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巍(山东: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7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 年版小学科学课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 个主要概念为统领,构建了兼具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三大特性,覆盖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全新课程理念。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聚焦我省科学教育中存在的教师学科素养“薄弱”与教学理念“陈旧”、课程资源“匮乏”且碎片化、师资队伍不足导致科学教育“缺失”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等主要问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省级名师团队,统筹规划1~6 年级科学课程资源设计开发蓝图,带领十六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系统化开发课程资源,并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网上研讨交流活动,完成了以大概念统领、关注教育公平、融入传统文化、全面覆盖1~6 年级的系统化课程资源开发工程,同时也收获了“以新课标精神化教师行为、改学校课堂、长学生本领、构建新型教研文化”的丰硕成果。
将2017 年版小学科学课标中的18 个主要概念及其对应的75 个学习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按照概念进阶的内在逻辑,博采现行各版本教科书的优点,聚焦大概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分课时规划学习主题。而后,对每个课时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制定了学习目标。针对课时主题的学习目标要求,给出为完成学习目标融入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选择建议。由此,构建了覆盖1~6年级共计219 课时的科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可操作的学习进阶目标,形成厚厚的一本课程资源开发施工蓝图。
以物质科学领域第一个大概念“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为例,解读课程资源内容框架建构过程。根据2017 年版小学科学课标,这一大概念可分解为5个学习内容。
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每一个学习内容具体分解到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将这一大概念分解成19 节课例(见表1)。其中,1~2 年级5节课例,3~4年级11节课例,5~6年级3节课例。每节课例根据其主要内容命名课题,专家团队共同研讨,开发制定每节课例的教学目标并提出传统文化契合点(见表2)。
表1 第一个大概念的19节课例
表2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框架和进阶目标(示例)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了课程资源模型,明确所开发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类型、呈现形式及内容评价标准。每个课例资源包都包括说课资源、上课资源、其他相关资源等9部分内容(见图1),从而保证开发的课程资源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师生教与学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
图1 课程资源模型
“说课资源”包括说课课件、说课视频、专家点评及说课文本等相关资源,其中“说课文本”包括课标要求、拟定教学年级、拟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组织与分析、教学活动设计、问题及策略、教学资源等7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所有课例统一模板,保证了219节课例开发的规范性。
“上课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专家点评。所有的课例教学录像必须是完整的一节课,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及师生互动环节。所有教学录像统一格式要求,并制定了明确的课例教学评价标准。
明确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框架、资源类型及格式要求后,我们成立了省、市、县三级课程资源研发团队,明确各自的任务分工,构建了“开发展示—分析评价—改进应用”的资源开发模式(见图2)。通过线上网络直播、团队成员线上展示、专家学者点评分析、学校教师全程参与,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资源开发与教研培训融为一体的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图2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为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高质量,由课题负责人牵头,高校专家、齐鲁名师等组成省级专家指导团队,16个地市教研员组织县市骨干教师组建资源开发团队,根据统一的资源开发要求进行课例资源开发。先团队成员备课,然后团队磨课,再修改互磨,最后教研员点评指导。几轮磨课结束后,课例资源相对完善了,然后通过“齐鲁科学大讲堂”网络直播平台,进入课例资源的展示、评价和修改优化阶段。
为更充分地交流和研讨课程资源,同时促进全省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从2020 年2 月开始,我们开设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网络教研平台,每周二上午,全省小学科学教师齐聚云端,通过钉钉网络直播,依次展示全省十六地市团队精心打磨的课例资源,每周展示4~6 节课不等。至今,“齐鲁科学大讲堂”已举办近80期,每期活动全省有36个钉钉群共3 万多名教师参与,成为我省小学科学教研品牌。
“齐鲁科学大讲堂”活动按照课例顺序,由相应地市具体负责,省级专家团队协助实施。每周提前下发海报,预告本周开发团队和研讨课例;同时地市负责教师提交本周展示课例的说课文本、说课视频和说课课件。周二上午大讲堂活动说课展示后,专家现场点评每节课例,说课教师根据专家意见,将说课课例细化为教学方案,并于一个月之内再次提交,再由专家组对教学方案审核论证,优秀方案再按照规定技术标准进入录课环节,转化为合格的上课视频。录制好的上课视频陆续通过“齐鲁科学大讲堂”向全省科学教师直播展示。执教教师课后反思、省级专家在线点评,一方面提出改进优化的意见,同时从科学知识本质、科学方法原理、科学技术本质等角度,提升教师的学科认知水平。严格的论证、评审、指导程序,不仅保证了每节课例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也从深度理解科学课程内容的角度提升了教师的认识。每期“齐鲁科学大讲堂”活动都要求教师制作美篇进行反思总结。
借助大讲堂,我省小学科学实现了常规教研的网络化,提升了小学科学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引领和资源支持。大讲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实现了跨区域、跨时间、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它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贯穿于其中的共享、共进、合作的教研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