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飞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新郑 451100)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歌剧音乐不断吸收着西方艺术文化的精华,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歌剧艺术在中国的华丽转身,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从宋元时期以来,存在和出现过的中国戏曲超过300 余种,这300 多种中国戏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它们为中国歌剧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灵感。在中国歌剧音乐中融入传统戏曲元素,是中国歌剧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中国歌剧音乐适应现代文化艺术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
中国歌剧音乐由中国歌剧演变而来,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目前,中国歌剧音乐在创作上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者盲目崇洋,主张全盘西化。这些人认为,歌剧是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中国歌剧音乐是从外国歌剧音乐中衍生出来的,他们认为,外国歌剧音乐一切都好,没必要进行创新和融合,直接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歌剧音乐即可。
2.中国歌剧音乐全盘本土化。在中国歌剧音乐界,有部分人认为,在进行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时候,没有必要借鉴吸收西方国家歌剧音乐的内容,因为中国有100 多种戏曲流传到现代,完全可以从这些戏曲中找到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元素,还可以借助中国歌剧音乐来展示传统戏曲文化。
3.中国歌剧音乐创作形式化。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优势被重点发掘和关注,所以,在创作中国歌剧音乐的时候也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但是,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部分人没有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充分了解,所创作出来的中国歌剧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对称,形式大于内容,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中国歌剧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歌剧和戏曲元素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体,所以,中国歌剧音乐在刚刚兴起的时候,在艺术界中引发了轩然大波,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歌剧音乐慢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但是,目前也出现了另外一些影响中国歌剧音乐发展的因素。
1.经济因素制约中国歌剧音乐发展
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说明,无论发展和创新什么事物,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也不例外,只有具备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才能顺利推动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中国歌剧音乐的创新需要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有所了解,这就需要作者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种类繁多,地域性特色鲜明,很难在同一地方学习了解到多种戏曲,这需要音乐创作者去不同的地域学习不同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而这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2.多元文化制约中国歌剧音乐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纬度50 度,东西横跨5 个时区,这造成我国地域性文化特色鲜明,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国家、各民族文化涌进国内,这些文化对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从一开始的享受单一文化生活,转变为享受多元文化生活,这对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大众的审美与欣赏习惯制约中国歌剧音乐发展
因为历史的影响,大众的审美与欣赏习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们将自己在外界看到的各种苦难强加到自己的内心,从而引起自己在感情上的共鸣;第二个方面是,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还很想得到精神世界的满足。所以,大众的这种审美与欣赏习惯,使中国歌剧音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反过来,中国歌剧音乐的艺术风格也在影响着大众的审美与欣赏习惯。
4.原创问题制约中国歌剧音乐发展
好的音乐和被人民大众广泛传唱的音乐都具备完美的词曲,如果中国歌剧音乐在创作词曲的时候存在问题,那么,创作出来的中国歌剧音乐也会存在诸多瑕疵。每一首中国歌剧音乐的创作都应该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所以,中国歌剧音乐的创作也面临诸多困难。中国歌剧音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音乐,对音乐创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需要音乐制作人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还需要他们精通戏曲创作规律。只有音乐创作人对这两者进行完美融合,才能创作出具备灵魂的歌剧音乐。但是,中国歌剧音乐在实际的创作中还表现出很多不足,主要是盲目追求西方歌剧音乐的形式,造成语不达意,严重影响了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
从宋元到现在,我国传统戏曲的种类高达300 余种,并且,流传至今的超过100 余种,这些传承至今的戏曲文化有着不同的曲调、语言、风格和地域特色,这些形形色色的戏曲剧种构成我国珍贵的传统戏曲宝库,创作者在创作中国歌剧音乐的时候要利用好这一资源,结合剧本的地域特色创作出贴合剧本内容的具有感染力的歌剧音乐。例如,作曲家孟卫东创作的《呦呦鹿鸣》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地域风格为特色的歌剧。孟卫东在创作的时候将江浙一带的传统戏曲音乐和民歌融入中国歌剧音乐创作,通过不同的乐器进行表演,使整个音乐的地域性色彩非常浓郁。在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过程中,不仅可以融入特定的戏曲剧种,还可以将多种戏曲剧种融入其中。歌剧界的南腔北调就是将多种戏曲剧种融入作品中形成的,著名歌剧《党的女儿》就是南腔北调的代表作。《党的女儿》主要讲述的是江西苏区的故事,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作曲家王祖皆用当地的戏曲和民歌来展现主人公田玉梅的形象和地域风情,但是,在表现主人公的英雄之举的时候,作品又以北方山西的蒲剧音乐为基调。
戏曲板腔体又称为“板式变化体”,就是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这种结构体式是中国戏曲和曲艺音乐的基本特征。中国歌剧音乐在表现节奏转变、情绪起伏和情节变化的时候,可以借鉴板腔体,这能使中国歌剧音乐充满戏剧性色彩。例如,作曲家栾凯在创作《蒙恬的女儿》时,就充分借鉴了传统戏曲中的板腔体,将不同的戏曲板式变化运用于歌剧音乐。通过在中国歌剧音乐中融入板腔体,可以增强歌剧音乐的感染力,使音乐效果更加丰满立体。这种以戏曲元素——板腔体创作的歌剧音乐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形成了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相融合的中国歌剧创作模式。
伴奏乐器的运用是传统戏曲的一大特色。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某一特定的伴奏乐器,或者伴奏乐器的组合表达特定戏曲风格,如以不同形制的胡琴为代表的京剧,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代表的河北梆子等。锣鼓组合形成的打击乐器在戏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鼓板、锣鼓等在京剧中的应用。在京剧中运用打击乐器可以带动整个京剧的速度和节奏,还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情绪,这些配器在戏曲中的使用是中国传统戏曲特有的艺术表达手段,所以,在进行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时,可以加入戏曲配器来表达音乐的抑扬顿挫。例如,《英·雄》就是运用传统戏曲伴奏乐器的代表作之一,因为《英·雄》中的两位主角祖籍是湖南,所以,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河南花鼓戏和湖南民歌,这些伴奏乐器的使用既可以表现《英·雄》的剧情,也对英雄出处作了暗示。还有,在《老乡见老乡》中作者运用了大筒作为伴奏乐器来表现欢闹的场景。
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资源,创作者们在创作中国歌剧音乐时可以加入传统戏曲元素,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歌剧音乐要想走出国门,展示中国特色,就必须具备强烈的民族特色,汲取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华,同时结合西方歌剧的优势,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音乐。本文对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传统戏曲元素在中国歌剧音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希望对中国歌剧音乐的发展提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