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广西工业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2-10-31 12:50康敏华
市场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业企业

康敏华

一、广西工业发展取得成效

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2022年1月10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对召开的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暨广西推进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指挥部全体会议批示指出,要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打好工业振兴攻坚战。

工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加快工业振兴是壮大广西实体经济根基、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的必由之路。2018年以来,广西全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为主,向效率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工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实现了“四个提升”:一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建成产值超百亿元园区达到47个,其中千亿元园区2个,五百亿元园区3个;打造形成10个千亿元产业,其中食品、冶金、汽车等3个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有色金属、石化、机械、电子、电力、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等7个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二是工业新动能明显提升。2018—2021年全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3.8%,高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9.4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过3200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超过1000家,分别是2017年的2.66倍、1.12倍;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从无到有,分别达到163家、13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4家,其中国家级3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5.69件,是2017年的2.85倍。三是工业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汽车、机械、石化、冶金、有色金属、食品六大传统产业智能化装备升级,2018—2021年全区共认定智能工厂示范企业172家,数字化车间67家。玉柴、中铝广西国盛稀土、福达重工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柳工轮式装载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单项冠军”产品。四是工业产出效率稳步提升。2018—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5.8%,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1.3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5%左右;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成效,全区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提升至82%,能源产出率提升至1.79万元/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提升至93%。

二、广西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工业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亟待破解,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少,民营企业不强

202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广西仅11家企业入围,占全国总量2.2%,而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入围企业分别为58、50、45、43家。全区前11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近50家,产值比重超过70%;广西百强企业榜单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75.47%,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19家企业仅有3家是民营企业。

(二)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压力大

全区资源型产业占比达到80%左右,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比超过4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低于江西(22.1%)、天津(26.1%)、浙江(33.4%)等省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7%,低于全国15.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重庆(19.1%)、广东(31.1%)、江西(38.2%)等省份。轻工业发展滞后,轻重工业比约为1∶4。

(三)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

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中有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仅占4.01%,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15家,不足全国总量的1%,国家级检测中心仅有9个。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区人口的0.26%。

(四)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链配套不足

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糖、铝、冶金等产业高度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中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项目不足;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生产的阶段;蚕茧产量占全国60%左右,但真丝绸产量仅占全国的6%左右;2021年中国驰名商标超3000件,广西仅占1%左右。产业链配套率低,其中工程机械本地配套率50%,内燃机本地配套率37%,电子信息本地一级配套率仅25%,桂林深科技智能手机产业零配件全部来自区外采购,柳州汽车产业零部件就地配套率仅为47%。

(五)要素制约明显,保障能力不足

我区重大工业项目能耗缺口约占总需求的1/4,电力缺口超过总需求的15%,造成部分企业减产停产。全区重点工业项目用地需求约24.6万亩,其中已通过土地预审未落实用地约4.8万亩。南宁富桂精密、桂芯等龙头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芯片短缺,北海华创公司芯片缺口达80%。重点工业项目新增融资需求达2700多亿元,资金缺口较大。

三、加快广西工业振兴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对策建议

为此,建议广西在“政策、项目、环境、创新”八个字上做足文章、下够功夫,奋力打好工业振兴攻坚战,有效破除工业振兴发展的瓶颈制约,推动广西工业闯出一条“运行稳、结构优、动能强、质效好、后劲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坚持政策为大,以“三个精准”展现工业振兴新作为

1.“顺势而为”精准用策

一是善于研究用好政策,推动广西工业振兴发展方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战略导向相吻合。顺应双碳背景下国家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广西传统主导产业应加快转型,走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升级的“新路子”,焕发“新活力”;“两高”工业项目积极通过内部挖潜、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新兴产业应结合广西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增强工业高质量发展底气和后劲。二是主动吃透用活政策,积极用好国家现有财政、金融、投资、外资、用地用能等方面支持政策,发挥好国家政策红利,帮助新冠疫情下广西工业走出困境,持续巩固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稳”的基础和“进”的态势。

2.“谋划有为”精准定策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等重点领域,制定提出力度更大的结构性措施和量化指标,为稳定市场主体、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保驾护航。如围绕当前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影响下,工业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积极制定保障运输通道有序运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的支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是聚焦产业创新需求和实际。完善鼓励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龙头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产业创新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本地科技人员服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设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的政策,为产业创新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三是聚焦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资金、人才、营商环境、招商引资等政策支持,为项目引进落地保驾护航。

3.“主动作为”精准施策

一是当好“宣传员”,依托“大数据”精准发力,通过数据监控分析,精准筛选出适用相应政策的企业,通过微信推送、短信提醒、电话辅导、入企宣传等“线上+线下”方式开展网格式宣传辅导服务,让企业知晓政策、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二是当好“服务员”,持续推行工业振兴特派员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以精细服务推动政策红利精准“落袋”。三是当好“监督员”,定期开展工业运行调研督导,突出既督又帮,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开花”见实效。

(二)坚持项目为王,以“三个着力”推动工业振兴大突破。

1.着力提层次、强实力,推动主导产业做优做精

围绕做优做精广西制糖、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加快实施一批延链强链补链的重大项目,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如:加快推进一批蔗糖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再生铝生态铝项目、中高端汽车项目、高性能金属材料项目、高端精细化工项目等。

2.着力扩增量、强后劲,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做大做强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实施一批提升新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项目,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如:加快推进一批第五代移动通信(5G)设备及应用项目、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示范项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项目、特色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项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项目等;前瞻布局一批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项目。

3.着力补短板、强基础,推动工业设施做新做实

围绕补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工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批园区生产性、生活性和服务性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提升工业设施支撑工业发展的能力,如加快断头路建设,实现园区交通闭环;加快工业园区及其周边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民生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统筹考虑配套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三)坚持环境为本,以“三个优化”营造工业振兴好环境。

1.优化生态环境

一是开展绿色安全托底行动。着眼碳中和,对标碳达峰,抓紧编制工业领域和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二是推动工业绿色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节能降碳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新建工业项目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国内先进水平。三是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四是提升园区循环化水平。加快推进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支持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或通过水泥窑等协同处置危险废物。

2.优化市场环境

一是强化市场基础规则统一。加快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畅通知识产权诉讼与仲裁、调解的对接机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二是推动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促进土地、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顺畅的监管体系。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推动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三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减少自由裁量权,促进公平公正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简政放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大力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实施“一人通办”“审核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实行重大项目建设“多评合一”,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推进注册和经营便利化,加大力度支持利用家庭住所、租赁房、商业用房、闲置库房、工业厂房等作为创业场所,引导初创企业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允许“一址多照”。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方位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高标准推行注销“一网”服务,提高信息化、便利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放宽市场准入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员创办各类市场主体。二是营造知识产权保护优越环境。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开展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服务,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和专利代理行业监管。加大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支持力度,为产业聚集区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纠纷解决方案。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工作,构建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工作,支持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指导和帮助。三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文化环境。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和“创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成为一种人生追求”的文化导向。高标准举办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北部湾创客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加强对各类赛事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后续跟踪支持。四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树立对企业家的正向激励导向,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强对企业家优质高效务实服务,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坚持创新为要,以“四个强化”激发工业振兴新动能。

1.强化技术创新

一是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目录。聚焦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短板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先导产业方向,系统梳理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制定并发布需求目录清单。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针对技术需求目录,采取“揭榜挂帅”“并行资助”“军令状”等组织方式,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三是前瞻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和需要,引导龙头企业独立或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取得一批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聚焦产业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前瞻性研究、基础研究、原创性试验,为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保障。

2.强化平台创新

一是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推动市县普遍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面向制造业基础性、前沿性领域,建设研发试验条件良好的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大力引进世界500强等领军企业来桂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到海外发达地区整合创新资源建设研发机构。二是设立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针对试验检测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指导建设一批基础性、先进性、权威性、公益性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高层次学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活动。三是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为主要领域,以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主要目标,加快建设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领头羊、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跟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认定一批高水平的自治区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开展市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四是加快发展独立法人研发机构。鼓励建有自治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将研发机构进行法人化改革;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独立法人研发机构;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行业技术研究院,提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按照“企业+高校”模式,鼓励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协作,支持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提升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并给予每家企业一次性50万元资金补助。五是补齐行业短缺平台。推动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各市联动,加快推进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智能家电、增材制造、药物安全评价等创新薄弱领域,新建一批行业创新平台,推进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平台建设。

3.强化产品创新

一是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发挥标准引领、管理支撑和品牌促进作用,大力开发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等为特征的新产品,推动工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工业产品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二是着力构建新产品“应用场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支持建设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示范平台、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三是打造广西制造品牌。加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及重点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西制造领军品牌”、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广西制造骨干品牌”。指导产业集群制定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通过标准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区域企业自律、品牌宣传营销等措施,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提升,引导中小企业争创“自治区主席质量奖”“中国质量奖”,培育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鼓励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创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老字号等品牌建设以及加强驰名商标保护;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国际通行质量体系认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建国际自主品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4.强化业态创新

一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推动建设一批自治区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谋划布局现代海洋产业、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引进行业领军企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如: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积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引入和转化一批生命健康产业核心技术。二是加快科技型服务业发展。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布局,建设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咨询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平台与园区、企业务实合作,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支撑服务能力全面发展。支持制造业大型企业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服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深入开展科创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推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猜你喜欢
工业企业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工业技术
7月份工业经济嵩位运行 稳中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