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静,滕云杰,王迎洪,杨晓萍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乳腺癌在2020年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美国前十的新发肿瘤中排第一位[1],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女性中,其连续多年发病率高居首位,且呈持续上升趋势[2-5]。乳腺结节最终可能会发展为乳腺癌,故而,发现乳腺结节常引起患者紧张、焦虑,对乳腺结节的发病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乳腺癌的预防。通过对来我院体检的5774例成年女性的资料进行分析,调查乳腺结节的发病率,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更好的了解乳腺结节的发病情况及其预防工作提供支撑。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新疆女性577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9~90岁,平均(44.28±12.15)岁。收集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家族史(是否有乳腺癌疾病史)、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等。依据BMI<18.50kg/m2为偏瘦;18.50kg/m2≤BMI<24.0 kg/m2正常;24.0kg/m2≤BMI<28.0 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的标准,进行BMI分级。
采集空腹情况下体检者的外周肘静脉血,用于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Serum 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Serum Free Thyroxine,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检测指标均统一由检验科生化检测平台按照本院常规方法统一分析仪检测。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体检者的甲状腺、乳腺及子宫进行检查,并根据有无乳腺结节分为乳腺结节组与非乳腺结节组。对照《超声医学(4版)》中的相关标准诊断。排除标准:既往行甲状腺、乳腺部分或全切除术者、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术者,既往患乳腺癌、行激素治疗者、乳腺假体植入者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乳腺结节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入组的5774例女性,经超声检出乳腺腺结节2823例,检出率为48.89%。其中,<45岁、45~55岁、>55岁女性的乳腺结节检出率分别为47.86%、57.55%、35.75%,45~55岁者乳腺结节检出率最高(χ2=131.543,P<0.001)。乳腺结节组与非乳腺结节组在年龄、BMI分级及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比例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结节组的DBP、SBP、FBG、HbA1c、TG、TSH低于非乳腺结节组,而HDL高于非乳腺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n(%)或 ]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n(%)或 ]
BMI分级<45 45~55 >55 偏瘦 正常 超重 肥胖乳腺结节组 2823 1339(47.43) 1109(39.29) 375(13.28) 125(4.43) 1732(61.35) 740(26.21) 226(8.01)年龄(岁)组别 n非乳腺结节组 2951 1459(49.44) 818(27.72) 674(22.84) 129(4.37) 1626(55.10) 859(29.11) 337(11.42)χ2 131.543 31.328 P<0.001 <0.001
续表1
表2 两组血清学资料比较[或M(P25,P75)]
表2 两组血清学资料比较[或M(P25,P75)]
LDL-C(mmol/L)乳腺结节组 2823 4.90(4.62,5.26) 5.54(5.30,5.79) 4.88±0.97 1.00(0.74,1.44) 1.35±0.268 3.12±0.746非乳腺结节组 2951 4.94(4.62,5.35) 5.56(5.31,5.83) 4.89±1.01 1.07(0.76,1.54) 1.33±0.271 3.14±0.773 t/U 3950149.00 3983727.00 -0.400 3930631.50 2.753 -1.042 P 0.001 0.004 0.689 <0.001 0.006 0.297组别 n FBG(mmol/L)HbA1c(%)TC(mmol/L)TG(mmol/L)HDL-C(mmol/L)
续表2
以上述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是否检出乳腺结节为因变量。将年龄、BMI分级、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DBP、SBP、FBG、HbA1c、TG、TSH、HDL纳入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向前-LR法逐步剔除变量,结果显示年龄、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是乳腺结节发生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乳腺结节的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实施,人们的健康体检意识逐年提高,健康体检人群中,女性乳腺疾病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2015年报告结果显示,乳腺癌为女性第一大常见癌症[7];2020年,乳腺癌新发病例首次超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8]。2022年有报道显示辽宁地区健康女性乳腺结节的检出率为29.0%[9]。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乳腺结节的检出率在新疆地区为48.89%,较辽宁地区的报道结果高,可能与调查人群、生活方式、地域分布等诸多因素不同有关。
研究显示,乳腺结节组与非乳腺结节组在年龄、BMI分级及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比例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结节组的DBP、SBP、FBG、HbA1c、TG、TSH低于非乳腺结节组,而HDL高于非乳腺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结节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其中,45~55岁者乳腺结节的检出率在最高,达到57.55%(P<0.001),45~55岁人群检出乳腺结节的可能性是<45岁人群的近1.3倍。报道显示,在中国女性中,45~54岁是乳腺癌的发病高峰年龄,较欧美国家要提前10年左右[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研究显示667例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为(51.5±11.3)岁[11],与本研究所示乳腺结节高发年龄段相近。
甲状腺、乳腺、子宫均属于内分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生物学活性均受到来自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的作用,同时三者的疾病存在部分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营养缺乏、无规律作息等,因此三者疾病的发生亦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2-14]。甲状腺激素不仅能够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增殖、代谢水平等,还可通过负反馈机制,作用到下丘脑和垂体,造成分泌性腺激素、机体内环境代谢发生相应改变[12]。同时,乳腺、子宫均为性激素靶向作用的器官,卵巢功能异常、雌激素水平失调等均可能导致其发病,提示乳腺与子宫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来自共同的机制。有研究称,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刺激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甲状腺素的产生、分泌,进而导致甲状腺细胞增殖形成甲状腺结节[15]。本研究提示患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的女性,其乳腺结节的检出风险为不患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女性的近1.2倍和1.6倍,提示三者发病呈现正相关性,这与有关研究一致[14,16]。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女性乳腺结节的发生率高,且与年龄、合并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等相关。伴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的女性,应通过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措施来控制乳腺结节的发生。对于45~55岁、伴有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的女性,应做好定期体检乳腺疾病,以便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预防乳腺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