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璐
2016 年7 月,左江花山岩画景观成功申遗,成为我国首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盛事。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不仅彰显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魅力,同时也预示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因此,在后申遗时代,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花山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文化旅游,是指“以体验艺术、遗产和地方特色为指向的旅行”。位于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岩画集中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古骆越先民伟大的艺术创造,画面宏伟壮丽、震感人心。宁明县不仅拥有瑰丽璀璨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优势。随着申遗的成功,花山岩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促进宁明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左江花山岩画至今仍有许多未解的千古之谜:谁人所作?为何而作?如何创作?使用的是什么颜料竟如此红艳经久不衰?……这些千古之谜给花山岩画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恰恰也是花山岩画独具吸引力之所在。花山岩画因年代的久远和时空距离感,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对广大旅游者来说,花山岩画无疑是一个有故事的目的地。文化遗产要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要有故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花山文化旅游开发就是一个讲述“花山故事”的过程。如何讲好花山故事,首先,要进一步挖掘花山岩画的深刻内涵,编织花山神话。花山岩画以原始艺术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具有高度的原始性、抽象性、神秘性,为编织神话故事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尽管现今流传有不少关于花山岩画的民间传说,但是为了提升文化遗产的吸引力,仍需要进一步挖掘、提炼花山文化的精神内核,编织一个极具魅力、震感人心的花山神话。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浩然正气的精神品质,具体可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出来,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和探知欲,进一步增强花山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其次,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可以通过讲解、标识牌、宣传册、现场互动、声光色交相辉映的舞台艺术等形式来表达,这样,游客就可以自行选择其介入的深度。
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傍水而居,以稻作农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有求雨祭祀的传统习俗,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在壮族“三界”学说中,水是作为三界中重要因素而存在的。如今在一些壮族地方仍沿袭着祭水神的传统习俗。由此可见,水对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左江流域的岩画皆是临水而作,这也充分体现了作画的先民有临水活动的特征。岩画及其所在山崖、所临河流与对面台地共同构成了宏伟壮观的文化遗产景观。因此,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应当将水体景观作为重点开发内容,可以打造明江百里画廊,建设江滨公园,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水上娱乐项目、水上亲子乐园等等,增加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趣味性,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水稻种植是壮族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稻作文化。花山岩画的图像造型奇特、线条粗犷、神秘抽象,画面上数量众多的艺术形象是双手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犹如蛙形的人物图像,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壮族先民的青蛙图腾崇拜。壮族的青蛙图腾崇拜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壮学专家梁庭望教授认为:“(花山)岩壁画上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是花山的核心代码,稻作文化的符号,是壮族崇拜的图腾,是壮族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这一伟大创举的艺术记录。”花山岩画包含着丰富的稻作文化内涵,展现了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可以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以稻作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景观,通过稻田、特色饮食、器物、节庆等方式加以呈现,以此加深文化旅游的体验性。同时,可以举办大学生稻田艺术节、花山文创艺术展、特色美食大赛等文化旅游活动,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守正创新,开创未来。花山岩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光是广西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体制机制,全心全意保护好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转化,讲好花山故事,更好地推动花山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