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作用和实施路径

2022-10-28 06:49:38祝天振刘玮霖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育人

祝天振,刘玮霖(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在校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依托其章程,为实现成员共同目标愿景等而建立起来的群众性学生自治组织。特别是“00后”大学生步入校园,群体自我意识更加强烈,社团的存在更能满足其心理、社交、安全的发展需求。但同时,纵观高校社团发展,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社团育人还面临价值引领不足、制度保障欠缺等问题、矛盾和挑战。而人格构建规律下积极心理学倡导“自我实现者”的“机体动力观”“需求层级理论”“自我实现倾向”,即人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与社团育人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如何在新时代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下,进一步发挥高校社团育人作用,探索社团育人的实践路径,人格构建规律可以给予我们新的视角。

二、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社团育人关键领域的特征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共同载体,不仅在“大思政”背景下的“第一课堂”,也在专业实践、文化交流下的“第二课堂”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抓好社团育人更需要对其系统领域的“牛鼻子”进行重点把握。韩煦认为,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是思政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专业实践的平台,更是组织实践的重要空间[1]。王碧则提出,学生社团所具有的政治、实践、文化等功能是社团育人鲜明的特色[2]。魏星强调,高校社团在学生思政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活跃校园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一)人格构建规律概述

人格构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发展观。人本主义心理学者们认为分析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人性,这是探索和理解“人”行为背后的假设[4]。基于人格构建规律中“人性”假设探讨,对教育领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学者是马斯洛和罗杰斯[5]。

马斯洛坚持整体心理观点,强调人的“动机”在人本心理学分析框架中全局性作用,进而提出了两大动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及“自我实现理论”。用个体的需求来阐释动机的产生,用动机来定义个体行为。个人阶梯式的需求是动机产生的源泉,动机的产生进一步推动新的需求产生,自我实现则是动机和需求的最终点[6]。

罗杰斯在马斯洛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了“自我实现倾向”的观点,他提出个体具有可以通过自身,发挥本体最大的潜能。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这种“人具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能力”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7]。现代教育的主体、教育目的及学习论都与之相关联。

因此,人格构建规律在促进学生成长上有着天然的契合,利用人格构建规律来分析学生社团育人的关键领域,是深入了解社团育人的本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高校社团育人路径实现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社团育人中各关键领域的人格构建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是其组织育人的功能内涵[2]。坚持和发挥社团育人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对关键领域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分析,运用人格构建规律对社团关键领域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运用人格构建规律对社团关键领域分析

1.思想政治育人层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新观点。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政治底色是高校社团最鲜明的颜色。高校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和平台,是高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学校认可的自发组织,其社团组织的特性彰显了文化传播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载体。人格构建规律中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思想政治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体性,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最终实现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追求的重要指南。

2.实践育人层面

高校社团育人的实践育人层面,主要体现在通过学生所学专业,在实际场合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技能,在实践中促发展、验真伪,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抓手,社团实践层面更具体。围绕学生专业所成立起来的社团,在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社团的认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有益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地进行反馈,这种学科专业社团成为了“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

3.文化育人层面

高校社团的文化育人主要体现在对先进文化的追求上,高校社团所凝聚的共同精神是一个个社团成员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社团使命愿景等文化精神可以成为一种内化的联系性的内在规范,以公益类社团为例,这部分社团宗旨是在成长中奉献,在奉献中更好地成长。在社团的运行、实践、学习等过程中,社团成员彼此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传递精神的同时深化了自身对社团文化的认可,促进自身和社团的内生动力,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分析

高校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不管是在思政教育至关重要上,还是在专业实习、文化交流、自我使命价值观形成上都不可或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社团通过自身特性在育人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发挥

高校学生社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过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投身建设,在专业老师和学校职能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思政教育、专业训练、文化内化、三全育人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贡献。

1.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对于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求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社团的自身特性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优质平台。特别是各高校开始重视这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团培育,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自我理解,自我教育、团体备课,把握时代热点,聚焦时事政治、理论政策,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传递当代主流价值,扮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有力地补充了当前思政教育方式不足的问题,以朋辈引领,自我学习发挥巨大潜力。

2.专业拓展的先行者

专业实习教育提升了学生专业认可,以专业课堂为载体,将书本理论知识扩展到课堂外,不断加强专业本领。高校社团的使命愿景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团成员的同时积极引导成员进一步深化探索研究专业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自主深化学习的创新空间。同时,社团成员的广泛性,使得多学科跨学科交流成为可能,通过学科交叉学习,拓宽学科边界,在自我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学术交流的思维碰撞,创新思维实现优质项目的可能。专业类社团多以学科竞赛、专业讲座、实习实训、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实践,既能丰富专业知识,又能在实践中找不足,寻差距,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实现书本内与书本外、学与做、知行合一紧密结合。

3.文化化人的衔接者

文化化人是以校园文化为主要抓手,以社团为着力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社团文化化人具有潜移性,在成员交流、实习实践、筹办活动中全面全方位的化人,并且形式多样、新颖,更能让社团成员接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能让学生自发了解,主动思考,引发共鸣,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不断地增强文化化人的能力,尤其是社团主要的负责人,以其人格魅力,扩大积极文化的影响,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引导社团成员在重大问题上坚定立场、关键环节上不忘初心。

(二)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实践探索

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专业训练、文化内化等方面作用突出,不同类型的社团在具体实践中都做了有益探索,育人效果显著。

1.专业类社团

专业技能类的学生社团主要是依据所在高校学院设置的课程专业所成立,以专业课堂为载体,知行合一,不断加强专业本领。如某高校的人力资源学社、工程管理协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协会等。人力资源学社是由资深人力资源优秀教师发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术实践类组织,专注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事业的发展,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如模拟求职等,提供职业生涯咨询和就业指导系列服务,引导应届毕业生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方面进行深刻而有益的探索;工程管理协会以“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立足于专业学习,开展与工程管理专业有关的各项科研学术性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2.公益类社团

公益类社团是发展公益事业的学生社团组织,如萤火虫学社在经历了2007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义务支教)之后,社团成员感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爱与责任的重要。十四年来,萤火虫学社时刻关注贫困山区留守儿童,以三下乡义务支教为主要活动,将社会公益、大学生社会责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社活动,如:社团素质拓展,开展义务家教,爱心募捐,爱心义卖等大型实践和公益性质活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在奉献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社会公益、爱国情怀、塑造品德。

3.文化创意类社团

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简称双创协会,是在校团委指导下的学习型学生组织,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协会成立的目的是希望能激发大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思维,同时掌握专业技能。该协会在校企交流和高校联盟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传递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根据自身特色和长处,在学生学习、生活和三观形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探索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价值引领不足

从对主流价值观的把握与践行,社会意识形态的准确理解来看,刚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知之甚少。就拿上述几个社团的入党人数来说,萤火虫学社人数76人,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5人,递交入党申请书32人;人力资源学社成员共60人,提交入党申请书35人,入党积极分子14人,暂无党员;双创协会现有社团人数66人,党员人数0人,入党积极分子人数10人,提交入党申请书31;从党员人数到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大多数社团都未达到社团成员一半的比例,这从侧面也可以显示价值引领的不足。同时,“0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明显,追求娱乐化、新颖化,个人意识较为强烈,在落实社团活动中,流行什么就举办什么,娱乐化、低俗化倾向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较少,主流价值文化表达较少,价值引领不足。

2.专任指导教师参与度不高。

根据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学生社团一般挂靠在所在学生学院,由所在学院进行管理,所以很容易就出现专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不在同一个学院的问题,专业指导老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就很容易受到多头管辖,产生距离感;同时,社团师资力量配比也是制约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多,指导老师少是客观情况,一个专业老师可能同时对好几个社团进行指导;最后,学校对专业指导老师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指导学生社团很多情况都是义务指导,专业课老师对社团指导积极性不强,无法进行全身心投入。

3.制度保障缺乏

近年来,学生社团发展迅猛,学生社团数量激增的同时,制度化保障和规范化管理仍显不足。一方面,学生社团管理在“大思政”发展格局中较为边缘,现有的新要求、新形势不能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如对学生社团如何科学合理进行指导,指导老师权责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社团如何考核奖惩;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发展水平滞后。在实际的操作中,已有的规章制度不断遭受冲击,现有制度执行不畅,文件是文件,执行归执行,甚至部分社团的管理靠社团负责人经验处理、感情运行,社团内部科学的、规范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社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少内外部的制度化保障、规范化管理。

4.育人资源未形成合力

社团的运行管理育人过程就是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育人,社团成员彼此之间的学习生活,容易受到部分成员影响,特别是负责人或者骨干成员的影响,而这些社团的尖子,自身特质、性格、风貌很容易对整个社团的发展产生影响,容易出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脱离的局面。同时,就社团育人内容来说,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的自发性、自主性、整体性,成员目光狭隘,容易产生局限性,无法与社团、班级、或者学生会共同育人,只是围绕自身发展。育人的内容、形式无法得到充分共享,资源难以集中,无法与兄弟社团组织形成同频共振,共同发力。

四、实现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作用最大化路径的对策建议

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抓关键,抓住社团育人发展的“牛鼻子”,围绕社团发展育人规律,根据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以及现有社团所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引领,加强管理,实现社团育人作用最大化。

(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价值引领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广大青年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就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学生社团中要厚植学生价值引领的沃土,掌握价值引领的方法。探索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以辅导员为党代表,引导社团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指导;成立社团党支部、党小组,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引领、贴近青年的作用,在指导中让青年学生知不足、找差距、弥缺点、塑自身。强化党员学生的朋辈引领力,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育人作用。

(二)多方协作联动,健全社团保障制度

学生社团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指导老师多方联动、同向共力。一方面,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发展的保障制度,指导学生社团依据自己专业特点、社团性质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将社团发展目标与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社团管理的顶层设计和长效实施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提供社团全过程保障,提供人、财、物和场所的支持。拓宽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建立稳定的学校——企业——社团合作平台,提供社团活动固定场所。通过对学生社团精细化管理,多方位、全部门对学生社团提供立体化保障制度。

(三)创新制度体系,推动社团规范性运行

好的制度体系需要好的落实者,纵观一些发展良好的社团,其社团内部管理是符合社团成员期望的,并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起到了积极价值观的引导。社团成员对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运行规律、活动规范要有敬畏性,要严格按照社团规章制度进行活动,特别是针对少部分成员不顾大部分成员的共识自作主张,要尽早介入进行处理,维护制度的可持续性;要注重对社团历史传统的尊重,对好的历史传统可以继续并贯彻落实;要保证规章的适度弹性,对不同类型、专业、性质的社团分类指导、重点帮扶、资源倾斜,弥补社团发展育人不足缺乏动力的问题。

(四)加强精细指导,提升社团活动育人功效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大多都是00后,较以往的学生相比,对互联网接受程度高,自我意识更为强烈。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社团、社团成员做到差异化管理,了解他们的需求,搭建上下沟通渠道,提升社团资源供给和精准供给学生需求,提高社团活动的匹配性;其次,引入竞争机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供给给发展态势好、青年价值引领强的社团,控制社团种类和数量,减少同质化社团、盲目追求人数的社团,优化社团结构,及时淘汰一批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不能有效引领学生的“旧社团”,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发社团内生活力;最后,打造本校社团品牌,提高育人功效。在特色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学生为根本倒逼社团主动创新,将主流价值、专业实践、学科竞赛、综合素质提升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时代要求。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