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馆的多元化场所理念设计研究
——以暨南大学南校区体育馆为例

2022-10-27 08:22张文图
建材与装饰 2022年31期
关键词:流线用房体育馆

张文图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0 引言

进入新纪元,我国的体育事业以及体育产业飞速发展,随着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建造了一大批世界性、全国性的综合赛事体育馆。但专业性的综合赛事体育馆对场地维护以及赛事级别要求,往往造成赛后的运营较难对全民开放及多元化利用。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体育馆也进入了转型的发展时期,高校体育馆往往作为整个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解决校园举办校际比赛、集中教学、体育训练、文化活动及大型展演集会等功能。相较于传统体育馆,高校体育馆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使用效率、灵活性、开放多元、运营成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以这些要点为导向,本文结合暨南大学南校区体育馆的设计实践,对设计过程中的三个策略要点分别进行论述。

1 多元功能的空间组织

1.1 项目定位

对高校而言,体育建筑需兼顾日常与赛时的需求。为满足地方性的赛事要求,暨南大学南校区体育馆设计等级为丙级,同时考虑到大量的日常教学及集会活动的等要求,本项目的固定坐席设定为1800 座。立项之初就以务实高效为定位准则。

1.2 多元的场所意义

项目主要功能分为兼顾学校集会及校际比赛的场馆、日常教学体育教室以及体育院系办公室三大功能。

高校体育馆比赛厅作为体育馆的空间核心,通常将体育教学课室、体育院系办公室功能围绕体育馆比赛厅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叠合布置形成一大一小主副馆的平面布局形式(图1)。相较传统体育馆相对集约的几何形体,高校体育馆的形态布局更灵活自由。

图1 高校体育馆平面布局形式

本项目用地位于校园东南角,西面贴临镜湖,东、南面临校园内部道路,用地现状与道路、湖面均存在较大高差。设计充分利用场地地形和景观资源,通过自然地势形成退台,将体育教室功能副馆设置在沿湖的台地,将体育馆内场水平布置在沿校园内部道路的台地(图2)。通过地形最大化的利用,最大可能地减少土方工程,营造观湖亲水活动平台(图3),同时强化了体育馆与镜湖的互动,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建筑空间和景观空间(图4)。

图2 本工程功能分区

图3 本工程剖透视图

图4 本工程实景鸟瞰图

体育馆内场除了校际运动比赛,还承载了校园集会、文娱演出活动等功能。本项目内场运用舞台+主馆的模式(图5)。并联的布局最大化解决了体育馆坐席的观演视线,同时也能保证主馆在赛时的正常运作(图6)。

图5 舞台与比赛厅组合模式

图6 集会与赛时转换

本工程巧妙结合地形对体育馆的各主要功能进行灵活的布局,在总体布局上实现三大功能相对独立、互不干扰、资源共享。体育馆多元化的场所功能得以呈现[2]。赛时运动员、观众、贵宾、媒体等的人流组织自成体系,馆内教学流线组织清晰流畅,办公区域自成一隅。

1.3 高效的流线组织

本工程运用立体式的交通流线组织方式,通过三个层次的立体平台进行分流,合理组织赛时流线、教学流线、办公流线、集会流线。沿湖平台作为体育教室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单独的教学门厅。首层作为赛时运动员、裁判、媒体等的人流的出入口。二层观湖平台作为观众入口(图7)。

图7 流线组织

合理的功能布局及流线设计,保证了主副馆同时运作,即使是赛时,赛时流线与教学流线依然相互独立,互不干扰。让多元化的场所的设计理念真正成为现实。

2 平赛兼顾的场地利用

赛时与日常的模式转换是衡量运动馆比赛厅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赛时比赛厅对多种运动模式的兼容能使得高校运动馆可以举办不同的种类运动的校际比赛。

比赛厅最主要功能为观众坐席,高校体育馆的观众坐席中固定坐席与活动坐席的占比往往会比传统体育馆小。其主要的目的是高校体育馆的比赛厅赛后往往作为日常教学使用为主,通过增加活动坐席的数量,使得比赛厅日常模式时可使用面积增大,而统一的大空间可以提升赛后复合利用的效率,弹性布置更多的场地,本项目固定坐席与活动坐席的占比为1800 与1200 座,在活动坐席收起的状态下,比赛厅可满足2 片篮球场或者12 片羽毛球场的布置需求(图8)。

图8 比赛厅平赛转换模式

赛时附属功能用房,如赛时管理用房、媒体用房、裁判用房、运动员休息室、器材室等可在集会功能时转换为化妆间,演员休息室等。在日常模式下,可转换为教学用房与学生活动用房。

打造复合利用的运动场地空间,大大提高了高校体育馆的弹性应变能力。对比赛厅、教学用房、训练活动用房、附属用房之间的相互转换,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功能用房开间及模数的统筹协同,才能为后期使用中平赛兼顾,相互切换提供可能[3-4]。

3 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互通

高校体育馆通常作为整个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往往也作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公共建筑的外部环境同样至关重要。高校体育馆自身的功能要求决定了室外场地需满足瞬时大量人流的停留及休息,也意味着需要配置大量的广场空间。而这些大面积的广场空间的多元化利用,能给校园带来丰富多彩的共享及交流场所。

本项目场地拥有良好的景观资源,场地毗邻校园的镜湖,为体育馆室外营造亲水平台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将师生教学用房入口设置在亲水平台出,大量的师生可以在亲水平台休息,阅览以及进行慢休闲运动。同时设计强调室内外环境的边界融合,二层的观众入口平台设置在镜湖一侧,观众入口平台同时又能作为观湖休息空间,赛时观众在等候及入场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广阔的校园湖景风光(图9)。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构建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共享室外广场,共享室外广场结合校园湖景风貌展开形成观湖平台(图10),在此形成了多种活动、多种人群的交集。开放多元的共享交流场所,成为延展学校文化的有效载体。

图9 沿湖实景

图10 多层次平台实景

项目外立面采用开放式穿孔铝板+Low-e 中空玻璃+中密度水泥纤维板共同营造鲜明的建筑形象。铝板幕墙运用了参数化的设计手法,无论远看还是近观,随着角度和光线的变化,立面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渐变效果,建筑形象充满动感和活力。同时给室内空间提供丰富的光影效果(图11)。

图11 入口实景

穿孔铝板的渐变效果运用参数化模拟放样方法,通过等边三角形的标准单元模块进行组合与排列,通透式的双层幕墙体系,将室外变幻莫测的光影投射到建筑内部,形成丰富的室内光影效果(图12)。

图12 室内空间光影

高校体育馆既是运动场所空间又是休闲娱乐空间的集合体,在满足体育建筑内在逻辑的同时,开放、多元的室外环境的能为校园注入新的空间活力,室内外环境的交融互通,达到真正的场、馆合一[5]。

4 结语

未来的高校综合体育馆发展趋势将突破单一的功能边界,在开放式、多元化的场所理念框架下,高校体育馆将具备更灵活多变,复合利用的建筑特性。笔者基于工程实践,从多元功能的空间组织、平赛兼顾的场地利用、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互通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可实施性较强的设计策略。希望暨南大学南校区体育馆的设计及多元化的场所理念的研究,可以为高校综合体育馆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流线用房体育馆
World-famous stadiums 世界著名的体育馆
几何映射
迷宫弯弯绕
浅谈大型商业的流线设计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浅谈现代图书馆设计方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项目
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高校公共用房管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