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鹏 张帅
(1.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2;2.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国家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可见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梦中的重要作用,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则是竞技体育长久不衰发展的关键。纵观世界各体育强国,优势项目的发展一定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国内优势项目的制胜规律研究也表明,群众基础的好坏是影响项目发展的核心制胜因素之一。基于此,我国早在2010年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太原市的竞技体育发展并不理想,2020 年东京奥运会只有5 名运动员入选中国奥运代表团,并且仅拿到1枚金牌。因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太原市各类体育院校在招生、训练、比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普通类院校在体育项目设置和开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后、单一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的发展大计。基于此,该文重点分析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存在的不足,并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议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体教融合的思想最早由萨马兰奇提出,将体育与教育融合一体发展,体育离不开教育,教育促进体育。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践行了萨马兰奇的思想理念,而回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其成绩的取得则离不开举国体制的制度优越性以及“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助力被不断运用到竞技体育上来,现阶段高水平运动员的竞争,尤其是顶尖运动员的竞争已经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基于此,在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上,我国也在尝试通过顶层设计来不断摸索和推进体教融合之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不断提升体育的发展和绩效,以此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和需要,并且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另外,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在体育领域里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就是建立体育强国,不断实现和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也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总目标。体教融合模式的开展与实施是在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推动下,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让体育回归教育,教育促进体育,利用体育和教育的资源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和文化教育,使体育和教育的育人方式均能够利益最大化,达到全面发展和培养后备人才的目的。
调查发现,目前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单位和机构主要有:体育系统层面所属的各类体校、运动队等;教育系统层面所属的各类普通类中小学,业余体校等;社会层面所属的各类俱乐部等。研究发现,3种培养模式都不够健全,各有利弊。体育系统所属的院校培养的运动员专业能力突出,但是文化教育不完善,导致运动员整体素质偏低,社会竞争力较差。教育系统培养的运动员,由于师资水平低、参赛经验少,所以整体运动能力较薄弱。而社会层面所属的俱乐部虽然是以青少年兴趣为培养前提,但俱乐部的本质是为了盈利,并且规模也不够大,不能满足大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需要。调查发现,太原市基层的大多数体育行政部门已与其他机构进行合并,组成了相应的文体局、文体和广电旅游局、教体局等。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在合并中不断摸索前进,导致整体发展较慢,难以满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练员在竞技体育训练和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不仅可以为运动员传授技能经验,还能够以身作则为运动员处处标榜指引前进。反之一个不合格的教练员不仅无法传授准确的运动技能,还容易误导运动员走入歧途,荒废了大好青春。针对太原市竞技体育教练员的队伍研究发现,3种培养模式的教练员大都是体工队出身,他们多是运动员退役转业而来,本身也都达到了一级以上运动员竞技水平,这对于基层运动队来说是强有力的师资。但同样这些教练员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因为在转业之前是一名职业运动员,长期的职业训练让他们很少有时间系统地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并且随着学训矛盾的突出,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学业。在从事教练员工作以后,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身份,还有身份背后的责任,这也是现阶段基层教练员所欠缺的。由于文化素质基层较差,理论知识薄弱,导致教练员在进行日常教学训练时并不能完全将自身所学传授给所需的运动员。并且训练的方法和内容也较为单一,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多是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式训练和教学。这种教练员队伍来源单一,理论薄弱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后备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精力,更无法满足在体育强国强省战略的需要。
调查发现,太原市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学训矛盾依旧存在,并没有平衡好学习和训练的关系。管理保障人员多是由退役运动员转业而来,或教练员兼任。由于管理人员自身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运动员训练成绩上。原因很简单,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化课的学习是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文化课的学习却是必不可少的,且受益更是长期的。纵观世锦赛、奥运会等大赛,越是高水平比赛,越是顶尖运动员,比拼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有综合能力的表现。但调查发现,目前太原市后备人才培养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训练中,由于训练不科学,导致运动员过早地进行专项化训练,对运动员损伤极大,而且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很多运动员因为比赛任务重,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训练上,平时很少有系统学习的时间,在空余时间里,也是想休息和治疗伤病。因为学习时间的不足,导致文化课学习进度跟不上,而文化课基础差,导致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和学习质量都大受影响。
调查发现,目前太原市竞技体育的培养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并且受疫情影响,办学经费还出现较大缩减。相比于南方地区采用的引进社会力量办体育,企业赞助办体育的方式,太原市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并且经费的额度也较为紧张,多为专款专用,很少有额外经费供相关机构进行支配使用。相关机构也尝试通过社会力量、企业赞助等方式来带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群众体育基础的好坏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而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促进群众体育的普及。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办学就导致了相关机构捉襟见肘,无法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同样在办学硬件设施上,也不能跟上科技助力。由于办学实力一般,机构招生较为困难,对本市及本省的生源均没有较大的吸引力,招来的生源质量偏低,多为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经费的原因很难招到优秀的运动员,对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设产生了影响。
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创新太原市竞技体育管理的机制,打破原有体育管体育,教育管教育的管理方式,根据任务的重叠进行科学分工,或对体育部门及教育部门进行交叉任职,交叉学习,交叉锻炼。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优化,科学规划,成立相应的体教融合社会组织。明确政府的作用是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具体执行则由社会组织来主抓。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格局,加强社会团体,俱乐部的话语权,将政府的职能分散到各社会组织中。在具体执行中构建完整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训练计划体系,让教育系统、体育系统都能够参与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将竞技体育融入日常教育中,使教育成为体育的一部分。二者缺一不可,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运动员整体文化教育偏差的问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需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必须在中小学中进行一体化的培养,推动体育系统的体校与教育系统的传统校进行融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引进社会力量办体育,让更多的赛事进入校园,通过交流比赛等方式来不断促进各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促进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教练员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一个优秀的教练员是队伍获得成功的重要部分,他们不仅可以为队伍带来科学的训练理念,更会在思想上,行动上,训练上,学习上为运动员排忧解难。可见,在运动队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现阶段太原市竞技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理论功底不足,很少参与科研工作,在岗期间参加的各类培训和进修较少,导致训练内容和方法都较为陈旧老套。基于此,笔者建议增加师资培训力度,定期开设教练员培训班,组织教练员进行集中学习,交流经验,在对教练员的培训中注意年轻有潜力教练员的培养和关注。对教练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做到奖惩有度,对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教练员要及时表扬,激励再进步,并对浑水摸鱼的教练员进行惩罚。
现阶段太原市后备人才在培养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因为本身生源就较差,管理人员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投入训练和比赛,忽视了文化课的教育。然而,这种一边倒的方式看似短时间内能够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但从长久发展来说,不利于运动员成长。因为学训矛盾落下的文化课,加之后期没有及时弥补上,导致运动员的文化课一落再落,久而久之,运动员就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而文化课的缺失,导致运动员在训练中并不能够快速理解和思考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在训练上更多采用教练的经验式训练,即教练怎么教,运动员就怎么练,很少再有自我创新意识。
而在体教融合背景下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和领悟国家对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传统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已经不能够满足现阶段乃至未来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未来需要更多的综合人才,不仅竞技能力高超,而且心理素质过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体教融合政策指导精神,不断创新运动员培养模式,制定符合本学校特色的训练体系,平衡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既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做到向时间要效率,实现训练、学习利益的最大化。
调查发现,目前太原市的竞技体育培养经费绝大多数来自政府拨款,并且经费较为紧张,用途专款专用,这就导致机构在办学时经常无能为力。有想法无法实施,有好的教练员、运动员招不来,本机构的教练员、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缺乏积极性,甚至出现本机构优秀的教练员被高价挖走的情况。笔者认为,在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应该解放思想,走出去,引进来,引入社会力量来办竞技体育,这一点,南方城市的实践经验对太原市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南方城市因地制宜地组织了形式各样的比赛,如城市马拉松、3v3 篮球赛、高校运动会等,通过广泛的社会招商、俱乐部参与,充分调动了学校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发展。因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扩大了群众参与度,并且比赛本身也具有良好的奖金制度。运动员积极参与,一方面提高了竞技水平,另一方面激发了运动员的参与热情。并且运动员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既可以升学,也可以继续走职业化道路。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运动员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体育系统只抓训练,教育系统只抓文化课,而是两部门之间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是整体目标和价值的统一。官方政策文件也指出要做好大、中、小学之间的竞赛、训练、升学等方面的衔接,强调在迈向体育强国之路上实施体教融合的战略意义。各省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提出体育强省战略及落实政策。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可以充分按照政策的导向,使体育回归教育开展,扩大竞技体育的受众面,教育促进体育发展,提高竞技体育的科学化训练水平。队伍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坚持一体化的思想推进运动员的培养工作,做好清晰的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运动员,运动员既可以继续从事职业体育,也可以较为顺利地步入社会。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队伍来源单一,理论薄弱,无法满足训练需要;学生学训矛盾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学习训练质量;机构办学经费紧张,招生困难,生源质量偏低等。基于此,在体融合背景下太原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有: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构建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激励教练员不断提高;平衡好学生运动员的学训关系,做到素质教育利益最大化;扩大经费来源,利用社会力量办体育,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一体化推进培养,做好学生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