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浩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1)
傩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福纳吉的祭祀行为。傩戏在中国先秦至后汉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后来,人们在傩的基础上发明了傩戏、傩舞、傩技、傩面具等艺术。傩戏在中国各地盛行,在长时间的嬗变中与各地区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性及“鬼神信仰”“祭司媒介”“杀牲奉献”“面具装饰”艺术特征的傩戏音乐。四川傩戏作为中国傩戏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在结构上主要由民间歌曲、舞蹈、乐器、装饰面具等元素组成,在艺术特征上独具巴蜀文化气息,彰显着四川地区特有的人文特征。本文以四川傩戏为案例,分析其音乐结构与特征表现,希望能为四川傩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傩”是历史悠久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这种仪式被称为“傩”。汉代以后,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演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四川傩戏主要是由古代的傩祭、傩乐及傩舞等发展演变而来。其中,傩祭是四川傩戏音乐形成的根源所在,傩祭在巴蜀地区的历史上是一种祭祀图腾、祭祀祖先、祭祀鬼神的巫术活动,它体现了四川人民对原始图腾、祖先、鬼神的崇敬与敬畏,反映着人民的原始思想意识与文化观念。后来,随着傩祭在四川地区的发展,其不断与巴蜀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巴蜀文化气息的傩戏音乐。目前,四川的傩戏音乐在表演上主要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别,傩戏音乐节奏鲜明轻快、语言简洁、场面壮观,一般由鼓、锣、钹等乐器伴奏,表演者佩戴一种造型较为夸张、充满神秘色彩的傩面具,以四川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音乐演奏形式等表演出来。以四川为例,四川省南部县有“南部四绝”,分别是双峰傩戏、马王皮影、群龙剪纸与店垭花灯,这四绝至今仍然在当地传承发展。其中,傩戏作为一项古老而神秘的艺术,不仅是“中国戏曲活化石”,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四川傩戏在音乐结构上主要包含四川白马藏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戏曲、宗教音乐等,从本质上来讲,四川傩戏是在四川原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中融入傩祭文化而形成的艺术种类。因此,从四川傩戏的说唱戏曲形式结构来讲,其主要体现为四川人民自由灵活、自主创作而成的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传统戏曲等。例如,四川川北傩戏在演出时,表演者通常会采用四川特有的说唱曲目、戏曲作品来与傩舞相结合,从而进行傩戏音乐演奏,演奏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有歌唱爱情的、有颂扬英雄人物的、也有祭祀图腾与祈福纳吉的。从整体上看,四川傩戏音乐虽然以说唱戏曲的结构形式体现出来,但是内容丰富多变且主题鲜明一致。
民间宗教音乐是四川傩戏的主要音乐结构形式之一,其主要体现为四川傩戏从民间宗教音乐中取材,并以宗教音乐的形式演绎出来。其中,内容大多为佛曲、道曲且以口语性、吟诵性为主要表现特征,例如,四川绵阳的“梓潼阳戏”的整个演出划分为请神、祷神与天戏、地戏两个部分,其中,前半部分的请神、祷神就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主要以道曲的形式进行演绎,通过道曲与傩舞的结合,传达出表演者的思想与情感。而后半部分的天戏、地戏,主要以四川民间歌舞的形式来体现,如由演员分别饰演钟馗、二郎神等道家人物,通过佩戴傩面具,表演驱邪捉鬼的故事,同时,配以道曲等宗教音乐,体现人们对神仙的敬仰、敬畏。
目前,纵观四川地区的傩戏音乐结构形式,大多离不开民间歌舞的形式特征。追本溯源,四川傩戏音乐本身是在傩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古巴蜀大地上,最早的四川人民通常以傩舞的形式来驱逐、恐吓野兽,因此,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傩舞具备了驱逐性仪式的特征。后来,随着四川傩戏音乐的发展与嬗变,傩舞不再局限于驱逐性仪式,而成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娱乐需要的艺术形式。因此,傩戏音乐逐渐与四川地区的民间歌舞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巴蜀文化特性的傩戏音乐结构形式。例如,如今四川川北地区的傩舞、傩戏大多通过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歌舞形式上具有动作夸张、场面壮观、人员众多等特点,其歌舞背景、内容与巴蜀文化息息相关,体现出巴蜀人民的文化追求与生活愿景。
傩戏主要由演剧形态、文本形式、唱腔结构三大艺术部分构成。其中,四川傩戏音乐的演剧形态具有祭戏合一、多元组合的特点。一方面,祭祀是四川傩戏音乐的内核与目的,四川人民通常以傩戏音乐表演的形式来祭祀祖先、祭祀图腾、祭祀神仙等,从而实现祈福纳吉、驱瘟避疫等目的。但是,巴蜀地区人民在祭祀时,又通常以民间歌舞的形式演绎出来,因此,这赋予了四川傩戏音乐祭戏合一的特征,即通过载歌载舞的戏剧表演方式进行祭祀,戏与祭相互融合。头戴面具,手持盾牌戈斧,上身黄布褂,下穿红裤加靠腿,脚蹬草鞋或麻鞋,手持擀面杖、洗锅刷等,跳叉行丁,这是南部傩舞者常有的装扮。而傩舞者表演时有的刚正肃穆,有的和蔼慈祥,有的狡猾狰狞,有的滑稽有趣,形态各异,古怪而生动。另一方面,四川傩戏音乐在演剧场所方面不拘一格,具有自由灵活、观演互动的特点。例如,人们既可以在家中的院子里表演、也可以在固定的舞台上表演、更可以在街头表演,其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拟生活式”表演特征,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体现了四川傩戏音乐质朴性、民间性的特点。
四川傩戏音乐在文本形式上具有面具装饰、娱人娱神的特点,在文本内容上又呈现出多元合一、兼收并蓄的特征。例如,四川省南部县的傩舞主要以南部县双峰乡杜家班傩舞为代表,该傩舞具有明显的面具装饰性、娱人娱神的特点。一方面,四川南部县傩舞主要吸纳了传统评书、川戏、民间跳神、祭神等元素,傩戏演出共分为傩舞、傩戏、致吉祥词三部分,主要剧目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锣鼓伴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通过手、脚、腰等动作,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情感。另一方面,四川傩舞又积极借鉴民间的川戏人物脸谱绘画手法、木偶、京戏等元素,在文本内容上积极融入巴蜀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戏剧文化、民间舞蹈艺术等内容。各种文化元素、艺术形式的交融,赋予了四川傩戏音乐多元合一、兼收并蓄的特点。在文本演绎上,四川傩戏主要以傩面具的形式呈现出来,利用傩面具体现出傩戏音乐的内容、艺术内涵,达到娱人娱神的目的。其具有夸张、粗犷、朴实的风格,现场表演气氛热烈。另外,四川川北傩戏兼容了川剧、川北灯戏、巴渝舞等艺术的表演特点,场面壮观,动作夸张。傩戏一般只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偶尔也用唢呐吹奏。
四川傩戏音乐唱腔是在中国传统戏曲唱腔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对川戏唱腔的一种延伸与继承,川戏在根源上赋予了四川傩戏音乐的唱腔品格、形式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同音交替、同音重复、旋律的重复、板式统一的鲜明特征。例如,四川人民演唱傩戏音乐时,通常会融入川戏的元素,使傩戏音乐中的旋律在主干音之间有序重复。这种重复韵律能够有效地增强四川傩戏音乐的旋律感、节奏感、音律感,从而使唱腔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生动、流畅的特点。并且,演唱者也会在主要的文本内容上采取旋律重复、同音交替的手法,使整个傩戏音乐在一定的调式内灵活转变,从而赋予四川傩戏音乐鲜明快活、主题统一的特征。傩戏的唱腔会受傩祭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的傩祭场合,其唱腔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最初的傩祭大多在冬春换季时举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扩大,傩仪、傩戏就不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时令了。比如,安徽的池州傩戏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在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则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而在浙江,傩戏几乎每月都有,如正月的“上元傩”,腊月的“祀灶傩”“除夕傩”等。因此,从四川傩戏音乐的唱腔特点来看,它一方面具备中国传统戏曲共有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唱法的细节处理上又具有明显的巴蜀戏曲特性。
综上所述,四川傩戏音乐作为中国傩戏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在音乐结构上主要由说唱戏曲、宗教音乐、民间歌舞等形式构成,且在艺术特征上整体呈现出“鬼神信仰”“祭司媒介”“杀牲奉献”“面具装饰”的特点。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景下,分析四川傩戏音乐的结构及特征,能更好地实现四川傩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