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敏
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骨科 214000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创伤性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在儿童全身骨折中约占26.70%,易致使其肘关节功能下降[1]。现阶段,临床上多选择通过手术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展开治疗,可有效固定骨折并促进骨折愈合,但术后康复质量直接影响患儿临床疗效[2]。骨创伤治疗仪是当前临床常用骨创伤辅助治疗仪器的一种,通过脉冲磁场的应用,可对水肿吸收产生促进作用,并对骨细胞再生环境进行有效改善,进而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2]。本院近年来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实施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并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76例患儿为对象展开分析,发现该干预方案在缩短患儿疼痛消失与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及提升康复效果等方面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接收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6例,按照电脑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9岁,平均年龄(7.02±0.35)岁;受伤部位:左侧17例,右侧21例;受伤原因:摔伤13例,交通意外23例,其他2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9岁,平均年龄(6.51±0.26)岁;受伤部位:左侧15例,右侧23例;受伤原因:摔伤14例,交通意外22例,其他2例。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骨科学》[4]中的诊断标准;(2)年龄3~12岁;(3)外伤史明确,闭合性骨折;(4)监护人知晓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陈旧、病理性肱骨髁上骨折;(2)合并其他严重创伤;(3)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脏器功能障碍疾病;(4)康复锻炼配合度较低。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规定,且两组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及原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后予以严密观察,对患肢进行制动,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予以患儿情绪安抚及鼓励,指导其展开早期功能锻炼。同时予以骨创伤治疗仪(天津市希统电子设备有限公司,XT-400E)干预:对患儿骨折部位、诊断与治疗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对仪器进行检查,将仪器放置于平稳处,指导患儿取舒适体位,对骨折部位充分暴露,选择频率为4Hz,强度为2mT,20min/次,2次/d,将启动键按下,倒计时开始显示,完成治疗后自动提示,移除设备。
观察组予以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干预,骨创伤治疗仪干预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康复护理干预如下:(1)心理康复护理。采用患儿喜欢的语气、语言等亲切与其展开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耐心讲解肱骨髁上骨折的相关知识,并强调积极配合临床干预的积极意义。同时,为患儿提供玩具,指导家属多予以患儿陪伴,患儿表现良好时,及时予以鼓励;患儿出现严重负性情绪时,耐心安抚,以进一步促进其康复积极性提升。(2)功能康复锻炼。术后第1天,开始指导患儿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的活动,10~15下/次,3次/d;术后第3天,对患儿患肢手指、前臂进行被动活动,并予以其前臂肌群、肱二头肌按摩,5~10min/次,3次/d;术后7d,对患儿肘关节进行被动的屈伸锻炼,屈伸强度依据患儿耐受情况确定,屈伸到达患儿最大耐受度时,进行2s左右停顿,5~10min/次,3次/d;术后第2周,指导患儿开始进行手腕屈伸、抬肩、耸肩等活动,并坚持屈伸肘关节,10mim/次,3次/d;再依据患儿外固定、内固定拆除及骨折愈合情况开始指导其进行肘关节的屈伸、前臂的旋前与旋后等训练,并嘱咐患儿家属对其前臂、上臂、肩部等实施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使骨折有效愈合。
1.3 观察指标 (1)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制动及骨折愈合时间。其中,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5]。1周进行1次评价,记录两组评分<2分的时间;肿胀消失参照以下标准:皮肤纹理正常,未见水泡、皮肤紧硬表示无肿胀;制动时间表示达到愈合标准,拆除外固定的时间[6]。骨折愈合判定标准如下:局部压痛消失,活动正常,X线检查显示骨折线模糊,可见骨折线处有连续性的骨痂通过[7]。(2)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骨骺早闭、骨化性肌炎、肘关节僵硬、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康复效果。治疗后6个月时,通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FPS)评价两组的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共计100分,≥9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60分为差[8]。同时,对两组的康复时间进行记录,包括肘关节在屈伸、旋前旋后达到正常活动度 90%的时间,于复查时指导两组患儿做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动作,测量活动度,1次/周,记录两组肘关节做以上活动度达到90%的时间。
2.1 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制动及骨折愈合时间 观察组的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制动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两组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制动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周)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是5.26%,比对照组的23.68%更低(χ2=5.208,P=0.022<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康复效果 观察组的MFPS优良率是94.74%,比对照组的78.95%高(χ2=4.146,P=0.042<0.05),见表3;同时,观察组的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达到正常活动度90%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4。
表3两组MFPS优良率比较[n(%)]
表4 两组肘关节达到正常活动度90%时间比较周)
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于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发生的骨折,多发人群为5~12岁儿童,在小儿肘部骨折中占50.0%~60.0%[9]。肱骨髁上区是肱骨干圆柱区过度向干骺端的扁平行区域,主要为松质骨,冠突窝与鹰嘴窝之间的骨片极薄,是应力弱点,骨折极易发生,且骨折后极易发生内外翻畸形,严重影响患儿肘关节功能的康复[10-11]。因此,对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需注重康复性护理干预的实施,通过配合以相关物理治疗、指导康复锻炼等护理干预的实施,有效减轻其疼痛、肿胀程度,促进患儿骨折顺利愈合,进而使其肘关节功能有效康复。
骨创伤治疗仪是骨折康复治疗中常用仪器的一种,通过利用人体与微电子形成的脉冲磁场,可直接对骨生长进行刺激,促进骨折愈合。康复护理通过对患儿实施心理、功能锻炼等方面的干预,可达到有效促进疾病康复的效果。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消失、肿胀消失、制动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提示予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可缩短患儿术后恢复时间。骨创伤治疗仪除了可通过脉冲磁场促进骨生长外,还能够对炎性介质释放产生抑制作用,使患儿术后炎性反应、水肿程度有效减轻,进而使患儿疼痛有效缓解,并促进骨折有效愈合[12]。康复护理通过对患儿实施心理、功能锻炼方面的护理,可使患儿康复积极性有效提升,积极对各项功能锻炼进行配合,提升功能锻炼效果,促进病情有效缓解,进而达到缩短疼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的效果[13]。不仅如此,本文结果还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应用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骨创伤治疗仪可促进患儿骨折处骨痂形成,使骨折顺利愈合,康复护理可有效对患儿实施功能锻炼,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肌肉粘连等发生,两种干预从不同方面发挥效果,可使患儿术后顺利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后,患儿多伴有肘关节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康复不当可导致关节出现僵硬、粘连等,严重影响肘关节功能性、美观性[1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MFPS优良率比对照组高,且肘关节屈、伸、旋前、旋后达到正常活动度90%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提示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可有效提升康复效果,并缩短康复时间。骨创伤治疗仪的应用可使患儿疼痛、肿胀有效缓解,使患儿能够尽早进行康复锻炼,而康复锻炼于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至功能康复至理想水平,前期康复锻炼主要为被动活动、按摩等,可有效对患肢血液循环进行促进,使骨折处血运得以改善,促进骨折顺利预后,后期康复锻炼主要为主动活动,可有效对肘关节相关功能进行锻炼,使患儿肘关节功能顺利康复,并缩短康复时间[15]。不仅如此,实施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后,患儿骨折顺利预后、并发症减少,缩短康复周期,降低肘关节活动障碍风险。
综上所述,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可有效缩短疼痛消失、骨折愈合时间,并且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升康复效果。然而,本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选取的病例仅局限于本院近2年内接收的患儿,且观察指标较少,未行长期随访,存在较高的主观性,均可能对研究结果的精准性造成影响,使结论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因此,后续需进一步展开多中心、大规模的研究,增加样本数量、观察指标、予以长期随访等,从而客观分析骨创伤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疼痛消失时间及康复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