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客空间”为载体的高职制造类专业双创生态构建

2022-10-28 01:20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8期
关键词:创客空间双创创客

周 萍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搭建各种创业创新平台。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面向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创客空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1]。

《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确立了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柱地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明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更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2],因此探索和研究符合将高职院校创客空间的发展需要与专业创新需求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将制造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总体系统紧密结合,是提高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实现教与学、就与创零距离的重要方法[3],更是适应智能制造时代需求、服务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路径。

1 高职院校制造专业双创教育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制造专业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其科研基础及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其双创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双创局限组织实践活动,无法普及学科地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科地位毋庸置疑,在教与学层面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其创新创业不应局限于组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参加各类的创新创业类大赛,或简单地设置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层面的内容,而是要从理论高度去引领创新创业实践,积极完成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和学术领域的使命[4]。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要清晰,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少数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其目标是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提升,更应是多数学生的“创业教育”。因此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

1.2 创客活动缺乏方向性,无法与专业行业结合

通过对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优秀的创客教育实践案例分析显示,这些高校都有一流的硬件条件以及综合性的创客教育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客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所及软硬件设施,“创客空间”是高校双创生态构建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高校90%的创客空间是创业空间或孵化器,缺乏持续有效的创新机制[5],无法突显其学科地位,起不到以专业引领创新实践的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双创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创客提供专业领域的软硬件平台支撑,更应将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以专业引领创新创业实践。

1.3 资源生态圈不完善,缺乏持续有效创新机制

高职院校目前的行政机制是产、学、研、创相互分割,教师的产、研无法与学生的学、创相结合,造成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创生态系统的不协调。高职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离不开政校企三方支持,双创生态系统要与地方政策、产业需求相结合,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高职院校应建立能为制造专业学生提供全要素、专业化的创新技术支持和创业服务的专业化创客生态圈,充分聚焦行企业资源,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人才。

2 “专创结合”“研创融合”产业链平台式双创生态构建

本文针对上述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行企业科研项目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构建对接“制造行企业专业技术升级”与“制造产业链协同技术融合”的技术技能平台,依托“创客空间”的创新技能训练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及创新实践活动平台三大模块的软硬件平台支撑,打造基于制造产业链的双创生态(见图1)。

图1 制造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2.1 将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打造“项目学习式”第一课堂

(1)全面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革。高职类制造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大量的理论讲解和分析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课堂效率越来越低。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对工程制造充满热情。依托项目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以学习为中心,以项目成果为导向,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将知识点融入工程的创新设计应用,鼓励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学习,并基于设计成果进一步深入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2)文章研究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支撑,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实践性项目。依托创新技能训练平台,通过双导师制与现代学徒制,实施多方协同培育的“项目学习式”第一课堂。在第一课堂相关的工程制造专业知识学习中涵盖专业创新的基础技术技能,依托“创客空间”的支撑,使学生在专业基础工程项目学习的同时,掌握物理化制造所需要应用的机械加工、CAD/CAM、3D打印等制造专业技术技能[6]。“项目学习式”第一课堂,旨在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将创新意识培养融入科技研发,打造“创客培养式”第二课堂

依托大学生创客社区、大学生专利协会、机器人协会等创新实践活动平台支撑,实施“创客培养式”第二课堂,采用选修制与学分制,认定相关学习成果和成绩。通过实践、合作、开放、分享的创客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创客教学通过对学科素养的综合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打破学科疆域,培养综合性人才。

(1)采用“项目+导师”的创客培养模式。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创客导师团队,充分整合资源,将校企合作项目、纵横向课题等科研及社会服务项目应用于学生创客的培养,以项目为单位的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培养创新能力。校企的最新研究课题保证了项目典型性、适宜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创客教学模式必须依托项目,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凸显出高职教育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优势。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入驻“创客空间”指导学生具体项目研究,由于导师自身创新能力较强,能很好地引导项目组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导师将自身的学术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融为一体,弥补了第一课堂老师深入辅导时间不足的缺点。“项目+导师”的模式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2)多层次统筹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性项目。鼓励学生将研究项目转化,积极参与“互联网+”等创新竞赛。在功能上能实现“学(教师教学)、赛(学生竞赛)、研(项目研发)、培(技能培养)”四位一体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强化项目设计、专利申报等创新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校企共建软硬件平台,打造“产业链平台式”第三课堂

如何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到创业实践的转化,是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环节。从培养创新能力到打通创业通道,高校应建立能提供全要素、专业化的创新技术支持和创业服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离不开政校企三方支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与地方政策、产业需求相结合,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推动科技型创业发展。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科技服务站、工程技术中心、校中所、协同创新中心等实践成果转化平台支撑,打造“产业链平台式”第三课堂。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借助“互联网+”的模式实现创客团队的组建和管理,企业提供较为先进的市场技术需求,承接制造产品定制和市场推广活动,完成面向真实市场的线下资源建设。打通创客、用户与孵化的通道,真正实现从学生到创客的转化,为国家培养“双创型”人才,解决资源生态圈不完善、缺乏持续有效创新机制的现状。

依托创客空间的软、硬件平台支撑,通过三课堂的紧密结合,将工程制造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打造垂直纵向的制造产业双创生态。

3 结语

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发展。工程制造领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否培养出符合“智能制造时代”需求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未来工程制造业能否引领“智能制造时代”的关键之一。

本文针对目前制造类专业的双创教育局限组织实践活动,无法普及学科地位,创客活动缺乏方向性,无法与专业行业结合及资源生态圈不完善,缺乏持续有效创新机制等矛盾问题,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紧密结合,提出了依托制造专业“创客空间”的创新技能训练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及创新实践活动平台三大平台支撑,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行企业科研项目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打造基于制造产业链的双创生态相关解决方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员育人,培养学生在制造领域的专业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基于制造产业链的创业技能,从教育层面助推高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猜你喜欢
创客空间双创创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创客空间社区化发展模式初探
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构建创客空间的可行性
关于推动我区创客发展的思考
创客,你是什么段位?
创客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