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情节卡,为小学生阅读古典小说架起一座桥梁
——以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为例

2022-10-28 02:36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格小学
华夏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薛宝钗林黛玉黛玉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格小学 陈 朗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新课程标准将《红楼梦》选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之一,这既能传承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也能让小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古典文学之美。

这部不朽名著的阅读价值是无法取代的。教师可以根据书中的主要人物,选取典型的人物,以“点”带“面”指导小学生阅读,以品味书中精彩的文段,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教师以人物形象为主线,主要事件为中心,以情节卡的形式,带领小学生通读浏览章节,赏析书中人物不同的性格,如临迥异的悲剧人生。

一、阅读策略的构建与推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五六年级段阅读的实施要求,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学生要能够了解其主要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本,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经线,以合理的阅读计划和有效的阅读策略为纬线,引导小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一)精选章回,建立阅读任务群

为了能够多方面品析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教师通过精选章节,以任务为驱动,建立阅读任务群,几个章回同时并进,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即其性格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并不能一言以蔽之。研读与人物有关的章节,将人物置于众多线索中,能够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弥补仅仅一章回研读的单一感。小学生以精读的方式,综观全书深刻地分析人物形象,避免了管窥蠡测、片面地评判人物形象。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贯穿整本书的研读,从而综观全局,以全思维的角度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让小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自己喜欢的人物。根据《红楼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王熙凤等多个人物,引导学生动态地开展主题阅读。

(二)精选阅读策略,循序渐进

受教学时间所限,要在课堂中读完《红楼梦》整本书是不可能的,因此,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速读、提问题、做批注、精读等阅读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提高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

1.善用回目法

一般来说,一本书的回目就是每一章的精髓,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回目,鸟瞰全书,了解本书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再利用回目去窥探每一章的梗概。借助回目,小学生可以在通读通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章的内容。

2.妙用情节卡

制作情节卡是小学生进行精读、有效做笔记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形象。制作情节卡前,小学生需要精读与人物相关的章节,厘清章节的脉络;然后,采撷精彩语段,将其整理归类;最后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尝试续写属于自己的章回。通过精读章回,关注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立体、全面、多角度地去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对比阅读法

《红楼梦》在情节编织上有着一击两鸣、两山对峙的特征,打破了历来小说章法的窠臼。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曹公创造出了一系列相近、相似、相反且内涵丰富的人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中心人物形象时,可以运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及其朋友圈,包括与其相似、相对、和而不同的人物等,进行比较。

二、走近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灵魂人物之一,是作者苦心孤诣创造的艺术形象。在研读林黛玉时,教师可以向小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捋清林黛玉在书中与他人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阅读与林黛玉相关的章节,拉近学生与林黛玉的距离,为学生深入阅读扫清障碍。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冠。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致,教师可以结合第一回神话传说,介绍林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交代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前世恩怨。

有了此基础,再让学生自主阅读第三回,即黛玉第一次正式亮相,了解林黛玉眼中的贾府及众人眼中的黛玉。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之女,贾母心爱的外孙女,宝玉的表妹。因父年近半百,且身弱多病,也无兄弟姐妹可依傍,遂投奔贾母。

为了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教师精选了书中六个章回,选择了与林黛玉两两相映衬的人物——薛宝钗、史湘云、香菱等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借助章节的回目,初步归纳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一)黛玉的美丽

在品析中心人物外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表格,摘抄描写中心人物外貌的语句,清晰明了地呈现出人物独特的风韵。学生通过摘录章回精彩的段落,初步呈现出林黛玉的形貌、性格、才情。曹公抓住林黛玉的“形”“神”,刻画了一位多愁多病、初来贾府的黛玉。

研读第三回,学生通过列表格的方式,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罗列出旁人的角度,如众人见黛玉、熙凤说黛玉、宝玉看黛玉的语句,描绘出黛玉摄人心魄的美,展现了一位多愁多病的美人儿。

人物 眼中的林黛玉众人 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贾宝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在初步领略林黛玉的风貌后,教师继续启示小学生将林黛玉与书中其他人物的外貌进行对比,如三春、王熙凤、贾宝玉,揣摩贾府中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

人物 外貌迎春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惜春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探春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学生通过反复地品味,体会到林黛玉的清素淡雅,不像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般夺人眼球,也不像贾宝玉“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般光彩照人,更不像薛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第八回)般风姿绰约。曹公在描绘人物时,笔墨不同,着力点不同,学生在揣摩文段中能感悟到其炼字的精妙。

(二)黛玉的动情

教师在评析中心人物时,可以选取典型事件,多元化地解读人物。通过阅读多个事件,运用情节卡进行归类整理,学生可以全面地、多角度地欣赏林黛玉这一人物。

1.孤高自许——黛玉的“小性情”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优势,鼓励学生细品曹公笔下的黛玉,发现目无下尘的格调贯穿黛玉的一生。春来秋去,本是大自然的规律,却勾起了黛玉的伤愁离绪。在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七回,《红楼梦》细致地描写了林黛玉两次葬花。氤氲的春天,草长莺飞,本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孤芳自赏的黛玉却因此景感怀身世,与宝玉为花建冢,体现了两者惺惺相惜的情谊;第二次葬花则是黛玉在吃了晴雯闭门羹后的悲泣,是黛玉对现实的哭诉。在第四十五回,秋风萧瑟,秋雨淅淅沥沥,黛玉的愁绪也被成功唤起,提笔写下了《秋窗风雨夕》,其悲苦更甚。

2.真诚待人——黛玉的“真性情”

为了立体地探寻黛玉,学生在反复品读几个章回时,通过窥探黛玉接人待物的方式,与同伴们的相处,绘制了黛玉的朋友圈。学生制作情节卡时,梳理了林黛玉与薛宝钗、香菱和史湘云之间发生的具体事件。仔细观察其朋友圈相处之道,可以看到黛玉活泼、淘气、热情的一面,也能进一步体会黛玉的忧愁。

(1)豁达大度的宝钗——坦诚的黛玉

在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有多处互为映衬的情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人物,发现其性格的闪光点。

学生着重阅读的第四十五回,是林黛玉与薛宝钗冰释前嫌、重归于好的场景。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身体不好,宝钗对症下药;林黛玉怕麻烦丫头婆子们弄燕窝,宝钗主动请缨赠燕窝。林黛玉与宝钗互诉衷肠,拉近了两人距离,遂以姐妹相称。这部分,让一直“刻薄得像小刺猬”,裹着厚厚铠甲保护着自己的林黛玉,敞开心扉接纳了薛宝钗。我们读出了林黛玉开诚布公、纯真直率的性情。

(2)勤奋好学的香菱——诲人不倦的黛玉

香菱是金陵十二钗的副册,被拐卖成为薛蟠的小妾。在薛蟠外出买卖的短短一年中,香菱跟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这一年,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她的天性也得以释放。

学生通过厘清主要情节,编制情节卡,清晰地展示事情的起因、经过,从而解读黛玉和香菱的性格。黛玉对香菱的到来“自是欢喜”,不加掩饰。香菱央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心地答应了,并真诚地教她从哪里入手,尽心竭力地将自己的所学教给香菱。这一章回,学生抓住林黛玉讲授学诗方法、论诗要义、锤炼诗句,体会黛玉待人坦率、追求诗意的人生。

(3)豪爽直言的湘云——苦中作乐的黛玉

史湘云是贾母的内侄女,自幼父母双亡,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位。她在《红楼梦》中,不是最漂亮的,却是最可爱的,在第七十六回,大观园被抄检后,整座大观园都笼罩着一层悲寂的氛围,湘云和黛玉则反其道赛诗联句,颇有苦中作乐、知音难求之况。学生跟随黛玉和湘云一步一诗比拼,饶有兴味地欣赏两位才女在静谧的黑夜吟诗作对。黛玉与湘云的相处,映照出一位感恩图报、心地善良的才女。

(三)黛玉的才思

《红楼梦》中的诗词透露出中心人物的走向,与诗人的气质和命运相互呼应;再加上诗里多有典故的引用,给小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师在品析诗词时,应着重鉴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不需要对诗的内涵做过度的解读。

林黛玉的才情卓绝,在大观园堪称一流。特别是第三十八回林潇湘的《咏菊》夺魁。林黛玉所写的《咏菊》不仅是对菊花的一番咏叹,也是对自身悲哀的抒发。对诗中疑难处,如“诗魔”“蕴秀”“素怨”“陶令”等,教师只需简单介绍其字面意思,用于此处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紧抓“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等诗句,体会林黛玉心中的悲苦。

黛玉所写的《葬花吟》音节回环复叠,字字都透露出对凄凉身世的哀叹。疏通字词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写景的句子,想象相关画面,感受黛玉凄惨的身境。春天本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黛玉眼中,却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的悲悲戚戚。在诗的后半部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更是将其哀音推上高潮。小学生领略林黛玉的诗情时,也能体会到黛玉悒郁的性子。

《秋窗风雨夕》是黛玉与宝钗话别后,受秋雨影响触发的哀肠。这首诗通篇是“秋”,学生可以抓住“秋”,品味黛玉这位病魇缠身、感身哀世的女子。惨淡的秋花,枯黄的秋草,凄凉的风雨,黛玉所写字字是血,句句是泪,一景一物中都浸染了她的忧愁,其颓伤困苦比《葬花吟》更甚。

《红楼梦》写尽了人生百态,包罗万象,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教师运用情节卡,带领学生厘清书中繁复的故事情节,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方法指导和方向引领,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帮助学生在反复的研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想与体悟。

猜你喜欢
薛宝钗林黛玉黛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品潇湘妃子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冷香丸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偷来梨蕊三分白
钗在奁中待时飞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