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凤,季荣生,李 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为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实施的战略举措,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于提升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学科建设水平尤为重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年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这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地质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学科,与人类活动密切关联,地质作用能带来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等,人类必须运用所掌握的地质学知识去了解和防治。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地球科学人才是地学院校和相关专业的重要使命。
2021年5月ESI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学专业排名中国高校第1名,世界高校第14名。由此可见,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国际影响力已达到空前水平,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以提高国际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界定为: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林建华认为校园的国际化环境、开展的国际项目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最主要的。龚克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国际化的科研题目及国际化的培养机制。总体而言,中国研究生教育已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期,但是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更是支撑中国高校加快建设“双一流”的关键环节。“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指标上的一流,更是体制、机制层面上的创新改革。本文介绍了笔者所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地质学在二级学院内推行体制、机制改革后,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能力发展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和广大学者探讨。
21世纪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纵观自身发展历程,进步显著,环顾国内外地学研究机构和相关高校,情况堪忧,不进反退。2000~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奖(自然科学、科技进步、技术发明)情况,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等方面都是空白,而国内外地学类的其他院校和科研机构都有不错成绩。以地学立校、强校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发展形势非常严峻。
为此,2008年年初,在主管校领导带领下,管理部门的有关同志对学校的发展形势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于2011年8月在校党委批准下成立科学研究院。研究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浓厚学术氛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带动了整个地大地质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院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下设的二级学院,于2011年8月30日正式建院。科学研究院是融团队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和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二级科研单位。该院以加强基础地学研究为主要途径,以凸显地学特色和优势为重点,促进重点实验室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优势学科创新团队和杰出人才的产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各学院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等优质资源,聚集科研精英,组建创新团队,构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国际化发展特区,形成优良学风和学术环境,发挥局部突破引领全局发展的作用,全面提升学校在地学国际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科学研究院一直把国际化办学作为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1.根据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组建学科团队、重点培养团队、青年团队、引进人才团队,共4类。其中学科团队、重点培育团队主攻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兼顾团队内后备青年人才培养;青年团队重点培养我校优势领域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团队重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联合人才培养。在团队建设的3年聘期中,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团队考核重标志性进展及综合考评,淡化量化指标,考核涉及:项目、科研成果、奖励、人才与学术职位、学术交流五项,单项业绩均封顶,业绩的满分不能靠量获得,有关键指标,比如科研成果,必须有顶级期刊论文才可能获满分,如果没有高级别刊物论文,发文再多不可能获得满分。另外,综合评价不能靠一枝独秀胜出,重聘期考核,以交流报告取代年度考评,给予稳定的科研扶持,具体支持包括:提供办公用房及配套设施、团队建设经费(支持团队的强度从10万~50万元每年每团队不等)、提供国际交流扶持(团队邀请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相关费用在科学研究院预算中安排,团队费用可用于支持团队成员国际交流)、实验室建设经费、学术交流场所及附属条件等。
2.采取弹性聘任,汇聚优秀人才。通过双聘制(科学研究院与其他学院)、单聘制(科学研究院)和非本校编制研究人员聘任等形式进入科学研究院团队,汇聚了校内外人才。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不因其聘任方式区别对待,只根据团队类别及工作任务进行差异化支持,提供固定的经费投入,并依据科研实验情况提供办公条件及实验平台建设;为加强引导,2014年第二期团队建设中,启动以地学重大科学问题为引导的构造、矿床、地化、生环4大跨团队科研群体,有意识引导并支持跨团队的联合研究与交流;支持团队与实验平台联合,跨团队合作,开展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联合研究,投入联合研究经费。这种方式带动了拔尖人才成长,使优秀人才与实验平台的联系更加紧密。突出表现在同位素地球化学团队(该团队14人为科学研究院编制)的研究与实验平台一体化建设中。
3.依托团队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专业基础、科研兴趣、创新意识等方面设计综合选拔机制,挑选优秀学生进入团队,配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科研资源,形成师生科教共融体。团队建设中有专项经费及导师基金,支持学生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地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科学研究院整合既有资源,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学术氛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建院以来,有4名博士生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6名硕士生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指导研究生在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78篇;2016年5月,以科学研究院建设进展为支撑,科研院组织申报,我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院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优青、青年千人、玛丽居里学者和洪堡学者等。在校博士生曾杰受邀担任国际知名SCI期刊审稿人。
外有引进,内有培养,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导师团队。师资队伍中有98%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学历,其中13.4%为海外博士、96%以上教师是高级职称,教授比例达62.5%,老中青搭配,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也有充满活力的年轻教授。团队有中科院院士2人,杰青5人(同期引进杰青4人)、优青7人、长江特聘教授2人、长江青年项目3人,获资助洪堡学者2人,玛丽居里学者1人,申报并成功引进青年千人3人。团队成员中多人担任国际组织职位:1人任国际沉积学会理事,1人任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区域地下水流专业委员会副主席,1人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1人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这样一支素质稳定、结构趋于合理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对于积极推进地质学科国际化进程稳步发展,努力提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地球化学团队推动了国内金属同位素研究,在五大研究方向取得创新性成果,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90余篇,其中47篇发表在包括、、、、、、、等标志性和NI期刊上。其中科学研究院引入的青年千人刘金高老师,发表了建校以来第一篇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均为中国地质大学的论文。1人获洪堡资深学者,1人获孙贤鉥奖,2人获高山青年科学家奖。
2.岩石学团队在、、、、、、、、等N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5项省部级奖;1人获高山青年科学家奖侯德封奖;2人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3.矿床学团队在、、、、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形成了一支活跃在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领域前沿的创新科研团队,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奖。
4.构造地质学团队在、、、、发表大量SCI收录论文,获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
5.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团队在、、、、、、等发表大量SCI 收录论文。
6.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研发取得显著进展,在、、等顶级分析方法类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
7.科学研究院李国武教师发现新矿物烧绿石超族(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碲钨矿(入选国际矿物学会2019年度矿物),其中新矿物碲钨矿被国际矿物学协会评选为“IMA2019年度矿物”,是我国首次获得此项荣誉,在国际矿物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前有4 个 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岩浆成因与大陆地壳形成(2018—2022)、成矿动力学(2019—2023)、地下水演化机理及含水系统修复(2020—2024)、深时生命与环境演化(2020—2024)。其中,“岩浆成因与大陆地壳形成”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由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弟成负责,成员由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Roberta L.Rudnick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onald J.DePaolo院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Peter A.Cawood院士和Roberto Weinberg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Bruce K.Nelson教授和Fang-Zhen Teng(滕方振)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的Dejan Prelevic教授和Stephan Buhre博士、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James Scott教授,及科学研究院刘金高教授、王瑞教授和地学院干微副教授等人构成。这些国家级引智项目的获批,充分显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与国外专家学者在地学及地学延伸学科等领域开展的国际创新合作,在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多次邀请境外学者来科学研究院参观交流、通过海外名师讲堂、学术交流讲座、研究生学术报告大赛、科研团队学术论坛、中外专家合作项目野外考察及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热点问题,与国际大师面对面对话交流的机会,既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又拓宽了国际视野。突出表现在科研团队学术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报告大赛上,提高了学生分析科学问题、归纳总结科技成果的能力,团队间学术交流进一步得到加强。每年优胜者报告会及团队骨干老师的年度学术报告都是亮点,将学术交流推向高潮。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团队师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
拥有3个国际一流实验室: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完善的Fe-Mg-Ca-Cu-Zn-Cr-Ni-Cd-Sr-Nd-Pb-Hf-Re-Os等同位素分析方法)、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实验室(能够用于Li、Fe、Mg、Cu、Zn、Mo、K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和预处理)、矿物激光微区分析实验室(能够用于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测试、单矿物成分测试和单矿物成分填图)。
获国家认监委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6年,具备4大类(物质鉴定、地质样品分析、同位素分析、环境监测)10小类39个项目的检测能力。
一是国际化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没有外籍教师长期授课,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教学数量少,起步晚,没有形成系统;二是留学生数量少,学院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等。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团队分类建设等举措,科学研究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实验平台搭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能力的提升,培养了大批青年科研人才,产出了高水平国际性创新成果、学校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快速增长,这些高质量成果大幅推动了学校地质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和国际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