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蚂拐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基于河池市天峨县纳洞村的调查

2022-10-28 10:56:38胡江平韦政海向冬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7期
关键词:壮族民众活动

胡江平 韦政海 向冬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广西崇左 532200;2.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崇左 530022)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也在改善。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对于身体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民间非物质文化有助提升人民对中华民俗文化的了解,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基于此,该文选择以纳洞村蚂拐舞为例进行研究。一方面,壮族蚂拐舞是红水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承载着民族风俗,是民族文化的见证。了解传统文化,能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对人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人类对这种活跃而无形的文化知道得不多,甚至有些人还对其产生了曲解,对它的保护意识也较低。另一方面,该文通过对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蚂拐节中蚂拐舞的研究调查,深入了解蚂拐舞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民众参与意识,也能更好地保护与发展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人们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蚂拐舞的起源与主要表演形式

1.1 蚂拐舞的起源

蚂拐舞作为壮族蚂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系列舞蹈的总称,蚂拐舞包括皮鼓舞、插秧舞、蚂拐出世舞、拜铜鼓舞、长坂敬蚂拐舞等10 多个舞蹈片段,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和日常生活,是壮族人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祭祀蚂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情景表达。生活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把青蛙叫作蚂拐,相传由于蚂拐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丰富的雨水,有助于庄稼种植,所以在当地深受百姓喜爱与崇拜。表现出来最为主要的就是跳蚂拐舞仪式,最初的蚂拐舞来自壮族人的生产劳动,以模仿青蛙的简单动作相貌为主,到后面慢慢演变融入音乐,带着神秘的色彩展现在人们的眼中,这是蚂拐舞由来的一种学说。

此外,还有两种关于蚂拐舞起源的神话传说。一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壮家有个叫东林的青年,在为母守灵时,因青蛙叫个不停,担心惊扰母亲魂灵,于是用热水烫死很多青蛙,从而得罪蚂拐女神,因此蚂拐女神把灾难降临人间,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蚂拐女神道歉和祈祷,并邀请村民模仿青蛙动作为死去的青蛙送葬祈福,这些动作就是现在蚂拐舞的雏形。二是传说蚂拐神因人们的误解,导致蚂拐神显回原形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蚂拐神,而每年举办一次隆重的蚂拐节祭祀活动,并在节日中跳蚂拐舞。无论哪种传说,人们都将蚂拐为神化,而祈祷他保护村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同时,也表达出壮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蚂拐舞的主要表现形式

蚂拐出世舞:用4 个全身涂满蚂拐图案的少年来表演蚂拐觅食嬉戏的场景。

敬蚂拐舞:2 个人戴上面具,1 个扮演山神,1 个扮演水神。手上拿着树枝左右挥动,主要表达对蚂拐的尊敬之意。

耙田舞:由4人装扮组成,2人充当牛,其余2人中,1人戴着面具,扛着犁耙;1人跟随在最后,主要表演牛被驯服后下田耕作的场景。

纺纱织布舞:由戴面具的一男一女拿上线布开始表演,舞蹈的姿势大多出自劳动生活中的织布动作,同时两人之间表现出其乐融融的夫妻生活。

庆丰收舞:这是最后一个出场的蚂拐舞蹈,由2位青年男子随着铜鼓声渐渐进入表演高潮,主要是庆祝稻谷丰收的场景。

蚂拐系列舞蹈,无论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还是用来表现壮族人民的生产劳动,都是通过对蚂拐形象的拟人模仿,以人类生产生活行为为舞蹈语言,表达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蚂拐的无限尊重和崇拜,通过蚂拐舞的形式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2 蚂拐舞的文化特性

2.1 蚂拐舞的民族性

广西天峨县纳洞村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而壮族的农业生产一直都以自给自足的稻作文化为主。每年正月,纳洞村壮族蚂拐舞活动从场地的布置、服装、道具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壮族特征,表演者会身穿壮族服装进行表演,这些服装跟现在服装有所不同。其帽子衣服都是村民预先用针线制作出来的,而每个表演的节目所穿的服装都不同,但一眼望去便能看出是壮族特色服装。

2.2 蚂拐舞的艺术性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间节日艺术开始相互融合,天峨县纳洞村的蚂拐舞就是二者之间的结合体。2013 年、2014 年天峨县荣获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最具民族特色奖,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蚂拐舞活动表演从表演者身穿的服装到表演所持的器物,舞蹈里面的内容都是非常讲究的,这些都展示了纳洞村民手工艺水平和艺术创造。

表演者穿着特制的衣服和面具进行表演,表演的类型多种多样,活动开场前祭拜蚂拐,开始时有蚂拐出世舞、敬蚂拐舞、耕田舞、纺纱织布舞,结束时又有庆丰收舞、送蚂拐仪式舞,这些都展示了壮族人独特的艺术性文化。

2.3 蚂拐舞的教化性

生活在纳洞村的人民从小就被村里的老人用蚂拐来教化,传说蚂拐是对人们非常友好的伙伴,它能帮助人们在稻田里捕捉害虫,能在干旱的时期带来雨水,能通晓上天与人们的意思。所以人们不能以任何的形式来危害蚂拐,这样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同时人们要学会尊敬祖辈,尊敬蚂拐。村里小孩从小就听此类故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要做善良的人、学会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敬畏自然等思想。

2.4 蚂拐舞的健身性

纳洞村的蚂拐舞起源于生活中的生产农耕劳动(见图1),主要是模仿稻田里的青蛙吃害虫和行走在田里的动作,有着非常特别的身体手部动作和跳动形态。纳洞村蚂拐舞有着一定的体育健身文化色彩,它以模仿青蛙独特方式展现出来,带给人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远古时期的蚂拐舞动作简单,只是在劳动生产中随便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很难达到愉悦身心健康,身体充分活动的程度。但从近年来的蚂拐节活动中来看,纳洞村蚂拐舞的表演开始融入体育健身元素,慢慢丰富身体语言,表现出壮族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感情,对身体健康与民族团结都具有很强的体育健身性。

图1 蚂拐舞起源于农耕生产劳动

3 影响纳洞村蚂拐舞文化在当今社会传承发展的因素

3.1 现代经济文化的冲击

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以及体育事业的全球化发展,纳洞村蚂拐民俗文化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21 世纪,互联网走进人们的视野,现代文化和西洋文化迅速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在学校和社会中新兴的体育项目比较受人们的欢迎,学校中学生对传统的体育项目并不感兴趣,渐渐把传统节日遗忘。现代人追求的是快节奏、身体对抗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现代竞技体育。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喜欢通过高强度的锻炼项目和体育项目,来宣泄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压力,对于传统体育运动选择比较少,所以现代经济文化对纳洞村蚂拐舞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2 民众组织推动力弱

当前纳洞村蚂拐舞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民众组织推动力有限。从相关调查中发现,现阶段纳洞村蚂拐舞文化的主要负责人是村寨的各村村长及第八代蚂拐舞传承人。纳洞村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成立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传承蚂拐舞文化。由于蚂拐舞活动的组织人员文化素质不高,造成在活动策划时,组织内部管理以及活动的举办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监督,不能够及时将蚂拐舞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出来。因此,民众组织的蚂拐舞出现脱节状况,无法真正发挥民众组织独特的推动作用。

3.3 参与途径单一,宣传不足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发现当前纳洞村蚂拐舞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民众参与途径单一与宣传不足。从实地考察中发现,纳洞村蚂拐舞只有在一年中的农历二月初二才会举行活动表演,大部分的宣传活动都是由政府和传承人来组织。有部分民众对蚂拐舞文化的习俗不够重视。而政府有关部门对于蚂拐舞民俗活动的宣传保护不到位,还有蚂拐文化节一年只举行一次,这是民众参与途径少的直接原因,同时民众对该舞的了解程度也不够,这对纳洞村的蚂拐舞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阻碍。

3.4 蚂拐舞文化缺乏传承人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当前纳洞村的蚂拐舞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传承人缺乏。现场访谈得知,纳洞村蚂拐舞传承谱系中只有八代传承人,其中有5 位传承人学艺时间年份不详,其余3 位时间相隔20 年之久,第八代传承人从2001 年开始学艺,至今已有60 多岁的高龄,八代传承的方式均为师传,他们学历也仅为小学、初中学历。

年轻人是促进蚂拐舞文化活动传承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出门在外,留在当地的却寥寥无几,以至于即使有传承人的培训,也没有年轻力量加入学习,这是蚂拐舞传统体育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当地还有一些专门组织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但参与的人数有限,且资金方面缺乏,作用并不是很大,这也影响了蚂拐舞的传承和发展。

4 纳洞村蚂拐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4.1 提高村民参与度和文化认同感

纳洞村蚂拐舞本身需要保持吸引民众参与的活力和魅力,文化的建构和维护也是促进民众参与的主要方式。政府应该合理划分场地,以地域性为特征,加强对场地设施的管理,重视宣传和提高当地蚂拐舞的地位,以认同感为核心让群众参与进活动中去。

4.2 完善民众参与的社会组织

当前纳洞村蚂拐舞的传承与发展中存在民众组织规模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村民参与的社会组织解决该问题。而在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广西壮族地区的纳洞村的民众拥有地域性的优势,因此,民众的参与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多次举办蚂拐节活动,让蚂拐舞更好地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使蚂拐舞民俗文化活动不断壮大。

同时,政府要大力支持群众团体开展民间活动,重视对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探究,在政策上给予优待,在新闻和电视媒体上加强对群众团体的宣传和支持,让更多的人参加学习蚂拐舞,这样群众对非物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才会不断提升,文化认同感才会不断增强。

4.3 加强对蚂拐舞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

年轻一代的力量是最关键的,目前在纳洞村蚂拐舞的传承过程中,年轻力量过于薄弱,所以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蚂拐舞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应该采用鼓励和支持的决策,同时广西政府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在参加活动时,不应该因为年轻人缺少经验而不让其参加,应该多给年轻人更多的锻炼机会。

洗涤年轻人的心灵,丰富年轻人的精神生活,使其更好地体会节日中蚂拐舞的魅力所在,这也赋予了节日中蚂拐舞教育的神圣使命。同时,尊重年轻一代的选择,根据年轻人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提高年轻人对节日中蚂拐舞表演的兴趣,尊重个人选择,而不是强制。同时,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对年轻一代中表现优秀的人进行表彰及奖励,带动其他年轻人的积极性,达到有效的传承目的。

4.4 完善蚂拐舞的保护机制

蚂拐舞民俗文化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和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蚂拐舞活动是纳洞村壮族人民节日里比较重要的活动,所以蚂拐舞通过活动来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蚂拐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再加上现代年轻人对像蚂拐节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不重视,造成蚂拐舞发展困难。所以要想使蚂拐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应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秩序管理,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将奖惩制度与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使蚂拐舞日渐活跃,从而提升传承价值。

5 结语

广西天峨县纳洞村蚂拐节是构成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蚂拐舞是蚂拐节中最热闹的表演活动,它承载着民族风俗,是民族文化的见证。因此,该文选择以纳洞村蚂拐节中蚂拐舞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发现天峨县纳洞村蚂拐舞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民众组织推动力弱,民众参与途径少,以及蚂拐舞的传承人缺乏,提出了提高村民参与度与文化认同感,完善民众参与的社会组织,加强对民间蚂拐舞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以及完善监督机制的对策。

猜你喜欢
壮族民众活动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2:56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球时报(2022-03-21)2022-03-21 19:14:12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中国民政(2014年1期)2014-06-27 05: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