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 柴源
(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77)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不再保留,新组建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深入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彰显了1+1>2的融合效应,并且明确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标志着文旅深度融合翻开了新篇章。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典型旅游文化载体的图书馆,既是文旅融合升级的关键领域,也是实现人们美好旅游生活需求的重要窗口。故此,不断推进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文旅融合有着较多的论述,多流于“诗和远方说”“资源市场说”“灵魂载体说”等。“融”为具有共通性的两者的调和与融汇,“合”即两者相融而成的整体的协调与统一,“合”是“融”的目的与结果,“融”为“合”的前提与途径。从文化属性来看,图书馆与旅游休闲具有同源性,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则是通过文化与旅游要素深度结合、交叉渗透与整合重组,从而形成新的文旅产品业态和价值链。其基本内涵是图书馆功能的延展和深化,是以文化认同为驱动,以图书馆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合服务方式为手段,以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利共赢为旨归,进而向旅游者提供具有图书馆特色与丰富文化内核的旅游产品、服务或体验活动。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肩负着为大众服务的职责,承担着文化服务的重任。文旅融合视域下,图书馆文化资源保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教育及阅读推广等职能持续延展,承担充分保护、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职能,进而打造文旅融合新服务矩阵。图书馆应当紧跟文旅融合时代契机,顺势而为、借势而进,进一步打破传统功能服务藩篱,重新审视和调整自身的目标定位,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外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规划出符合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文旅融合服务路径,最大限度发挥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方式,并且游客更加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活体验,追求改善旅游业资源、设施和服务等要素的优越感受,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更为凸显。强劲的游客需求对旅游服务和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图书馆提供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文旅融合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能够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旅游设施以及旅游管理能力等方面加大对地方文化、地方文献及特色活动设计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索图书馆与旅游业的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游客认可度高的服务活动。故此,图书馆亟需深入了解游客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特性,研究并强调旅游场景的文化内涵,以实现服务内容的个性化与游客体验之间的最佳契合。
毋容置疑,文旅融合服务既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又丰富和深化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图书馆和旅游业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图书馆在深挖地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明确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定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不同方面支持和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图书馆作为地区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要在明确自身服务定位的基础上,紧抓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挖掘自身旅游要素,加大旅游场景的研究,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增强自身影响力,实现图书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3.1.1 挖掘地方文化元素,构建地方文献资源体系
地方文献是文旅融合服务的优越基础,是当地自然条件、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的反映和记载,是地域文化元素的记录和表征。图书馆以地方文献为依托,开发挖掘独特的本地文化元素,以此为基础还原历史,形成本地差异化、个性化的旅游主题资源。如浙江省舟山市图书馆有效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了服务当地旅游经济的实践探索,使地方文献在助推旅游业文化品质提升上起到积极作用。图书馆亟需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丰富地域特色优势资源,挖掘景区故事、历史传说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史料,逐步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健全地方文献资源体系。
此外,图书馆可建立旅游主题分馆,在景区、民宿、酒店等场所因地制宜地设置地方文献功能区,根据不同场所的特色和定位,定制、设计资源建设方案,通过分馆、馆外馆和馆中馆等方式构建主题元素鲜明的多类型、多载体资源体系,实现以文献为基础的多种资源重组,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形成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图书馆分馆。如杭州图书馆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特点、风俗习惯、旅游文化、公众聚集密度与文化层次等因素,建设了一批较为成熟的主题分馆,实现“主题分馆+旅游”的融合。
3.1.2 推进文旅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信息时代,用户对电子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将馆藏资源和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数字化尤为重要。基于数字故事、数字记忆、数字足迹等方式建设文旅特色数据库资源成为新的发展路向,已有图书馆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建设文旅特色馆藏数据库,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数据库”、海南大学图书馆与海南省教育厅联合共建的“海南旅游资源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选题涉及馆藏文献、民俗文化、人文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文旅主题数据库建设有着很大的开发价值。然而文旅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选题策划、设计、采集开发、推广应用等各方面的工作,应把握统筹规划、全面系统性、标准化等原则,促使旅游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图书馆亟需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广度与深度延展,丰富和完善当地文旅资源类型、内容,不断推进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3.2.1 开展精准适用的旅游信息服务
图书馆应因地制宜地采用线上、线下信息服务切合方式,深化图书馆文旅融合特色服务举措,提供精准、适用的旅游信息,推进图书馆全域旅游的“全域信息服务”,如提供信息查询类服务、文化阅读类服务、艺术赏析类服务等。特别是处于旅游地区或其自身旅游特色显著的图书馆,可增设馆内文化旅游接待相关部门,负责管理散客或团体参观预约、导游安排等事宜;还可建立本馆线上旅游信息索引,分门别类地发布数字化旅游馆藏信息,通过APP等多种渠道提供实时旅游产品和服务;或者直接与旅游部门合作,提供旅游情报支持;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话,提供其所需信息内容或线索,以利于开发地方特色精品文旅路线,提高图书馆文旅政策信息与学术信息服务的效果。如日本许多基层公共图书馆主动形成契合游客需求的服务自觉,在馆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旅游指南文献,积极提供旅游信息服务。
3.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活动
图书馆通过培训、交流、展览等方式阐释其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娱乐休闲等属性与功能,并逐步融入文化感的设计、休闲化的功能、场景化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服务活动。如国家图书馆依托海淀特色研学产品所策划的研学线路,开展了海淀区研学旅游季活动;浦东图书馆打造了红色主题的“学习书房”和“学习读书会”品牌活动,助力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根脉;纽约公共图书馆组织的会展旅游服务,展览了古藤堡印制的第一批拉丁文《圣经》。图书馆通过积极发挥自身条件和优势,策划文旅融合服务体验项目,打造吸引游客的设施品牌、资源品牌、服务品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外,图书馆利用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来创造有思想的文化产品、有创意的活动设计或者专业的知识符号,充分满足公众文化体验。如南京图书馆“生活小物”等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产品、北京大学图书馆贺年卡、圣地亚哥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商店、奥斯汀公共图书馆的“回收阅读礼品店”等文创产品,通过创意设计将图书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增进了图书馆和游客间的互动与交流。
3.3.1 寻求“旅游+”的融合服务
当前,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加入到旅游发展的大军之中,如“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娱乐”“旅游+教育”,“旅游+N”成为发展态势,关于旅游的跨界研究与实践也日益显现。因此,图书馆亟需寻求“旅游+”的融合服务,既要注重已有研究中提出的“吃、住、行、游、购、娱”的“老”旅游六要素融合,还要不断拓展新的旅游要素,关注商务旅游、养生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情感旅游、探险旅游等新的旅游要素,抓住现代旅游新特征和新机遇,探索融合相关主题需求的有效切入点。
藉此,图书馆需积极探索旅游业态的多元化、氛围化、高频化的融合发展。横向拓展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纵向延伸融合“旅游+”带来泛旅游产业,如农业、健康、工业游等旅游新业态,创新图书馆拉动或带动式文旅融合服务新路径。正如单红波、叶盛、刘军等学者提出的国内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需要进一步对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新型旅游业态,倡导旅游业中的图书馆元素注入,注重跨界协作。
3.3.2 探索“图书馆+数字文旅”的服务模式
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下,图书馆的数字文旅解锁了更多的服务形式。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旅游,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打造“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多举措刺激消费,这既是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创新举措,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如2020年4月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结合“书香浙江”建设,开展线上读书月系列活动,以微视频、有声阅读、地标阅读打卡、诗词交互体验等数字文旅活动形式实现 “云游浙江”。如此种种“图书馆+数字文旅”的服务模式相继推出,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数字文旅新体验。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应逐步完善“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水平,积极以技术赋能构建数字文旅运营模式,打造文旅服务新品牌、新生态和新路径,重构文旅融合服务的新格局。
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人应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全面学习文旅融合新思想,重视旅游服务,充分认识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的重要性,积极为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创造更多的发展途径。正如学者王世伟指出,新时代图书馆需要树立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满足文旅融合的新期待。文旅融合蕴涵丰富,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多种探索的可能。随着公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持续增强,公众文化休闲需求也日益旺盛,这些因素均是提升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水平的机遇和契机。图书馆既要在思想上重视文旅融合,找准战略布局,还要从图书馆的资源、技术和业务改进等层面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深度融合。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其综合效应和功能的发挥,关于文化的内容在国家旅游政策设计中也日渐增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并且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也为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法制基础。加之图书馆具备的天然条件、公益性质和文化服务功能也为其文旅融合服务提供了条件。
图书馆应从政策红利、制度设计和管理等层面设计文旅融合服务路线和服务愿景,创设“多规融合”与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规划衔接的制度机制。结合各地的经济、文化及区域发展等具体状况,促进文旅融合服务的规划设计与公共文化服务等行动实践有效衔接,促进文旅融合服务的明细化、具体化,实现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持续发展。诸如,建议出台政策支持重点文化类旅游景区、文化类旅游小镇和重点旅游城市建设旅游特色图书馆,以进一步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
坚持以馆员队伍建设引领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开展的实际状况,全面加强图书馆馆员队伍的建设,制定相应的用人计划,安排、调整与规划好不同类型和规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成长路径。陈岘筠提出图书馆馆员专业化成长步调与图书馆发展一致,应拓宽馆员能力提升途径,为从图书馆内部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因此,亟待加强馆员专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到馆员队伍精神素质和业务素质双提升,努力建成一支思想素养过硬、服务意识突出、业务技能精湛的文旅融合馆员队伍。此外,在图书馆人才招聘和人才保留方面,注重旅游学、社会学及文化学等跨学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源源不断地为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提供支撑。
文旅融合服务进程中,图书馆应探索与地方、区域发展相适应,与本地形象相吻合的发展方向,完善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配套基础设施,创设适合自身的软硬件环境,为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打下基础。如苏州第二图书馆的智能化书库,将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完美融合,打造焕然一新的现代化新概念图书馆,通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图书馆文旅服务的环境,用其更具吸引力的复合文化空间,满足公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图书馆可以积极联合或携手旅游景区等部门,进一步优化或提升数字化服务平台及效能,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兴技术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联姻,重构文旅产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如福建省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中,在文化景区、旅游景点等场所配备“文化一点通”数字服务设备以便于游客利用。以区域文脉为主线,打造个性化的文旅融合服务产品,保障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下发挥真正的文化作用,促进图书馆文旅融合长效发展。
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创新发展应考虑到运营的持续性。这就要求图书馆深刻把握与研究文化和旅游的法规制度,鼓励馆员面向读者、游客和景区开展文旅融合服务专题研究,深入调研文旅发展现状,了解公众需求、利用行为及满意程度,努力为游客提供精准化服务,不断促使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落地与升级。结合当地民众或游客对于文旅需求和现状的真实反馈和客观评价,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资料,形成科学有效的总结,作为规划和改善服务的参考,进而提供更为精准的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