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福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规模的扩大,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不断增加,高铁工务养护人才短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现阶段,高速铁路养护人才缺乏,高精尖人才更是寥寥无几。高铁培训事业是百年工程,本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精神,必须把培训事业做好,为国家的高铁事业发展打牢坚实的根基。
通过调研,某局的高铁工务段现员742人,其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91名、操作技能人员651人。管辖线路13条,其中含高速线路6条,线路总营业长977公里,正站线延展长2035公里,道岔633组,桥隧涵总换算米437234米。人均管辖线路3公里,道岔1组,桥隧涵672米,日常巡检养护任务繁重。
1.铁路院校实训条件有待加强
铁路院校受场地、资金等限制,实训设备跟不上铁路的发展速度,在校生数量不匹配,同时,现有养路设备陈旧、种类单一、与现场脱节、损坏后未及时修复,影响了教学效果。很多学生在学校没有使用过轨距尺,无法掌握基础性业务知识。
2.铁路企业实训场地分散
当前,在区域性尚未建成综合配套的实训场地,大部分都是每个单位建设小规模的单个项目的实训场地,开放性不够、规模小,存在建设设备种类重复,且实训场地缺少营业线上的设备,如18号、42号道岔、调节器,桥梁、隧道、声屏障等实训设备。
3.培训基地实训设备型号不全
工务设备属固定基础设备,不同于移动设备,其具有升级难、更新换代更难等特点。某一型号的设备上线后,短时期内不能更换,只能维持现状。不同时期投产的不同速度等级线路会使用不同的设备,仅扣件就多达10种之多,例如,有砟扣件有I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FC型等,无砟扣件有WJ-7型、WJ-8型、SFC型、W300-1型等。工务设备种类及型号繁多,但培训基地很难将所有设备型号凑齐,以供培训学员了解和学习。
1.理论培训不够深入
高速铁路行车岗位必须按照《高速铁路线路维修岗位》中的高速铁路岗位培训规范要求执行资格性准入制培训,虽然资格性准入培训必须在高速铁路职业技能训练段进行,并按照培训规范和部颁教材进行系统性培训,但是,也只能掌握高速铁路的基本知识,职工知识储备量不够,理论知识未得到实践应用。
2.实作培训考核走过场
新职工从武汉高速铁路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学习回到工务设备管理单位后,就开始铁路局集团公司实作培训过程,实作培训和考试未按规范进行,由于实作培训缺乏实训设备,大多实作培训在现场通过师父带领,直接参与现场生产,并且在工作中学习并未按照培训规范的内容和项目进行培训。
3.工学矛盾突出,现场缺员严重
职工培训回来后立即投入到生产中,只能利用夜间天窗到运营线路上学习,在有限的天窗修时间内,线上设备是运营设备,为不影响设备正常为运输服务,职工很难有上手操作的机会,以免影响设备正常使用。工区班组忙于完成生产任务,只讲作业进度,不讲操作规程,简化作业程序,新职工很难按照培训计划完成学习。
1.业务不深入,学习设备原理难
职工进入基层单位后,接触类型设备有限、型号单一、知识储备少。高铁生产组织模式是站段组织生产,组成各种专业工班,在全段范围内流动工作,如果遇到陌生设备时,不结合实训设备,增强学习内容趣味性,完善技术指导书,很难提高作业效率。
2.技术规章缺乏可操作性
有些既有技术规章、施工组织措施缺少可操作性,但一直都作为标准答案应用至今,例如,防胀应急处置,在发现胀轨后使用液态二氧化碳,液氮降温,如果结合实训场的设备,就可以检验液态二氧化氮、液氮在某些地域可行性。
3.深入学习业务的机会少
随着铁路体制改革,大量设备病害都转由专业队伍施工整治,而职工只需完成现场带班,把控进出栅栏网机具清点、锁闭通道门等例行工作。对病害产生的机理和防治措施缺少深入学习的机会,对整治方法未能掌握。
由于缺少实训设备针对性的支持,培训班的只重视开始和过程,不重视成果运用,实操技术只能在夜间天窗到运营线路上进行。但因运营设备不具备拆装以及试验条件,实操环节仅仅是走个过场,没有掌握设备病害的根本原因,也就没有条件制定整治设备病害方法和途径。
1.业务学习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
业务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关联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如果缺少数学基础、力学基础、计算机基本知识、电务、供电等基本业务知识,如融雪设备是运输、电务、工务、供电部门结合部,如果不结合综合性实训场就很难灵活运用掌握并综合运用的铁路技术。
2.实训设备欠缺,导致实作培训及其考核走过场
缺少实训设备支撑,就导致应急演练走过场、技术攻关半途而废、就无法完成新型养修设备研发。同时,职工得不到实战演练,很难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未结合实训设备导致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基层习惯性靠突击提高提升技能,竞赛选拔作为选拔人才,选手不求甚解,死背规章,等竞赛结束了,技术规章就忘了,由于掌握不扎实,业务素质提升效果不佳,未结合实训设备导致专业技能传承无延续性。
1.标准化设计
要有高标准的设计要求,从顶层设计开始,与新线建设投产同步完成。职业院校参与其中,按照教育部规划,打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行业壁垒,按照国家长远规划,服务于铁路建设。一条高速铁路的轨道板类型、正线道岔类型都是统一的,就根据主要设备类型在综合车间和工区内建设这条线的标准化实训基地。如武广高铁无砟轨道结构是双块式,正线道岔类型为CN系列道岔,规划时就在咸宁北综合工区建设双块式股道和CN系列道岔的实训场,以工务专业为主结合电务、供电等专业同步建设、统一规划。集工区办公、生产、生活、实训一体化。
2.科学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选址最好连接到铁路既有运输线,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检修车辆或者企业生产需要,直接将车辆开到实训基地,同时,可以通过铁路运输功能加速实训场建设。铁路上结构物如桥梁、涵洞、隧道、限高架等,结合备用材料管理,把正线道岔和站线道岔都铺设到实训场内,既有利于道岔等备用件的系统管理,又方便职工学习业务、技能提升。
3.配套设施建设
综合车间或者工区对于食宿、菜园、文体设施统一管理。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按照职教系统要求建设,统一电教室配备,结合警示案例学习室、心理辅导室、图书室配套实施,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前来培训学生和职工的身体锻炼、企业文化的传承、铁路是半军事化管理,在校期间开展军事化教育,将标准落实在岗位上。同时,具备教材编撰、干部培训、业务学习,科学研究等综合功能。
1.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深化“三教”改革
高职院校老师走出理论讲坛,走向实训讲座,将课本上的知识按照“知行合一”理念,掌握不同的设备的设计原理,可以与来自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同台竞技,提高自身授课水平,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实训基地可以紧跟铁路技术发展,提高自身能力,深化教师的“双师”型建设,使教师真正获得“1+X”技能证书技能所需要的能力;在教材上进行深化改革,淘汰教材上已经过时的设备技术教材内容,教材紧跟铁路技术发展,学生可以在培训期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加实用的技能;教法更加灵活实用,开展理实一体课程、开展实训月、实训周课程教学。
2.集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高质量的师资是院校和铁路行业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培训师的培训课件、道具模型、视频、微课等。高校与企业合作,使教师参与其中,将制作的教学资源发布到校级平台或者更高级的慕课教学资源平台,服务共享于同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团队发挥资源制作技巧,组织学生参与资源建设,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例如,利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增强资源实用性,为学生在科普等设备认知阶段,提供高质量易于掌握的基本技能。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必须有企业人员参与,通过主体实物、实景设备,加之动画、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精品教学资源。目前,已完成道岔翼轨更换作业、道岔大机脱杆捣固、高铁道岔辊轮调整、外锁闭道岔一体化检查、等14个作业指导书;完成钢轨折断、红光带、线路严重晃车和综合检测列车IV级超限等的12个应急处置管理流程。
3.有计划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建共用
由于实训场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需要长期规划,逐步实施,建设一个成熟一个,还需要借鉴其他各实训基地建设经验,标准化实训场的规模和设备因地而异。实训基地建设依靠自身力量建设,结合各系统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学校和铁路企业分建实训场的标准要高,在不同地域建设项目,例如,与地铁集团建设地铁实训场,在地铁检修段或者学校利用空闲场地,针对本地城市地铁运维情况,增设接触网设备或者第三轨设备,增设不同信号设备,项目符合地铁企业发展。与国铁集团按照普速铁路、提速铁路标准建设实训场,服务于铁路的普速铁路企业。
1.通过实训完善备用料管理,构建物联网物流体系
向现代物流体系学习,铁路物资总公司需要在各铁路局集团建设不同的物资储备中心,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将备用料按照使用频率分类存放,按照大件主材和小件辅材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备的物资体系;按照5S精益管理体系管理,建设标准的国际化物资管理标准,同时服务于铁路、地铁、学校和科研机构,老师带领学生负责实训场设备用料保养,缺少零件及时补充,联结零件的定期涂油等工作进行训练,既摸清备用材料的家底,又保证备用材料的完好状态。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利用基地管理学习现代互联网+物联网管理体系,优化铁路物资管理改革。
2.强化应急流程,发挥应急作用
运输设备难免会有伤损,需要更换备用材料,现场缺什么材料,对照型号就可以到实训场备用设备上拆卸,既可以保证型号正确,又可以做到反应迅速,应急有序;反之,又可以根据备用材料使用情况,来增补新材料作为备用料,确保备用设备完整。有效的应急关键在流程,减少应急时间,尽快恢复运输秩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正常设备状态,了解非正常状态下设备状况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到工作岗位后可以立即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敬畏生命之心,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减少非正常情况下的束手无策,减少误操作带来的二次及次生灾害。
铁路部门在学校招生的员工主要是行车工种,包括工务线路工、桥隧工、电务部门的信号工、供电部门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车务部门调车工、车站值班员等,模式为在校学习2年,在铁路部门以学生身份定岗实习1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为理论基础内容多,学校无贴近一线的实训设备,在某一区域内建设完备的实训场地,既增强了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学校毕业后就可快速取得上岗资格,尽快投入到生产中去,解决用人单位人员短缺的问题。
我国高铁已经走出国门,已经建成了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中老铁路昆明至万象铁路,在建项目有雅万、俄罗斯至喀山铁路等。我国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了很多关于铁路方面的学校,例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政府合建的鲁班学院。我国建设工人需要在国内掌握基本的施工项目技术外,更要完成线路养护和调试的项目的学习、培训,我国走出去的不仅仅是标准的高铁项目,更要走出的是我国高铁养修理念和高铁维修标准。同样,我国的铁路技术学院要培养外国合作方的铁路养护队伍,可以利用实训场“手把手”师带徒形式的培训,克服仅仅通过语言传授养护技能的困难,通过“实物”“实景”“实场”教学,将更多的工务养护技术,例如,钢轨打磨、钢轨焊接、钢轨探伤、钢轨病害整治等更专业的技能传播出去,提高我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训场建设,制定国内、国外标准统一的技术培训标准,在关键岗位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建设统一标准,按照统一标准培养学生,让学生了解现阶段铁路行业发展现状,在学校期间培养兴趣,制定技术培养目标,结合实践培养职业技能,在日常学习中植入职业教育元素,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锚定国际技术标准,培养动手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技能型人才,按照国家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培养具备远大志向的国际级职业素质技术工人。
高铁行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高铁职业培训是高铁稳定发展的基石。高铁业务培训要靠企业自己解决。只有不断地转变观念,建设标准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并管理好备用材料,才能实现技防、物防、人防,确保高铁运营安全稳定。高铁培训事业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养护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