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0-31 15:30罗云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8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农科学科

程 楠,李 文,罗云波

(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中,高等农业教育面临改革。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需要高等农业教育等多方面的深化改革与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相匹配,其中涉农高校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正是“变”的关键要素。

所谓“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交叉学科”已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设置的第14 个学科门类,被视为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新增长点。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并非易事,各大高校在这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探索,但如何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仍是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课题。

本文对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探讨,就如何构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相应路径,以期助力涉农高校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

一、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随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提出加快建设新农科,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安吉共识》指出新农科建设主要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发展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新才,树农林教育新标,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标志着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北大仓行动”指出新农科建设要实施新型人才培养行动、专业优化攻坚行动、课程改革创新行动、实践基地建设行动、优质师资培育行动、协同育人强化行动、质量标准提升行动、开放合作深化行动等八项举措全面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标志着新农科建设工作的大幕正徐徐拉开。“北京指南”进一步提出,新农科建设要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增投入、以投入提质量,让新农科在全国高校全面落地生根,标志着新农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自此,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以这“三部曲”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具体如何落实到高等农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涉农高校的新任务、新使命。

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

伴随世界经济形式重组,我们更加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将国家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当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措施。经济需要融合发展,新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六次产业的有机结合。“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十字型的全能人才是我国发展的新需求,新希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畅通向上晋升平台,提供给了无数普通人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新时代的“六有”大学生,是家庭兴旺的顶梁柱,是国家昌盛的主力军,是民族富强的践行者。

在国家对卓越创新人才强力需求的推动下,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与高速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脱轨,学科结构相对单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偏离、培养方案缺乏对现代化农业进程的融入、学生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给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挑战。

新农科建设不仅需要农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范畴,还需要学科之间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一是涉农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二是农科与工科、理科、医科、文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三是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布局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生态修复等急需的新专业、新方向,使各类学科相互渗透、深度嫁接,这是新农科之所以新的关键所在。

因此,随着新学科、新专业、新业态对农业领域的渗透,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加强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和教育改革,以“交叉学科”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的变革,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

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传统农业教育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因此深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转轨之计。涉农高校作为培养农科类人才的摇篮,在新农科背景下倡导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学科交叉或课程叠加,而是要弱化或拆除现有的学科壁垒,系统改革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以下关键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正确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培养,融入“知农爱农”的情怀教育,激发学生服务“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应以新农科建设为理念,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未来跨学科前沿科技发展需求和涉农高校自身办学特色,适应全球快速发展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标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及目标,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融合一、二、三产业扎实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以践行高等农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使命。

(二)选拔机制

“交叉学科”人才选拔机制的确立要进行综合设计和全盘考虑,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到在人才培养的准入阶段就注重对生源综合素养的考察。交叉学科人才的选拔应紧紧围绕新农科发展趋势,需要将标准化考试思维向多元考核思维转变,既考察生源的智力因素,又考察其能力特长和创新潜质,吸收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生源,提升各层次招生环节中“交叉学科”人才选拔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例如,依托“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团队或承接的“交叉学科”项目建设选拔专项人才;许多高校采用本科生“大类招生”“交叉学科班选拔”和研究生“申请—审核”等选拔机制,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多元的生源保障。

(三)培养方案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要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制标准、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关键要素的创新实现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培养新农科通专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学制标准包括双学位或多学位制度等;教学方式包括现场教学、混合式教学以及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研究型教学;教学方法包括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与专业课融合、选课全校互选互通、本硕博课程贯通、模块化多学科集成课程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前沿“交叉学科”创新课程等。例如,新冠疫情影响下广泛应用的线上教学模式,拓展了“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新思路,针对学科特色和课程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互联网、现代教学媒体、虚拟现实交互等新兴技术产品建立智慧课堂或科研平台,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师生互动积极性,增强学习和育人的灵活性;再如,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建设了10门前沿“交叉学科”创新课程,涉及智慧农业、智能育种、营养与人类健康、农业大数据、国际农业食物系统等新农科重点关注的领域,将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打破重构,既有传统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又有传统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时俱进地开阔多学科视野,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

(四)协作主体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协作主体融合了政府、国内外涉农高校、行业协会与企业等多个方面,通过主体之间的互动广泛开展政产学研协作、国际交流合作、校际协作、校内协作、师生协作、创新竞赛、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和科研素质训练等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融通发展,培育项目,产出成果,解决深层次、系统性问题,培养能够服务于乡村振兴和科技强国的卓越农科类人才。协作主体基于各自出发点和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构建新视角、多渠道、多形式的育人模式,在信息和资源共享、优势和功能互补的协同效应下,放大协同系统的人才培养能力与效益,满足各主体的实际需求,实现协作互惠共赢。例如,依托创新竞赛体系指导学生参与跨学科创新实践,通过学科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发现新的问题、新的领域和新的研究方向,能够从深层次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激发创新欲望和探索热情,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走向符合新农科发展趋势的创新之路。

(五)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是对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保障与反馈,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实践—评价—反馈—改进”体系,保证上述参与协作育人各主体的意见通畅表达,依据反馈意见不断改革“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农高校可针对本校情况制定出适合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此外,许多高校采取划定跨学科人才培养“特区”,实施特区内的柔性化管理和评价,在制度化地进行跨学科研究基础上很好地提高多主体协作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导师制度的完善是“交叉学科”人才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重要一环,采用“导师组机制”管理模式代替“单一导师制”和“双导师制”管理,构建稳定性强、凝聚力强的导师组,多层次管理和多角度评估人才水平,持续保障“交叉学科”人才教育的质量。最后,建议主动引入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认证或同行评价,能够提高对新农科背景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结语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曾面临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现实需要严重脱节的窘境,而新农科和“交叉学科”理念是培养“面向新农业、面向新农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本文从定位培养目标、确立选拔机制、重构培养方案、解析协作主体、建立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等角度出发,凝练、总结了一些符合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特点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路径,以期助力涉农高校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以更好满足新时代农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知识综合化、素质多元化、能力多样化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农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