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文
鸟叫、虫鸣、笛声……多彩的声音像穿透岁月的一首缠绵的歌,串起了点滴古旧的时光,串起了细碎梦幻的生活。带着童真、童趣,融入了安静的池塘和满坡的青草……
明媚的春日,暖风习习,茂密的葛藤一片青翠,“喈喈、喈喈——”,一大群黄鹂鸟,叫着、闹着,在树丛中欢快地飞来飞去,幽静的山谷顿现丝丝灵动。涓涓的溪水,在汩汩地流淌,溪边与野花相伴的小姑娘在认真地清洗着衣裳……鸟鸣、流水、洗衣服的青春倩影,是《诗经·葛覃》中描绘的场景:“葛之覃兮……黄鸟于飞……其鸣喈喈。”
山河相依,流水悠悠,河边的故事便也随着流水渐流渐远,远得只能在时空交错中追忆。
拿着长长的钓竿,一个在波光粼粼的淇水旁垂钓的女孩儿,走进了诗中,也走进了人们的梦中。咯咯的笑声、潺潺的水声,构成了童年有声的记忆,历久弥新。长竿钓起的是淇水中的小鱼,更钓出了五彩的星空。“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诗经·卫风·竹竿》仿佛不经意间告诉我们自古少年人人得有的意趣。
初夏时节,绿槐树树荫清凉,高高的柳树随风摇动。蝉,大概也在午休,鸣叫声戛然而止。柔和的夏风吹入室内,绿色的纱窗透来沉水香淡淡的芬芳。甜美午睡中的少女,忽然被落棋子的声音惊醒。“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这就是苏轼笔下的夏声、夏趣。
仲夏,放牧归来的牧童,慵懒地斜坐在牛背上,沐浴在傍晚的霞光中。一支短笛,在他的手中不再是演奏的乐器,而是相依相伴的玩伴。极其随意地吹奏几声,无腔亦无调,大有“此时无关曲与乐”的畅快与洒脱。“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宋代诗人雷震在《村晚》中的写意。
而吹笛的牧童,在诗人吕岩的笔下则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也许是晚饭吃得太饱了,也许是一天的放牧太过疲劳,也许是夜色清凉美好,月光下,那蓑衣未脱酣睡的孩子,该走入一个怎样的梦境呢?
秋日,一声蟋蟀的鸣叫,让行旅他乡的人心惊不已,想着年年在家中看孩子们用彩盆做斗蟋蟀的游戏,热热闹闹地比试着输赢,心中不禁怅然。“一声促织破秋鸣,远客无端意自惊。忆著年年儿女戏,彫盆相对斗输赢”,这是明代诗人王鏊的《闻蛩》。
自然之韵,总是点缀着各種天籁之音,浅吟低唱,会在某个瞬间带着我们一路穿梭,在曾经的时空节点上,引发穿越古今的共鸣。
童年已逝,童年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