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贵
摘要: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既能有效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也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化人功能。教师要正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对语文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对思政教育内容及理念的理解较为片面、教学方法不合理等,并着力探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思政素养;深入发掘教材蕴含的群文资源和思政资源;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时事热点;注重多种形式融合,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3.3;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6-004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立项编号:QJYKT2020—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立德树人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新高考的核心。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既能扩大教学容量,又能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思维水平,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既能有效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也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化人功能。为此,语文教师需要正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挖掘教材资源、融入时事热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课内外结合与读写结合等途径来提升融合质量,使这一探索走向深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语文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成为课程建设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编者依据课程理念和要求精心挑选的典范作品,无论古今中外,均具有语言、文化和思想等多重价值。此外,语文学科教学还可引入其他优秀作品,尤其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作品。这些对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尤为重要。挖掘、整合语文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能够在彰显语文学科人文魅力的同时滋养学生的心智成长,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传承文化、塑造精神,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群文阅读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极好途径:围绕一个思政教育主题,教师选择多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设计一个群文阅读任务;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乃至争鸣,形成并深化对该思政教育主题的个性化认知。这个过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学习、积极向上,使思政教育收到更大的成效。
第一,部分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重“术”轻“道”,只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忽略价值引领,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忽略人文性和文化性,弱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化人功能,无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第二,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及理念的理解较为片面,将思政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而不知思政教育关涉的是学生成长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关注价值观的培育,未关注方法论的培训,只关注思想引领,未注重对人文内涵的挖掘。第三,部分教师对群文阅读理解有误,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或一味将课堂让位给学生,而未注重适时引导,或为了达成共识,抢占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将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这既失去了群文阅读的本色,又无法培养学生對思政教育的认同。
1.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
身为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主动承担这项重要责任,主动关注教育动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要通过学科培训、专家讲座、撰写论文专著等渠道,不断学习,主动提高思政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意识,以期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政功能。
2.深入发掘教材蕴含的群文资源和思政资源
语文教材有大量人文内涵丰富、情感色彩浓厚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以它们为基础组编群文,进行鉴赏探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通过文章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锻造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追求公平正义、独立自尊、包容豁达等优秀品格,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例如,在教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致大海》《树和天空》等外国现代诗歌时,可以将其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诗经·秦风·无衣》组成群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化中人对厄运的不同态度,思考人与环境、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在对人的独立性、尊严、自由和责任等维度进行充分讨论后,体认人格独立和追求正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第七课(《兼爱》)很好地展现了儒家思想创始人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语文教师将这组文章组成群文,既能帮助学生弄清“仁爱”思想的来龙去脉,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仁爱思想在认识人性、立身处世和协调社会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时事热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构建高考评价体系的五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便是时代性。而在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四个考查项目中,关键能力是重要的一环,即要具有“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关注现实、有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是高中阶段教学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出发,语文教师可以在组编群文时关注现实,将时事热点融入其中,让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课更具现实感和时代气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鲜活和温度,也让其中的思政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例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篇课文围绕“认识与实践”这一话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很好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可组成群文。但这四篇文章都是社会科学论文,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有的文章语言艰涩难懂,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时,笔者从时事热点出发,设置了下列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1)如何看待全球范围内关于抗疫措施的自由与管控之争?2)某地有座年久失修的宋代古庙,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政府决定予以保护,并向社会征集保护方案。以下两种方案支持者最多:一是就地翻修,维持建筑和环境的原貌;二是按原样搬迁至中心繁华地带,予以翻修后对公众开放,充分发挥其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对此,你怎么看?3)寒假里,学校邀请往届优秀学子回校分享学习经验。在是否要做错题集的问题上,两位学长意见发生了分歧,一个对它推崇备至,另一个则觉得它太费时低效。作为听众的你,该如何看待错题集?又如,在“苦难与复兴”单元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提出讨论话题:面对周遭触目可及的苦难,你从作品中看到了哪些不同的选择?如果是你,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然后教师可援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开拓中国肝脏外科、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时事热点,让学生体悟祖国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树立为国奉献的宏伟志愿。在群文阅读课上,教师将时事热点与群文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国运民生,开阔视野,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4.多种形式融合,创新教学方法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以话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以讨论为主、以引导和讲授为辅的现代教育方式。课前,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议题后,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形成初步认识。课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争鸣,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具体来说,可以有如下形式。
(1)矛盾分析法。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仍然是阅读教学,单个文本或片段的具体解读仍要依靠传统的文本细读法。而这其中,矛盾分析法是最常见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种细读法,即利用文本内部的矛盾,或不同文本之间关于同一话题的不同乃至互相矛盾的说法,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从而深化学生对某些思政话题的理解。例如,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作者同年所作《书愤》组成群文,引入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写作两首诗前的人生经历,而后抛出问题———“一个赋闲在家六年,特别渴望有所作为的人,此刻突然接到朝廷任命,会是什么心情?这两首诗表达出来的情感基调是这样的吗?”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歌情感内容的解读,关注诗中表达的因赋闲及从军无望而产生的无聊郁闷和对现状的愤懑,理解陆游置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一心报国的爱国情怀,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志向。又如,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小说中环境对人物言行举止乃至个性的影响,笔者选定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将《桥边的老人》《牲畜林》《古渡头》三篇小说组成群文。三文中主人公对战争的反应截然不同:《桥边的老人》中的老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疲态尽露;《牲畜林》中的朱阿技艺拙劣、优柔寡断、荒诞不稽,形同小丑;《古渡头》中的老人热心善良、顽强坚韧。看起来,后二者似乎完全未受到战争的影响。那么,战争带给人们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笔者利用这个差异,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文中的细节(如朱阿射击时总要寻找掩体、手总是会抖,《古渡头》里的老人对社会现状和自己的生活的描述等),并在语境中进行前后关联分析,促使学生认识到朱阿内心对战争的恐惧和战争给老人带来的巨大伤害,最终理解战争对人的影响,体悟和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维护和平的使命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实现了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群文阅读教学跨文本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容的多向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也就容易出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多元解读。同时,群文阅读还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投入程度,重视探究和讨论的过程,力争达成共识,但不强求结论唯一。因此,教师可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思考、争鸣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相关思政教育元素的内涵,从而获得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重功效。例如,在《玩偶之家》一文的教學中,笔者依据文本内容选定“女性的抗争与独立”这一议题,将其与《氓》和《孔雀东南飞》组成群文,并设定学习任务。课前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自读文章,理清三文的情节脉络,思考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课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先以文章为据,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根据教学要求逐步展开讨论。理解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分别讨论女主人公除“勇于抗争”以外的性格品质,完整地认识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理解文章主题———关注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研讨她们各自的抗争对象和抗争缘由,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考现实意义———联系现实,对当下热议的张桂梅老师反对自己的学生当全职太太一事进行讨论,探讨当不当家庭主妇背后的女性独立问题。经过以上三轮小组学习,学生可以在互相切磋与争鸣中更全面地认识女性独立这一问题。教师可在此时联系当下存在的年轻人啃老现象,使学生明白独立不只是女性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成长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个人只有独立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信心和信念。又如,针对前文所述三个“认识与实践”的实际应用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甚至辩论,让学生在激辩中获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认知。可见,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定点深入思考,而对有争议的问题和涉及面较广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则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互相取长补短,动态更新认知,深化理解。二者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优化群文阅读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
(3)跨媒介融合法。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正重塑着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活用多媒介信息,善用跨媒介手段,使信息在一个主题思想的引导下有机融合,既是对时代潮流的顺应,也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群文阅读文本,更好地接受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人物形象鲜明且各具特色、张力十足,蕴含着中华民族亘古追求的崇高的精神价值———家国情怀、大我意识。学习这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应如何避免说教,使学生克服“道理免疫”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文本的教化呢?笔者设计了跨媒介情景再现的任务,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自觉地内化文本,体悟人物的精神品格。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阅读完文本之后,分析、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自组小组,自选一个或多个片段,采用朗诵、歌唱、话剧表演、制作动画等形式合作演出,再现文本情景。在演出压力的倒逼下,学生势必要思索、探讨、体悟人物的精神。演出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先贤零距离接触的过程,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也就潜移默化地蕴于其中了。又如,在前述“女性的抗争与独立”群文阅读教学中,考虑到教材中的《玩偶之家》仅节选其第三幕,单凭这一幕学生很难理解娜拉抗争的缘由,也就无法体悟其抗争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事先完成全剧阅读,或利用网络影视资源,事先观看全剧。
5.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
围绕一个议题展开的群文阅读不只适合课堂教学,更符合人们普遍且真实的阅读习惯,也契合当今大数据时代根据人们阅读习惯推送相关文章的特点。因此,群文阅读可以向课外延伸,并与读写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并不断地浸润思政理念,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为此,笔者与同事合作,依据教材编排体系,将教材中的某个重要议题(如战争与和平、苦难与新生、儒道观念等)作为话题,将经典文学作品、论文与当下时事热点相结合,组成群文阅读材料,每周一期,每期包括阅读材料与梳理探究的写作任务,实现了读—思—写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持續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使群文阅读与思政教育的功效最大化。未来,笔者还将延续并不断改进这个做法,使思政教育融入群文阅读的探索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张建芳.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J].北京教育,2019(15).
[2]丁岚.如何有效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 2019(13).
[3]王莹.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J].陕西教育, 2018(14).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Group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Li Yuegui
(Nanan No.1 Middle School of Fujian, Nanan 3623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group reading teach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ubject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Teachers should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discipline, th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concept, and the un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group rea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pdating teaching ideas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deeply explore the group text resourc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textbooks; integrating current affairs into the teaching of group read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forms an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Chinese;group reading;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