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昌,龚元明
(201620 上海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近几年,随着公众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汽车电动化成为当下汽车发展的趋势,新能源电动汽车得到蓬勃发展。电动汽车电池管理技术面临诸多挑战,预充电技术在动力电池管理技术中起着关键作用。电动汽车一些控制器电路具有电容性,比如电机控制器、制冷制热空调控制器、DCDC 等,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源接通瞬间,这些容性负载相当于瞬时短路,导致瞬时电流非常大,若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在瞬时高压大电流冲击下,一些器件必定损坏[1]。所以,增加相应的电池预充电路,可以降低瞬时高压大电流对这些部件的冲击,延长电动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此外,动力电池主正和主副继电器都是接触式导电。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压高达几百伏,继电器导电弹片接触瞬间必定产生火花,致使继电器内部温度升高且导电弹片表面氧化严重,甚至发黑、阻断导电从而导致无法供电。如图1 所示,在主正继电器接通之前,预充使得主正继电器两端电势差大大减小,预充电可以极大地减少火花电弧对主正继电器的损伤,降低甚至避免主正继电器火花现象的发生,极大地增加主正继电器的可靠性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避免和减少接触火花,提高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图1 常规动力电池预充电路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nventional power battery precharging circuit
在动力电池预充电路中,预充电路的结构设计和预充电阻的选型起到关键作用。图2 为并联PTC电阻预充电路设计示意图。
图2 并联PTC 电阻预充电路Fig.2 Parallel PTC resistor precharge circuit
预充电路结构一般是在高压线路中串联电阻,本文的设计采用并联两个PTC 电阻的电路。预充电阻的类型和阻值大小对预充时间、预充压降过程等会产生重要影响。预充电阻的选型是否合理、预充工作过程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该电动汽车的可靠性。本文提出的并联PTC 电阻的预充设计方案有如下优点:
(1)预充开始时刻电流非常大,并联PTC 电阻分流,降低大电流对单个PTC 电阻的冲击,减少电阻的老化,延长预充电路的使用寿命。
(2)预充继电器弹片接触面积比较小,这样的设计会大大降低通过预充继电器的电流,对预充继电器起到保护作用。
(3)PTC 电阻具有随着温度升高电阻阻值变大的特性,这样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预充电阻阻值会快速升高,极短的时间内达到预充所需电压。
另外,本文中的预充电路,动力电池是以18650 为单元的电池总成,电池电压Up=450 V,选定的电机控制器的容值为500 μF。由于临近预充结束,主正继电器两端预充电压上升缓慢,所以当预充电压Uc的值达到动力电池电压Up的97%以上时认为预充完成。预充电路实为一个RC 电路,预充时间过长会导致能量消耗大,并且长时间预充会导致预充电路特别是预充电阻过热,会缩短汽车使用寿命,所以预充时间的控制至关重要。根据经验,本次预充时间t控制在100~500 ms 为宜[2]。
本电路设计采用PTC 电阻,考虑到PTC 电阻受温度影响大,在电阻发热严重时动力电池可快速完成预充动作,降低预充时间,预先选用性能如图3 所示的PTC 电阻(图3 来自电阻生产厂家)。
图3 PTC 电阻阻值随温度变化曲线Fig.3 PTC resistance value versus temperature curve
根据RC 电路的1 阶电路零状态响应方程[3]:
式中:UC——预充时电容两端电压;Umax——动力电池两端的最大电压,即450 V;t——预充时间;τ——时间常数;R——预充电阻阻值;C——电机控制器端电容500 μF。
由式(3)得:
当tmin=100 ms 时,计算得预充电阻Rmin=57 Ω;当tmax=500 ms 时,计算得预充电阻Rmax=285 Ω。即预充电阻值R在57~2 855 Ω 均能满足预充要求。
在该电路中,预充电路相当于一个RC 电路,在电容充电过程中电流通过电阻必然导致能量损失[4]。结合上一小节预充电阻阻值的计算和预充电路的并联结构设计,预先选用阻值R1、R2为120 Ω的PTC 电阻作为本节功率计算的电阻。
并联电阻计算公式:
功率计算公式[5]:
在电容充电开始瞬间,电容两端相当于短路,电阻两端压差最大U(t)max为电池电压,由此可知此时预充电阻有最大瞬时功率Pmax为3 375 W。当预充电压达到电源电压的97%时认为预充完成,此时预充电阻两端压差近似为0。
电阻能量消耗计算公式[6]:
电容储能计算公式[7-8]:
由式(8)可以看出,电源对整个预充电路充电,但是能量只被电容消耗一半,另一半被预充电阻消耗了。不论电阻为多少,总有与电容储能相等的能量被损失掉[3],预充阻值大小与预充过程消耗的能量多少无关。
预充PTC 电阻受温度影响大,预充时内部产生巨大热量,该设计采用的PTC 电阻受温度影响大,所以测试有必要考虑高温条件。根据选型、计算以及考虑汽车工作环境,设计了如下试验,测试25 ℃和85 ℃两种环境条件下预充电阻温升数据以及预充压降、预充电流、预充时间。
本次实验完全还原动力电池预充的整个过程,模仿汽车启动前高压电路的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监测电压、电流和温度等数据。动力电池电压范围为300~800 VDC,本次测试电压选定为450 V。图4 为检测电路搭建示意图。
图4 检测电路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detection circuit
温升测试使用C-Thermo K10 热电偶测量模块进行温度测量,将4 个温度贴片贴在每个预充电阻两侧,保证完全贴合,温度测量准确。
启动数据采集设备后,开启温箱,定值运行25 ℃,待温箱温度恒定后,模拟预充状态的工作过程,对电容进行充电。测试、记录并保存被测回路的电流、电压、温度数据波形。模拟预充测试结束后,待温升测试结束,PTC 温度值不再变化,对电容进行放电,以便进入下一次充电状态。同样,待设备冷却后,开启温箱,定值运行85 ℃,重复上述实验,记录相关数据。
如图5、图6 所示,在25 ℃环境温度下,预充电时间为134.4 ms,小于400 ms 符合预充时间要求,预充峰值电流为13.49 A。测试前温度为28℃,测试后温度为35 ℃,图中明显看出预充开始后温度大幅上升,测试温升Δt=7℃。
图5 环境温度25 ℃预充电压和电流曲线Fig.5 Precharge voltage and current curv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of 25 ℃
图6 环境温度25℃预充电阻温升曲线Fig.6 Temperature rise curve of precharge resistanc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of 25 ℃
如图7、图8 所示,在85 ℃环境温度下,预充时间为152.8 s,预充电流峰值电流为10.4 A,高温环境下对预充电阻阻值有影响,导致预充电流下降。温升Δt=8℃,预充阻值变大,导致预充电流减小,进而预充时间变长,所以预充温升相比25 ℃环境温度时要高。
图8 环境温度85℃预充电阻温升曲线Fig.8 Temperature rise curve of precharge resistanc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of 85 ℃
综上,对比2 种温度环境下的测试结果可得:85 ℃环境温度下预充时间t有所延长,但是预充时间都在理论有效范围内;85 ℃环境温度下的预充峰值电流比25 ℃温度下预充峰值电流减小3 A;动力电池在25 ℃和85 ℃下预充,预充电阻的温升Δt≈7.5 ℃,温度相差不大。预充电路中并联两个PTC电阻,各个电阻表面的温升差值在1 ℃之内,预充电路设计与理论设计吻合,完全达到预充电气参数要求。
本文提出的并联PTC 电阻的预充电路设计方案可有效完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预充过程,在不耗损太多能量的前提下,有效保护主正继电器,并且能快速完成预充过程。多预充电阻设计可以有效保护预充电路,减缓老化程度,提高预充电路的稳定性。当然,预充电阻工作环境温度高,环境相对比较恶劣,老化相对其他零部件严重,使用次数相对较少。当下电动汽车技术飞速发展,当人们使用汽车时,能有效断开和连接动力电池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才能延长电动汽车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