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医科大学 张红月 牛远 甄海生
(一)有助于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十四五”教育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机构编制管理的效率关系着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从现实问题解决的视角来看,基于对“大数据”优势的挖掘与整合,能够通过大数据信息整合与处理的手段,挖掘高校各个部门的编制需求,进而强化对高校的编制管理,解决传统的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冗员、冗余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机构编制员工资源的高效利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助力。
(二)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基于国内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在岗位设置、薪酬发放方面存在新自主权受限、需求不能满足等现实问题,影响了高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竞争力、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基于“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高校机构编制制度,使得高校员工的工作局限于自身的岗位职责,不会主动进行其他的工作,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需要进行相应激励机制的建设,促使员工积极性全面提升。
(一)“大数据”时代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管理的困境调查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在河北医科大学进行,从行政管理部门、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卫学院随机挑选了246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机构编制合理性、机构编制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技术、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四个方面。本次共发放24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回收率为91.9%。基本信息情况见表1。
表1 高校机构编制管理样本数据描述性分析
1.机构编制合理性的调查。在“机构编制合理性”的维度中,笔者设计了“学校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机构编制不合理的原因”两个题目,根据数据分析可知,河北省高校的机构设置不合理,存在着内设机构过多、人员冗余的问题,详见表2。
表2 学校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及不合理原因数据表
2.机构编制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技术调查。在“河北省高校机制编制管理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行动”问题中,教师均表示所在学校已经进行了机制编制管理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行动。在“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的问题”的多选题中,教师选择情况见表3。
表3 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分析情况
3.机构编制信息化、数据化的管理调查。在学校机构编制数据动态管理与监测机制方面,89%的教师表示学校机构编制没有健全动态管理与监测机制。在学校机构编制管理人才专业素养方面,64.15%的教师表示,学校的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人员数量少、机构编制管理与信息化素养均不高。在学校机构编制的规范性管理方面的调查数据见表4。
表4 学校机构编制的规范性管理调查数据表
4.机构编制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组织调查。在学校机构编制员工的互联网思维方面,针对互联网思维能力、学校领导层关注程度以及是否支持机构编制信息化数据化都做了调查与统计,具体数据见表5。
表5 学校机构编制员工的互联网思维情况分析
(二)“大数据”时代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可知,“大数据”时代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在机构设置、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挑战。
1.缺乏健全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基于观察调研与问卷分析,高校缺乏健全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河北省高校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没有明确的条文制度,未能构建符合当下“双一流”建设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编制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河北省地方高校的编制管理认知与能力不足。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河北省高校的管理层虽然关注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化、数据化建设,教师也比较支持信息化和数据化建设,但是对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效率、优化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体系等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思路以及有效的方法。
2.编制管理无法服务于学校的教育创新与发展。高校机构编制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的高配置与应用,打造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体系,进而助推师资管理、财政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从这一视角来看,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需要与师资管理、师资培训、师资优化、财务管理等关键业务衔接。实际上,高校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协作沟通机制不健全,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同时,河北省高校缺乏有效的编制管理方法,不能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作用,也不能进行相应工作领域的创新,导致编制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助力高校关键业务工作的开展。
(三)“大数据”时代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管理面临的挑战。具体挑战如下:
1.技术挑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虽然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持续推进了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数据化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更新与维护成本高。高校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硬软件设施设备、技术标准等一系列的构成要素,均具有典型性的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的特征,所以高校需要持续进行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以及相应配套体系的更新与维护。二是业务系统风险防控水平低。当前的高校机构编制安全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存在比较明显的数据泄露的风险问题。三是技术人员数据共享壁垒高,影响数据共享效率。高校机构编制材料提交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的系统相互独立,需要多次提交相关的材料进行多次审批,并通过线下沟通的方式完成线上的机构编制材料管理。
2.管理挑战。一是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协作沟通机制的不健全。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不是独立的工作,而是需要与行政服务中心、中央编办等不同部门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高校机构编制管理未能与其他部门形成高效合作的关系,进而导致在信息化系统的编制管理工作处理过程中存在对接不流畅的现实问题。二是基于学校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方面,结合问卷调查在高校机构编制的动态管理、动态监测、统一标准、权责界限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高校的机构编制没有健全动态管理与监测机制;学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权责界限与统一标准,由此可见发展到当下阶段,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管理面临着规范化管理的现实问题。三是基于学校机构编制管理人才专业素养方面的调查显示,河北省高校存在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素养与信息化素养不高的现实问题。
3.组织挑战。基于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组织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员工的互联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学校机构编制信息化系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组织机构的变动;学校管理层及员工虽然重视互联网在高校机构编制的创新,但是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进而导致高校机构编制管理缺乏完善的组织框架。
(一)技术对策。具体方面如下:
1.强化大数据背景下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管理。基于技术维护、更新成本高的现实问题。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在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技术筛选、技术培训、技术风险分析与防控管理的工作。其中技术筛选主要在于:基于专业人才的邀请,咨询专家的建议,筛选出成熟度高的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在技术筛选方面的专业性。在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邀请具备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在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技术更新带来的技术风险,提高风险防控意识,有效解决河北省高校机构编制管理技术的难题。
2.基于技术安全管理的管理机制的建设。一方面,基于定岗定位的方式,聘请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作为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维护、管理与更新等一系列活动的主体,从而降低外部和内部的技术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构建全员参与的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安全管理的培训体系。基于高校机构编制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安全管理的内容,组织相应主题的培训活动,进而提高技术安全的管理效率。
(二)管理对策。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融合与动态监管体系。通过协调计划的制定,构建多部门联合的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数据多层次共享机制。基于编制信息管理安全性的前提,制定协同办公计划,根据相应的管理权限、自动化流程进行数据的共享与处理,从而解决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各部门协作沟通机制不健全的现实问题。
2.加强高校机构编制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基于高校机构编制信息化工作队伍人数少、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低的现实问题。高校需要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人才引进需要基于学校发展与机构编制管理目标,明确定位学校机构编制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角色,从而引进合适的、符合学校发展与机构编制管理目标导向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要根据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编制管理主题的培训活动,促使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组织对策。基于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思维能力不足、学校管理层与员工缺乏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路以及有效方法的问题,需要通过动员会、培训活动的方式,组织管理层和员工由上而下的机构编制管理与实施人员的对接工作,从而在实践中培养互联网思维、找到机构编制管理的方法,明确机构编制管理的思路。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各个部门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得以提升,信息更为规范。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切实提高了信息处理与分析的效率与准确率,攻克了数据共享壁垒,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基于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面对的机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大数据”时代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在技术、管理以及组织方面面临的困境与难题。研究总结了高校缺乏健全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高校编制管理无法服务于学校的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大数据背景下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基于技术安全管理的管理机制的建设;健全高校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融合与动态监管体系,加强高校机构编制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