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萍 张岩晶 梁珞青 许健焕
(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00)
学校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怀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是德育的主体工程。德育教育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学校所有科目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探究学科与德育教育交叉点,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作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可实现各学科与德育教育融合共赢。跳绳运动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运动锻炼意识有非凡的意义,是一项教育价值极高的运动项目。在高校跳绳运动中,如何将跳绳运动纳入校本课程,更好地把德育教育融入跳绳运动,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进展,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2019年全国跳绳锦标赛仅有来自17个省、市的50所高校报名参赛。2020年中国大学生智能跳绳挑战赛仅有33 所高校,700 余人参赛。2020 年教育部公布全国共计有高等学校2956 所,能够参与跳绳比赛的院校很少,跳绳运动在高校的普及还需加强。
相较于高校,中小学跳绳运动的更为普及。自体育中考新政策出台后,因为跳绳易学,器材简单,且受场地限制小,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青睐,且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跳绳运动纳入校本课程,并在跳绳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呈现良好趋势。然而,在高校中开展跳绳运动的教学活动较少,德育教育在跳绳运动中的基础较为薄弱。
1.2.1 高校跳绳运动的普及不足
纵观全国高校,跳绳运动仅在少数院校可觅踪影。在高校中,跳绳运动基本是以社团的形式存在,缺乏正规系统的课堂教学。
1.2.2 重技术轻理论,德育建设不足
柴志铭通过对高校体育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发现,关注学生道德建设的教师仅占49%,只有45%的教师认为应把体育作为德育渗透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社团跳绳运动教学存在畸形发展,重技术轻理论,德育建设不足。
1.2.3 学生对跳绳运动认识欠缺
大部分学生仍认为跳绳的动作单一。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阻碍了跳绳运动渗透德育教育的进程。针对这个问题,该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在读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收集了有效问卷81份。数据显示,14%的学生对跳绳的认知停留在只有并脚跳,42%的学生知道单脚跳和并脚跳,43%的学生不仅了解单脚跳和并脚跳,而且对花样跳绳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仅有1%的学生对跳绳运动有深层了解。由以上数据可知,高校大学生对跳绳的认知,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简单的单摇动作上,对花样的跳绳动作没有基本的认知。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品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跳绳运动是渗透德育教育思想的载体。跳绳运动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不受场地、器材、人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动器材简单,学习门槛不高,一人一绳便可随时随地进行。
跳绳运动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正确的体育道德规范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跳绳运动,无论是在训练过程中,还是在比赛过程中,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有毅力、敢拼搏、肯吃苦、能坚持的体育精神,养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此外,还能够把“主人翁”的意识深植大学生心中,促使大学生成为“四有青年”。
在跳绳运动教学中,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具备良好的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让整个教育队伍形成良好的风气。比如,认真对待训练时间,不允许迟到早退,否则执行相关的惩罚机制。在跳绳队伍开训之前,有必要强调训练的纪律和奖惩机制,确定队伍的纪律和作风,并严格执行。以上措施都有利于提高和强化大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
跳绳运动是一项限制因素较少的运动,一人一绳便可进行。众所周知,跳绳是一项有效的燃脂运动,长期坚持跳绳可以达到瘦身健美的效果。若能够结合德育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规律跳绳的习惯,既能有瘦身健美的效果,也能促使学生生活规律,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巩固至少需要21天,3个月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高校开展跳绳教学活动应分阶段安排强制性训练计划和灵活性训练计划。一个人将一个行为实施21天以上,便会逐渐内化成个人行为。那么,一个合理的跳绳训练计划在坚持实施21天以上,就会逐渐内化成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在跳绳运动教学中,坚持渗透德育教育,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锤炼品质,一举两得。
在跳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谈话、观察、树立榜样、示范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跳绳的发展史,同时播放我国优秀跳绳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让他们感受运动员为国家荣誉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学生讨论我国的优秀跳绳运动员,如岑小林、杜婷婷等,这不仅可以改善师生关系,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跳绳运动,学习优秀运动员身上的宝贵品质。跳绳是一项体力消耗较大的项目,很多学生在训练中容易感到疲倦,甚至难以坚持下去。这时可以引用著名运动员刻苦训练的故事来激励他们,从中学习刻苦耐劳的品质,强化顽强意识,如刘翔、李娜等运动员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们每天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锤炼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跳绳运动分为单人项目和多人项目。单人项目是多人项目的基础。跳绳的基本动作并脚跳和双脚交换跳,个人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寻求队友和教师的帮助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较好的方式。请教—传教—受教—反馈是促成团结协作的过程。进入多人项目的学习阶段时,对队友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更加严格的考验,需要队友之间不断磨合。这个过程除了考验队友团结协作的能力,也锤炼了队友顽强拼搏的意志。比如,在双人车轮跳的练习中,节奏把控、甩绳幅度、跳跃高度等都需要两人互相配合,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才能把这一动作练习到位。通过共同完成这些跳绳动作,队友之间逐渐形成一股凝聚力,树立背靠背互相扶持的合作意识,培养队友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不管是在跳绳运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其他活动中,团结协作的品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增长需求中高级别的需求之一,是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内在需求。人们的内心都有一种潜在的超越意识,包括超越自己原有的成就和他人的成绩。个人无法脱离集体而存在,每个人都生存在集体之中,任何一个生存在集体中的人都不甘落后于他人。这是人的共性心理,是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据资料记载,最早系统论述竞争意识的文献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首次提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律。由此发展而来的职场狼道文化更加强烈地突出了竞争的常态化。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成绩排名有激烈的角逐。在社会工作中,一个工作岗位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人在竞争。竞争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就业时,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在跳绳运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组织跳绳比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跳绳运动,以便在比赛中有更加优异的表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跳绳运动对大脑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跳绳运动过程中涉及了摇手腕、抬腿、跳跃、转身、甩绳等技术,这些技术是需要四肢协调共同完成的,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关研究表明,手的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在跳绳运动中,多样的手部动作有机地串联起来,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花样跳绳动作学习,可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和开发大脑智力。16~20岁是人脑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在此期间人的脑细胞数量多。教师可以合理地设计多样的跳绳活动,如统计跳绳的次数,跳绳游戏“时空穿梭”“8”字跳等,能够锻炼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进一步开发。学生通过对高水平跳绳比赛的观察,能够有效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赛事的各种因素,找出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有效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近年来,受课程改革思潮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校本课程的改革成为热点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跳绳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其易学、器材简单,且受场地限制小,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众多优点。在全国高校中,将跳绳运动纳入校本课程的院校占比较小。学校将跳绳运动纳入校本课程,使跳绳运动在高校中得到普及,这能够为在跳绳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保证德育教育能够顺利实施,要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硬件。教师、辅导员是学校的中流砥柱,高校应积极举办跳绳相关培训,壮大教师队伍,增加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为高校跳绳运动发展提供动力。
在跳绳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和技术两手抓。在其他体育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侧重于技术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理论建设。而理论建设能够有效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一项运动,其实质也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一个事物,这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传统教学大多侧重技术培养,难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把关注点更多投到理论建设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德育,接受德育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安全理论教学中,适时结合案例进行具象的讲解,既能够丰富体育德育教学内容,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德育。
促进德育与跳绳运动的结合,需要规范课堂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结合大学生发展和心理特点,结合德育要求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既可以有效完成德育渗透的教学目标,也顺应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认真遵守课堂规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增加爱国主义意识、顽强拼搏精神等内容。例如,定期进行升国旗的仪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设置合理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注重考核的方法与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可行的方案,使之发挥效果。教师应结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如学生在跳绳教学中的态度、参与积极性、成绩等因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学习与课外锻炼是学生学习的两个方面,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正向效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很重要,这同样也适用于跳绳运动。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跳绳相关知识后,应在课后及时巩固,积极开展跳绳锻炼。落实课后跳绳锻炼是检验课堂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学生要想提高跳绳技术水平,就必须自觉地在课后进行练习,这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微课任务,如课后视频打卡。学生与教师双向努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克服惰性,还能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良好自我驱动力,久而久之,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升,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既能学得知识,又能提高德育素质,两全其美。
良好的形象有很好的正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参与者、教育者和组织者,教师认真、负责、热情的工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作为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均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跳绳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形象会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其行为举止、习惯爱好、仪表与体魄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起到榜样效应。尊重和关爱学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此外,跳绳运动的礼仪规范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良好的教师形象既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知识的输出,又能极大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产生正向教育效应,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分析,发现开展跳绳运动的高校较少,德育教育在跳绳运动中的渗透基础较薄弱,需要加强和扩大高校跳绳运动的开展规模和力度。跳绳运动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技术,还能够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时间观念,锤炼其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这很好地体现了跳绳运动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跳绳运动纳入校本课程,积极开展跳绳锻炼,能够有效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高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校、学生、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保证跳绳运动与德育教育的相互渗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使高校跳绳教育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