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乒乓球训练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2-10-31 15:49:53靳彩霞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乒乓球竞技运动员

靳彩霞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尽管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它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世界。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乒乓球运动的地位最为特殊,1959 年,中国诞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是乒乓选手容国团,新中国首位女子世界冠军是乒乓选手邱钟惠,而国乒集体里,不仅有为国出战的冠军主力,亦有默默无闻的陪练、队医,在民族精神和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得失开始变得微不足道。一代又一代乒乓人抛下私心杂念,以“国球”传承着体育强国的坚定信念,刘国梁、张继科、马龙等大满贯得主彰显中国乒乓球队的辉煌时刻,而今年轻一代再次崛起,中国年轻小将孙颖莎、陈梦问鼎世界冠军,在这种辉煌的局面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研究中国乒乓、中国打法,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少年强则国强,如何挖掘青少年自身的优势和天赋,并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发挥其潜能,助力其迅速成长,一直是乒乓人关注的焦点。

1 青少年乒乓球训练现状

1.1 乒乓球训练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动机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成为和平方式的“战场”,竞技体育不仅成为综合国力的比拼,运动员作为主角之一,其承载了多元的文化符号,被嵌入了民族精神,并肩负着历史使命的重担,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金牌”和“冠军”所带来的荣耀和战利品被深深地植入青少年的思维体系中,成为主导一切的核心。教练员主动发现具有乒乓潜质的运动员成为当前选材的主要标准,并予以某种“承诺”,使得“竞技成绩”成为能否进入某个大学和留在队里的标准。如此,在缺乏机制激励的高强度竞技训练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无异于“苦行僧”似的身体训练强度,与这种对“竞技成绩”的盲目追求,形成一种畸形的动态的平衡机制,在其认知体系里,通过“特长”与“吃苦”成为运动员获得冠军与通过读书走出乡土、考上大学的路径异曲同工,此种训练动机和愿望之下,一旦与现实之间出现裂缝,往往导致训练的懈怠和情绪的崩溃。

1.2 乒乓球训练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环境

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份和意义随着体育强国建设而不断被重塑,其中冠军运动员的身份因被赋予了为国争光的符号而荣光无限,然而乒乓球作为一项经久不衰的竞技项目,其闪耀的成绩背后,是以教练员为核心的团队成员在训练中的精细化分工。不同乒乓成绩的运动员被划分为重点、一般等不同等级,重点的运动员又由于职责不同而划分为不同岗位,如主教练、助理教练、队医等。成绩差异不仅成为乒乓运动员成绩的划分,甚至有的俱乐部以此为依据,进而干预其饮食供应和经费保障,如此管理机制虽然可以将有限的经费资源给予有潜力的乒乓运动员,以主教练为核心的团队,其训练计划和严苛的训练纪律固化了运动员的日常,但对于较早离开家庭和父母的青少年而言,在如此的集体训练环境里过早地体会到了社会化的过程,如此训练环境甚至导致部分运动员心理失衡,陷入“教练员偏心”与“训练也没用”的矛盾之中。

1.3 训练方法不科学,导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知识与体育成绩失衡

青少年运动员按照年龄可能正处于小学、中学或高中阶段,为了良好的竞技成绩,一天中多数时间都在训练,导致只有很少的时间用于学习上。在世界大型竞技赛场,中国的乒乓运动员孙颖莎、钱天一等“00后”小将表现亮眼。在2019年世界青年乒乓球锦标赛上,年龄最小的运动员才15 岁,从实战表现上,其已经具备了挑战顶尖高手,甚至是奥运冠军的实力,前途不可限量,然而这些表现亮眼的天才少年,如何在繁重的训练中平衡文化知识与竞技成绩,为以后长远的人生规划做准备,成为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毕竟冠军之路艰辛,冠军更是凤毛麟角。青少年运动员,特别是低龄化精英运动员社会价值的传播,已经在东京奥运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如全红婵的文化知识水平极其有限,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此种问题不得不引起乒乓人才培养乃至整个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重视。

1.4 训练伤痛引起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创伤问题得不到重视

目前,对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关注度已经得到显著提升,然而教练员及其团队的目光把焦点放在了比赛上,在激烈紧张的比赛中迅速作出合理的决定,并选择适宜的战术和技术。然而,这些傲人成绩的背后承载的是“十年磨一剑”的艰辛训练和对身体和球技的反复“雕琢”。青少年正处于身体成长的黄金时期,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和过重的身体局部负荷以及准备活动不足等引起的训练伤痛,已经成为竞技体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训练过程中,运动伤痛伴随着“拿冠军折了半条命都值”的心态,被冠上“英雄”的称号,特别是进入国家队后,青少年运动员从被选材到脱颖而出,经历了小学训练、少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青年队和国家队的层层筛选,不仅代表着待遇的高等级和训练的高强度,距离冠军之路亦更进一步,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训练周期,由身体损伤带来的训练进程停滞不前,可能会影响运动生涯,甚至以后的人生规划,这种社会性的压力和功利性心理可能成为压倒自己的一根稻草。

2 青少年乒乓球训练质量提升路径

2.1 从顶层设计着手健全乒乓人才培养机制

国家强调,统筹体育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各类人才”不仅是乒乓球和篮球、足球等运动种类之分,更是精细化的体育岗位的需求,对乒乓人才而言,未来的人生规划势必更加开阔,育才和用才的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打通退役运动员的人才流通通道,体育教师、教练员、助理、陪练,甚至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和俱乐部等。诚然,成为冠军是必争之路,但并不是唯一之路。该文仅从乒乓后备人才储备角度,建议健全其人才培养机制。

2.1.1 完善乒乓球训练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在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下正向调动运动员积极性的一种方式。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均处在黄金时期,正向引导和积极塑造对其球技的掌握和价值观的形成均起到重要作用,是形成良性训练动机的重要举措,而良性的训练动机是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训练的根本前提。常见的一种现象是,部分青少年吃不得苦而每天得过且过。另一种极端现象则是因为竞技成绩不达标,不能上某大学而一蹶不振的颓废。因此,训练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在青少年运动员个人需要的基础上,从乒乓球训练队的全局观念和运动员个人发展的长远观念两方面入手,满足不同层次的运动员需求,如有些偏重物质、有些需要尊重、有些需要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以此达到激励方式的多样化。

2.1.2 完善乒乓球训练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实际上是各组织功能和运行机理的协调,其更强调良好训练环境的营造,以期使得青少年运动员增强训练的坚持度和持续度。由于经费和资源的限制,从运动员等级划分而区别对待的现象,让更多的青少年不得不提前面对社会的现实一面,由此而诞生的“协同管理机制”一再打破不同部门、组织、协会之间的壁垒,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与学校、体育部门之间的隔阂正逐渐处于深度溶解之中,从政策供给到财政支持,乒乓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视角开始逐渐转到非专业队渠道输送的运动员,乒乓球整体的训练环境将在各界人士和各个部门协同支持下变得明朗。

2.2 注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在争相角逐奖牌数量的氛围下,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每个动作瞬间的背后实则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资本的投入和教练团队辛苦的付出,运动员的培养从“选材”到“训练”近乎苛刻得像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乒乓球人才的训练质量一直是主教练主抓的核心。

2.2.1 基本功训练种类的多样化

对于乒乓球基本功训练,常见的训练方法是多球训练和变化训练,多球训练的好处显而易见,如有助于熟悉基本动作和技术、形成动力定型、训练连接技术、提高步法稳定性,甚至是辅助体能提升等。变化训练是通过对乒乓球运动负荷、训练内容、训练条件等进行改变,提升运动员的应变性和适应性。而相比成年人,青少年乒乓球训练有很大的不同,从掌握技术的角度,青少年可塑性比较强,学习能力快,掌握一项技术的能力往往超乎想象,而对于训练强度和枯燥性的忍耐力和坚持性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青少年的训练计划,应侧重于技术的建立和掌握,有意识地变化基本功训练的种类,提高其学习和训练兴趣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运动潜能,有助于个人能力的发掘。

2.2.2 基本技术和战术的总结和模仿

激发训练的主动性,一直是教练员不懈的追求。青少年的乒乓偶像和冠军为反复枯燥的训练注入新鲜的活力,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科技力量又为其助力,即便是竞技赛场上瞬息万变的球技和刁钻野蛮的打法,也会被采集得真真切切。如对于奥运冠军陈梦的奥运表现,当长胶回球轻飘,她无法用身体找准合适的击球点时,其放慢节奏,先使用极小的手腕动作快速摩擦来球,同时前臂及时制动控制手腕,再使用手臂上扬,以便加强回球的稳定性,通过先紧后松的控球手法,将比赛转入自己的进攻节奏中,利用图像解说和讲解,对于提升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2.3 适应性训练的地位举足轻重

若竞技成绩是运动员训练的不断追求,则适应性训练能为此锦上添花。从广泛意义而言,乒乓球适应性训练包含两部分。一是身体体质的适应性,表现在平常的训练中,通过针对性锻炼,提升专项速度、灵敏度、耐力等素质,以通过各项体能训练,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技能,为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和较高的技战术水平提前做好准备。二是比赛环境的适应性,如场地地面的光滑程度影响运动员步法的平稳性;高温高寒的条件下,则会影响运动员呼吸频次和肌肉的收缩,进而影响正常的判断力和接发球的准度和力度。随着5G、AI 基建的推广,乒乓球的适应性训练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实地进行,可能是某个体育场、高校内或者是国外场地,需要提前进场;另一种则是沉浸式模拟训练,设置特定的地形、气象、灯光等特点,提前进行模拟。

2.3 注重青少年心理训练和身体雕刻的并重

心理训练在竞技体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其心理发展阶段正处于敏感期,对于自我认知常常因为竞技成绩的好坏和训练强度的高低而陷入自我迷茫的状态。

2.3.1 关注竞技场上的心理压力

运动员心理,不但体现在重大赛场上运动员超冷静的判断力和得失成败的宠辱不惊,而且体现在训练手法和击打技巧很难保证隐蔽性的情况下,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安排为世人共知,此种情况下,心理训练显得弥足珍贵。无论是单打,还是双打,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更倾向于技巧性和精准度的角逐,比赛氛围将会异常激烈,稳定的情绪、冷静的态度、机智果断的品质、超前的自我控制能力等,均需要在平常的训练中,予以贯彻和灌输。

2.3.2 关注运动伤痛后的心理疏导

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而言,作为人才储备的后备力量,身体经过长年累月的点、拨、转、攻、拉、搓等技术的“雕刻”,运动伤痛在所难免,是再接再厉,还是一蹶不振,对于青少年可能是一念之差,因此,运动创伤的心理疏导同样至关重要,关乎其将来的人生规划和成长道路。

2.4 注重乒乓球训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理论和实践证明,良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同时能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体育素养,乒乓球亦然。将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一直是体教改革的追求,从学生学习体育以及学习乒乓球的框架里跳出来,而今站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角度,其更多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不断训练已经成为常态,而在体教融合模式下,文化教育则放在了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训练”和“文化”二者表面上冲突的矛盾关系,必然导致体教更深度地细化。

2.4.1 促使教练员训练理念的改变

教练员的训练理念是指导和开展乒乓球训练的指挥棒,对乒乓球训练、技战术、体能和智力等均起着引导的作用,若教练员过度强调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长,而忽视文化的教育,则青少年运动员在思想上很难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由此,应改变教练员训练理念,不仅是一套完善的训练计划,或者训练体能和营养搭配的组合,亦是对青少年运动员正确价值观念的传递,从而平衡文化知识与体育成绩之间的关系。

2.4.2 促使体育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

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是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跨越政府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涉入的协同机构,乒乓球运动作为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青少年乒乓球作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分支,为体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组织基础。反之,完善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结构,一方面,建议学校对乒乓球青少年运动员加强学习和训练的支持力度,同时增加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培育力度,另一方面健全体育与教育之间的衔接机制,从人才培养目标、评价监督机制、沟通联系、资源整合等整体性角度,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治理效能。

3 结语

一代又一代的乒乓人为了突破如今的成就,而不断努力,围绕这一宏伟目标,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需求分析更加层次化和精细化,对其良好训练动机的培养、良好训练环境的营造、科学的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以及对文化的重视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提升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培育更多乒乓球后备人才和乒乓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乒乓球竞技运动员
乒乓球悬浮术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8
跳舞的乒乓球
幼儿画刊(2020年4期)2020-05-16 02:53:26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竞技精神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50
靠拢的乒乓球
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 08:26:08
花与竞技少女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21:28:39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