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俊强,岳喜展,杨 慧,张超超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交通工程系,山东 泰安 271000)
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全国所有高校内部的各类课程都需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融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可见,将思政教育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理念下,我们在“管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课程思政创新教学设计和实践。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应知应会的一门通识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从事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观以及新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教、育并重。教育的使命在于立德树人,课程讲授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教人求真、求美;思想政治教育体现育人,培养学生品德,教学生求善;思想政治理论融入课程,是教书与育人、教人“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教学中,德育教育和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相得益彰。
2.德、道互融,即德育教育与管理理论知识的自然融合。教学中要认真琢磨管理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元素,结合故事、案例或者情景自然融入课堂,避免突兀导入,牵强附会,更不能生搬硬套,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情感熏陶,因情而生、由感而悟,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3.新、活结合,即课程内容的“新”与学生及课堂的“活”相结合。一是教师要与时俱进,将管理前沿知识、学生关注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等思想政治理论内容,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融进课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激活学生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灵活组织、运用课堂形式,让思想政治理论元素、专业知识、课堂以及学生“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学思践悟,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其知识体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些思政元素,认真梳理、提炼,综合考虑,创新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责任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和各个知识点,实现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观、新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育人目标。
围绕“管理学基础”的课程定位和思想政治育人目标,我们将“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设计,依照企业成立、运行、发展的成长轨迹重构为五个模块,将管理基础理论与知识同企业的成长、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模块的内容突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如表1),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表1 “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示例
1.“开业大吉”——管理概述。创立企业,认知管理、管理者、管理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理论等相关知识和理论。
2.“运筹帷幄”——计划职能。企业做什么,谋划和确定企业(组织)目标及实现途径。
3.“招兵买马”——组织职能。企业怎么做,需要什么人来做,明确落实计划需要开展的各项工作和资源,包括组织机构设计、工作划分和组建部门、明确岗位和职责、制定规范制度、配备人员等。
4.“各显神通”——领导职能。如何进行有效指挥、沟通和协调,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使工作更有效率。
5.“论功行赏”——控制职能。如何制定工作标准和规范,对组织成员及工作进行控制和绩效评价,确保组织目标实现。
在具体章节设计时,围绕每个模块的思政教育主题,结合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精心提炼思想政治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落小、落细、落实,无痕融入课堂教学。如管理概述模块中“管理的概念与属性”的教学设计(如表2)。设计中要尽可能生活化、趣味化,由浅入深、由知到行,做到自然而然,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和企业家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表2 “管理的概念与属性”教学设计
目前,高职的教育对象为“00后”,互联网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他们的关注点、认知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互动性、动态性、体验性和思想性,借助感染力、吸引力和时代感强的话题或案例,辅以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新”“活”结合,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育人效果。具体教学实践如下。
1.团队学习。教学之初鼓励学生自愿组建团队,成立虚拟公司。所有的学习和活动均以公司(团队)的形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开展活动。如创立公司、竞选总经理、设计公司理念和公司文化、建立公司制度等,都由学生自主组织、商定,每个学生都是公司中的一个角色,期末经理对每个组员做出评价;公司(团队)之间实施互评,根据活动成果评出最佳公司(团队)和个人,计入课程考核。团队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自律、合作共赢及创新创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情景学习。高职学生没有企业一线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活动的认知,觉得管理理论难以理解和运用。教学中,教师将企业或身边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感悟,亲身体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在学习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时,利用学生自主创办的水果超市、快递超市、咖啡便利店等进行亲自讲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此外,我们将节日晚会、社团活动、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与相应的知识点结合,使学生在各种情境活动中感同身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强了管理意识和动手能力。
3.问题学习。“问题”导向,寓道于教、寓德于教,注重价值引领。教师将抽象的管理理论还原于生活,以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去思、去悟,最终解决问题。如以“为什么一个公司要有一个好的管理者?管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引入管理、管理者、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学习;通过“公司做什么、怎么做”“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五年规划”等问题去学习管理的计划决策职能;为“实施计划需要做哪些事、用什么样的人来做”、“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组织?”等来学习管理的组织职能;以“面对疫情,为什么我国能很快将之控制而某些发达国家反而没有?”导入控制职能的学习;等。课程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都通过相应的问题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团队的形式去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提升了管理能力,又实现了价值引领。
4.成果学习。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增强自信。每个模块内容学习结束,让学生将解决的问题(成果)以团队活动或者文稿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此做出评价,计入课程考核。如管理概述模块,主要设计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经理竞聘活动,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竞聘;二是设计公司文化和理念并展示和解说。再如,计划职能模块的学习成果是活动计划(策划)书,组织职能模块的学习成果是公司(组织)机构图、岗位职务说明书或者员工招聘活动,等等。通过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学边悟边用,在快乐的互动氛围中实现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并从中收获成就感、价值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还引导学生借助一些先进的现代学习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如慕课、微视频、QQ、微信、云班课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结合进行学习,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悟、用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1.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认知学习规律,以及将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规划,以企业创立、成长、发展等活动为脉络,以管理四大职能为模块,以培养基层管理者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为目标,以其内含的思政元素为价值引领,与时俱进,重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操作性、实用性和思想性。
2.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控制、自主发展能力。教学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游戏、睡觉中回归课堂。同时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
3.在素质能力培养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中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德道”互融,相得益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了现代管理观,拓展了思维,陶冶了思想情操,提升了自主、自立、自强、自律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管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创新教学以来,取得了不错的运行效果。一是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比较认可,主要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趣味性,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活”了起来,易于接受和掌握。二是提高了思想认识,感觉自己长大了。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交融,灵魂受到触及,情感产生共鸣,能引发自己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三是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使学生提高了自己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调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中思想政治素材的深入挖掘、教师“德道”融合意识和能力、管理情景生活化创设、学生考核评价中如何融进思想政治内容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