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炜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健康中国”坚持以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1]。纲要正式发布之后,“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关键词被屡屡提及。“健康中国”规划如何搭上移动互联的快车,打破信息壁垒,又如何实现医疗资源共享,维护全民健康利益,已成为一个迫切而又现实的课题。
互联网医疗指一种融合线上支付、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内的新型医疗模式[2]。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迅速增多,它消除了患者就医的时空约束,缓解了实体医院医疗服务的压力,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同时也满足了偏远贫困地区患者的健康诉求,树立“让医疗信息数据多跑路、全民少跑路”的理念,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目前,我国关于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发展比较滞后,研究成果大多为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基于此,该文采用Excel 和CiteSpace 软件加以可视化操作,来呈现互联网医疗研究的演化历程,力图为促进互联网医疗深入研究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参考价值。
该文选择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构建检索式“主题and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期刊类型选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2015-2021 年,共得到1 084 篇文献。为减少误差,提高研究的精确度,经人工剔除专利、成果、会议记录等无效文献后,共获得887篇文献。
该文通过Excel对论文的发文量、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研究的现状,同时借助CiteSpace(5.8.R3)软件绘制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图谱,根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提炼出互联网医疗的演进路径,再通过突现词分析,为科学梳理互联网医疗研究热点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通过Excel对样本发文量进行处理后,绘制成簇状柱形图(如图1 所示),图中能够清晰看出我国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研究年份分布特点以及研究热度情况,通过图1 可以看出,2015-2017 阶段互联网医疗研究年度发文量呈上升阶段,这是因为2015年李克强首次提及“健康中国”,明确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3]。2017-2019 年,对互联网医疗的研究处于一个下降的趋势,说明这期间的研究热点逐渐降低,很可能互联网医疗的再研究达到瓶颈期,很难突破和再创新。2019-2021年年度发文量呈稳步增长模式,并在2021年达到峰值,这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委会调查结果,疫情期间各类互联网医疗应用中,在线挂号、问诊等占据绝大部分[4],可以预想互联网医疗领域在未来将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图1 文献量时间分布图
论文发表的作者是对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的主要力量,利用CiteSpace 对论文进行处理后,绘制成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如图2 所示),每个节点表示一位作者,节点越大说明作者的活跃度越高。图中N 为260,E为184,这表明一共有260位作者,作者间有184条合作连线,其中王安其与郑雪倩、王丹与谭洁、于光军与崔文彬等学者间形成较为明显的合作关系,但团队与团队之间交流联系较少,相对分散,基本处于各自研究的阶段,这不利于互联网医疗的研究发展。
图2 发文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由于论文发表的机构是构成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的重要保障,所以研究各个机构一方面能体现出整体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对互联网医疗研究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发表论文的权威性以及各个机构之间的关联。运用Excel进行整理后发现,互联网医疗领域文献来源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及高等院校的二级机构、各大公立三甲医院、相关卫生及政府机构。高校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医院着重在实践探索,政府机构的研究则侧重于相关制度及监管机制方面,保障信息安全。然而,这3 个为主要代表的发文机构之间互动程度较低,不同地域的作者、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不频繁,所以应加强跨地域合作,保证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激发研究人员的灵感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是对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某一方面研究的强调,是其研究主题的高度总结,能够表达文献的主体内容特征,在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该文通过CiteSpace 对互联网医疗领域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 所示)。节点圆环面积越大,表明关键词的被引用的总次数越高。根据图3内容可以得到,N=258,E=211,网络密度为0.006 4。“互联网”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由此可见,互联网医疗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和全民高质量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医疗服务”“医疗平台”“信息安全”等节点也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学者对互联网医疗的研究是比较广泛的。另外,图中外散的小节点,如“医患沟通”“盈利模式”“监管”等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医疗研究的发展动向,推动该领域从网络中心向外扩散研究。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引用词频表中,中心性反映了该节点在知识图谱中地位的重要性,数值大于0.10 表明该节点具有较高的活跃性,因此常用来反映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经统计得出中心性大于0.10 的有互联网(0.37)、移动医疗(0.23)、医疗平台(0.20),说明这3 个关键词是研究热点的核心。此外,排名靠前的还有“疫情防控”“商业模式”“医药电商”等关键词,这表明疫情催生了互联网医疗的爆发性增长,同时伴随“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医药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正在成为新的趋势[5]。
利用CiteSpace 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 所示),图中聚类图内共有258 个网络节点,211 条连线,聚类模块值为0.839 2,Modularity Q 值大于0.3,这表明聚类社团划分的效果是良好的。另外,轮廓系数值为0.949 5,Mean Silhouette 值大于0.7,这表明聚类社团内部的研究主题明确。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聚类图中一共有9 个聚类群,由于#4 和#6 聚类社团与其他聚类名称相重复,属于无效聚类,故剔除#4和#6 社团。通过聚类图可以得出我国互联网医疗研究具有广泛性、异质性强的特点,此外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及关键词聚类图谱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互联网医疗的研究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问题探讨、互联网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线上医疗平台的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互联网医疗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这4个方面。
该文运用CiteSpace 绘制互联网医疗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5),共发现18个突现词,清晰表达了从2015—2021 年期间互联网医疗研究的热点,以及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由图5 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李克强突现时间较早,这是因为2015年李克强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健康服务业碰撞互联网的时代风潮,将会开辟数字医疗新的行当。2016年的突现词有移动医疗、分级诊疗、全科医生。目前,国家对分级诊疗并未实施强制政策,主要以引导为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深入研究分级诊疗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及“全科医生”相应的运行模式等问题,可以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实现医疗联合体全覆盖,加快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6]。2018 年的突现词中,影响因素、人工智能突变强度比较高,这表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展现出极大地应用前景,其中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分支,近年来在医学影像、医疗数据挖掘等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7],此外利用植入芯片、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还可以改善健康管理的质量,推动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2019 年的突现词是医保支付、慢性病、卫生健康、远程医疗。随着慢性病患者越来越多,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就存在必然性,在慢病管理过程中,互联网技术把信息服务从医院扩展到医院外,开展远程会诊、健康推宣等业务,有助于提高患者就诊效率;此外网上看病也能支持医保,这可以引导更多的患者到线上就诊,满足慢性病患者长期、持续、实时、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8]。其中医保支付、慢性病突现强度较高,分别为5.16和3.72,一直持续到2021年,这在未来一段时间也成为研究前沿。2020年的突现词是疫情防控、公立医院、医药电商。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借助“5G网络”“数据挖掘与分析”“云计算”等技术,互联网医疗发挥其数字医疗优势保障了居民的健康需求,成为重要的诊疗手段;此外,医药电商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疫情防控、医药电商仍然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图5 关键词突现图谱
该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5—2021 年收录的互联网医疗相关文献为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展现我国互联网医疗的整体知识图景,全面系统地梳理国内互联网医疗的研究发展脉络,以期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及参考。
从发文趋势和研究机构分布方面来看,2015—2021年互联网医疗研究发文量整体呈间断式波动模式,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医院、高校、卫生机构,且作者、团体合作间具有地域性差异,多为同地域,跨地域较少,仍处于各自研究的阶段。因此可以加强跨地区、跨机构交流,实现高校、医院、卫生机构联动合作,保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定期开展学术成果交流会,关注最新热点,激发新观念,发展新技术,顺应时代发展。
从主题热点方面来看,健康中国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研究中,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影响因素、慢病管理、疫情防控、医药电商始终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同时以卖药为主,但以卖药为耻、强行把在线问诊做成商业模式、平台里的“僵尸”医生、获客全靠医生、线上App监管不利都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将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应对信息化的冲击,需要科学应变,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以保证优质医疗资源为中心、做到医疗线上管理、精细化管理、严格夯实线上平台。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着重在AI智能匹配症状、全民健康电子档案、远程会诊和治疗等智能化、无线化医疗服务领域发力,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推动智慧医疗科技不断突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