人格修养的综合。

(二)汉字文化课程

汉字文化课程以儿童认知逻辑为出发点,立足于立德树人和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通过汉字文化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追溯汉字起源,感受汉字形体中积淀的文化元素,学习与汉字内涵相关的经典古诗文,阅读与汉字内涵相关的历史故事,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认识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等,完成“汉字溯源—经典诗文—历史故事—古今贯通”的课程建构。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价值性原则

汉字文化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强化经典,精选内容,并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让学生在经典作品的濡染中,激发和培育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厚植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锤炼人格修养,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二)发展性原则

汉字文化课程的开发,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努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发展实际,并依据各年段学生的特征,设计各有侧重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发展。

如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明确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文化学习,注重启蒙教育,重在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而高年级则注重认知教育,重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三)学科性原则

汉字文化课程是语文拓展型课程。这意味着其并非传统的“道德说教”课程或“文化传播”课程。小学汉字文化课程坚持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则,融合阅读、体验、实践和表达,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如在执教汉字文化课《俗》时,在学生学习了《论语》中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尝试用“君子以 会友”的句式交流身边人的交友方式。

除此之外,汉字文化课程注重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深度融合。如在选择汉字时,教师以《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为蓝本,精选了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 “快乐读书吧”等模块相契合的二十多个汉字,如“亲”“师”“友”“学”等,并根据教材的人文主题适当增补了“社”“俗”等字。

(四)浸润性原则

汉字文化课程的开发拒绝照本宣科地死记硬背,而是采用适合的方式,让儿童始终浸润于汉字文化之中,用更多的熏染与体验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文化,逐渐锤炼传统精神。

例如,教师执教汉字文化课《理》时,出示“理”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在观察中获悉“理”的本义与现代含义;引入三句谚语,让学生感受“理”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获得“理”的方法,自然进入“寓言”这一文体的学习;学生经历“回忆再现—画出人物—情境表演”的学习过程,逐步认识寓言的特点,获悉背后的道理,进而以“理”为镜,自我反思,并以“完成寓言故事‘人物’图谱”的任务为驱动,带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系列寓言故事的阅读、交流和分享等。

(五)系统性原则

汉字文化课程贯通于小学各个学段。在开发的过程中,力求有效整合课内外、校内外各方资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层层布局,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课程体验。

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的实践为例。首先,课题组以《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现代传译》为蓝本,系统梳理统编版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形成一年级至五年级纵向有机衔接的学习内容。其次,以年级组为单位,全学科教研,教师抓住汉字,勾连教学内容,前沿后续,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机会。最后,召开行政会议,结合学校特色活动、德育与教研主题,精选内容,最终确定所要学习的汉字文化。

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神话主题单元,其人文主题是“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将汉字“神”作为贯穿单元学习的核心字。首先,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关注神话的语言表达,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神话想象的神奇,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以篇带类,开展“快乐读书吧”阅读活动,激起学生继续阅读神话、探索文化的兴趣。其次,在自然课“望远镜里的天空”中,了解在“嫦娥奔月”等神话的启发下人类持续不断的航天探索。最后,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实地体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探索的历程与发现,从而让学生感受从神话到现实的跨越,升华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

四、课程目标

汉字文化课程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基准,遵循课程开发的价值性、发展性、学科性和系统性等原则,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素养培育,统筹设计,整体规划课程总目标;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理解与欣赏、运用与探索、认同与创造三个方面,在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学段,具体阐释目标内容。

(一)总目标

通过汉字文化课程的实施,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感受力,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诵读诗文、听闻典故、亲近先贤的兴趣与能力,增进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与鉴赏力,提升语言文字建构与应用、问题分析与解决、信息获取与加工等综合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精神价值认同感。

(二)分目标

1.理解与欣赏

文化理解:知道汉字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基本内涵,积累历史故事、古诗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

审美鉴赏: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领悟诗文的结构与意境美,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精神美。

2.运用与探索

语言运用:在实践、体验活动中,积极主动地理解、加工提供的语言素材,并能灵活地表达、表现与创造。

文化探索:探索汉字文化的表现、表达特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认同与创造

价值认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价值认同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

表现创造:运用汉字文化素材,进行语言表达、作品制作等多方面的创造。

五、课程模块

?

(续表)

猜你喜欢
中华汉字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