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以装备保障类课程为例

2022-10-29 01:19王丽婷郑晓梅吕晓峰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8期
关键词:装备岗位思政

王丽婷,郑晓梅,吕晓峰,马 羚

(海军航空大学 岸防兵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沿着青年教育观中指出的“通过渗透性进行引导”这一路径,遵循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情感与价值引领,使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协同配合。

装备保障类课程历来受到学员的关注和欢迎,不仅因其知识结构层次分明,更是因为该类课程上启作战平台,下应装备实操,“战味”浓厚,非常有利于学员体会职业精神、增强备战打仗意识,是落实专业课程思政重要“桥头堡”。同时,装备保障类课程背靠大量的历史史料和丰富战例,面向一线岗位和先进装备,聚焦最新技术和战法,思想政治资源丰富,是践行专业课程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良好“试验田”。

一、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装备保障类课程思政内涵

在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确立了知行合一教育原则对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装备保障类课程依照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沿着学员主体、教师主导的协同教学路径,确立了融入课程思政的知行合一教学理念(见图1)。

图1 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装备保障课程思政内涵

教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紧密围绕装备在技术保障、作战保障、作战使用等背景下不断凸显的特点和问题,优化现有思政元素,开发和融入新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氛围营造等工作,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引导学员开发和培养主体意识、主体作用和主体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在课前、课上、课后整个时间维度推行“知行合一、协同教学”。

从辩证关系上看,“知”是“行”的基础和前提,“行”是“知”的来源和目的,“知”要向“行”转化才为“真知”。对装备保障类课程而言,“知”包含了三个不断递进的层次,即物理理论和装备知识学习、各类现实问题的主动思辨以及对装备、平台、系统、体系等的概观认知;“行”包含了课内的装备岗位实践、项目驱动的站位分组协调合作,以及为解答问题、形成体系认知而做的所有探索实践行为。同时,课程面向学员未来的任职需求和职业发展,突出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和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激发学员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主体能力。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展现形式与要点分布

装备保障类课程的核心是技术和装备原理,向下延伸可与保障岗位、技术流程对接,向上发展可与装备使用、应急准备密切相关。课程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提炼育人元素的基础上,凝练出诸多思政要点,在经过优化设计后反哺到课程教学中。该类课程教学中包含的思政元素及其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装备保障类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与形式

课程在装备保障概述部分首先从国内外不同作战背景下的装备保障情况出发,综述了装备保障的发展与现状,强化学员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和肩负的强军重任。在介绍保障内容和体制变化时,从系统聊到平台,再到体系和体制,最终指向战场全局,进一步激发学员的爱国、爱军热情,建立全局意识。课程提倡学员在思考和学习时借助复杂系统论,放眼所有强相关和弱相关因素,创新思维,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讲授装备保障系统原理时,以问题为驱动开展了分组讨论,并反复强调要在具体任务、历史背景和战场环境中分析问题,辩证地看待当前理论前沿和技术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提高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了当前海军走向深蓝、快速推进转型的决心和趋势。在开展装备保障各分系统装备原理教学时,又根据装备的技术特点、技术来源和实战案例,结合历史资料,从爱国情怀、强军意识、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出发,细致、准确地设计了思政元素及教学方式。

装备保障业务工作是串联装备原理和岗位实践的重要模块,与实际岗位密切相关,实践性很强,尤其强调学员组内外的协调、指挥、管理能力。因此,课程思政元素更多地融合在实践中,不仅可以直观建立岗位认识,体会岗位情感和协同意识,锤炼岗位意志,巩固军事素养,更要促进学员在多做中多想、多总结,切实体会平凡岗位中的战斗精神、职业精神和科学精神。

三、装备保障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的实质不是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内容融进课程始终,实现与当前课程的协调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一)课前准备中埋伏笔

课程在开展以任务为驱动的岗位实践或在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授课前,尤其涉及专题研讨、技术交流、分工协作、现场排故等环节时,均引导学员充分开展自主学习、矛盾酝酿、团队沟通、问题预判,提升学员后期学习获得感,提高学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和内容的情感认同。例如,在学习保障体制内容前,安排学员利用MOOC平台,提前拓展学习装备作战与保障、装备质量监控等相关领域知识,引导学员学会从上往下的俯瞰体系、系统的概念和定位,体会跨领域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后续开展思想政治随堂教育时更容易激发教学双方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二)课堂讲授中随机教育

开展课程思政时随机教育更加容易被学员接受,认同度更高,更容易达到价值教育目标。例如,在学习装备保障工作时,首先引导课前学习,课堂授课中就相关发展中暴露的现实问题、当前实战化需求、海军转型发展等内容,不断与学员开展互动探讨,在交流中随机、自然地传递备战打仗意识。

(三)操作实作中言传身教

装备实操是学员在实践中获取直观认知,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规则意识,体会实践成果,提高岗位认同的重要渠道。教员在这一环节中做好实践中严谨、规范、敬业的表率和敢于挑战、勇于克服的行动力,用行为带领学员不断提高军事素养和指挥协调能力,在岗位上体会职业精神,提升战位意识。

(四)文献导读中提高自主性

文献导读是一种“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宗旨是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讲解、讨论优秀的代表性科研文献,达到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引入教学的目的,有利于隐性化的思政元素融入,能更好地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同时可以提高知识的更新频率,非常适合当下年轻人速食化的知识获取渠道。学员可以在阅读、理解、整理、表达的过程中,形成国际态势、战斗需求、装备发展、技术革新的大格局认知。例如,学习装备调度与指挥时,为使学员逐步建立复杂系统认识,培养网络大数据思维,可推荐学员课下自学《战争科学论》《人工智能与未来战场》等专著、论文和资讯等文献,并引导学员分组论述“复杂系统与综合保障”“未来装备保障中的网络化、大数据化系统应用”等主题,不仅有利用学员培养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更有利于与职业精神、战斗精神引发共鸣。

(五)研究讨论中引导思维

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模式中,鼓励教学双方“协同教学”,采取多种模式的研究讨论。例如,课上专门安排时间和空间开展集中研讨,或在课下分组讨论,也可以是课上随机、短时的讨论提要,或者与在岗人员专题讨论。研讨时空不受限制,主题也不受限制,就可以让学员获得最大的主动性,激发最大的积极性。例如,在课上集中研讨装备保障安全要点,帮助学员系统梳理思路,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组织课下自学讨论相关装备的设计理念发展,提高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能力;课外组织一轮跨层次学员混编小组,专题研讨装备保障流程管理或指挥调度,促进军士和军官之间的相互了解,潜移默化提高岗位认同感和职业精神。

结语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装备保障类课程不仅确立了融入课程思政的知行合一教学理念,重新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将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充分融合,总结确立了融合知识、技能和价值的教学目标,摸索形成了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实施方式,充分拓展课外模式,实现了装备保障课程有“温度”,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为学员培育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崇尚荣誉、献身使命的战斗精神,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优化的途径。

猜你喜欢
装备岗位思政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防晒装备折起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