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舜,张艳丽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此后,各行各业紧跟政策步伐,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创新创业热潮。随着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和社会风险投资行业的日益完善,一部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的大学生,为缓解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跳出找工作的大军,转身投入创新创业的行列。其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分子,经管类学生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投入大学生创业队伍中,他们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创新是立国之本、发展之道,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由此,与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培养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经管类专业与市场现实经济活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就意味着经管类学生需要熟练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金融、税收、经济法等多学科知识,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这些课内知识在具体的创业实践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校可以通过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等方式,促使经管类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和利用等规律。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挖掘更多的从业机会、拓宽纵向职业路径,还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在就业和创业间选择和转换,规划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因此,构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胜任素质模型,构建胜任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校企联动培养对接,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胜任素质愈发重要。
课程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职业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有必要从校园教育层面去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若想探讨大学生在校受教育情况和掌握的知识是否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需要立足于当前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分析其能否满足就业市场和学生职场所需技能培养的要求。目前,我国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采取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形式,这种相对传统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和课本文字快速地了解理论知识。但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发展。所幸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实践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但具体实践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胜任力进行培养的意识有限,这就导致实践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创新创业并非易事。若想成功创业,学生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准备、理性面对困难和失败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反应能力和超强的抗压能力,以及识别机会、人际交往、市场开拓、团队合作等全方位的才能。在我国很少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备上述知识和素养,因为国内的应试教育培养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综合素质不够全面。此外,在高等教育阶段,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尽管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时却没有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资源支持,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培训课程。这就意味着在接受了基础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后,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仍然难以适应和应对复杂的创业要求。
如果想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提供和创造历练机会,以掌握足够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工作实践,学生才能将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这既能帮助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又能为其正式进入职场提供演练机会,更快地度过角色转换的适应阶段。目前,大学生群体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累积工作经验,导致他们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在学习阶段体验职场生活,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但截至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没有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通道,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习机会。因此,校企合作不足也是导致大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预测实际工作绩效,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率先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认为其涵盖了那些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动机等因素。胜任力概念被引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后,日益成为研究创新创业者特质的有效手段。其中,创新创业胜任力被视为创业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即一个优秀的创业者若想高效完成企业创新创业任务并取得优异的创业绩效,就需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知识、能力、特质和技能。在创业过程中,这些能力具体表现为创业者能够识别和掌握机会、获得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
在理论上,创新创业能力是集智商、情商和财商为一体的综合性能力。目前,从大学生创业者的分类上看,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占比较高。同时,受到所学专业和从事行业的影响,此类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一些具有共性的能力特质。为了了解他们究竟有何共性,需要从动力潜质、知识储备和技能获取三方面出发,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胜任素质体系(如图1所示)。第一,创新创业动力潜质是有关创业者创业潜质的创业胜任力,包括创业动机、自身特质和自我认知。是创业者内在、深层次的创业潜质,虽然既难以因外界干扰而改变,又难以被测量,但却对大学生的创业表现发挥关键的作用。第二,创新创业知识胜任力是有关创业知识和认知的创业胜任力,包括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和业务知识。第三,创新创业技能胜任力是有关机会识别利用、资源组合利用和开创新业务的技能胜任力,包括资源整合、市场洞察及机会运用能力。
图1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模型
为了培养高素质管理类职业人才,教学课程应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构建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综合素养。针对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本文规划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支撑培养学生的职能管理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胜任力培养课程设置
建立新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通不同学科、性质课程之间的障碍,积极挖掘有通用性、融合性的课程,并将其加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之中,为创新创业课程注入实用性。加快拓展探究性、自主性的实验、实训课程,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动手能力,也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增加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实用的社会创业课程,满足学生的创业实际需求;积极挖掘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社会风险应对能力。
采取现场教学和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高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丰富课程安排,如带领学生到企业走访或实地调研、邀请成功企业家召开创业专题讲座、开设企业管理等专题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创新创业及相关知识的理解,缩短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现实实践之间的距离,还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市场,进而激发其创业意识,完善创业人格,提高接受失败的能力。同时,举行创业专题讲座,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系统化培训等方式,也为学生创业奠定心理和知识基础。对此,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做专题报告,邀请创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接受创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除了依靠外力,学校还应该建立固定的创业培训指导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机构不仅要为创业团队提供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还应支持和鼓励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让他们对创新创业有更系统和丰富的认知。
若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仅仅依靠学校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目前,社会力量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对此,各大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强度,双方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平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同时,二者可以共建创业基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对于学校而言,应该为学生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如设立创业基金、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园、孵化器等。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策略,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者的双师指导,即在校内接受完理论知识和模拟经营培训后,到校外企业进行实际演练,与现实的市场环境进行对接。
高校应在创新创业实效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性、有针对性、全面的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如果学校将考核成果放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内,便可以激发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应建立相对合理的目标责任制度,层层划分工作目标和责任归属,建立更加科学的分级管理制度。例如,学校可以单独设立创新创业部门,由校长室负责对接和管理。当然,这种科学的评价制度,既要考核教师,又需要对项目和学生进行评价。唯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才能在监督的过程中奖惩分明、防止以逸待劳。同时,在监督和评价的具体过程中,学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集思广益、及时处理和反馈存在的问题,以此增加评价机制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