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冲
(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除了思政课程,其它课程同样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其形成协同效应,起到育人的功能,即“课程思政”。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课程思政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引领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指向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课程思政”是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坚持以“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为总要求,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作为专业任课教师,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立足所讲授的专业课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本校是在会计学专业中开设《税法》课程,税法作为该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开课时间比较早,会计实验班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会计普通班在大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这一时间是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对所学课程和专业的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税法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增强国家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个人成长,对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开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重构税法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以课程思政引领重构税法课程建设并投入实践,是从2020年第一学期开始尝试,并在随后学期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作为《税法》课程的主讲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主要结合本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税法课程的内容与属性,对该课程天然蕴含的以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培养国家情怀、“人民性”税收价值认同、培养诚信纳税、增强法治意识、遵纪守法做守法公民等。
我国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税收是取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我国的税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税收,其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人民性”,故“人民性”税收价值理念培养是税法课程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结合本课程内容属性,通过案例教学,广泛列举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充分体会税收的“人民性”。“人民性”是贯穿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根红线,教育学生以“人民性”作为理解和把握国家税收法律制度的价值指引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具体表现。
加强法治意识教育是税法课程的内在要求,我国于2014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以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税收法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税收法治意识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人们对税收法律制度的自觉认可与遵从度,做到依法征税与纳税,自觉维护税法尊严和权威。
自2018年以来,我国加快了“税收法定”的进程,现行共18个税种,其中11个已经通过立法。之前,在征纳税时更多的是遵循国务院授权颁布的相关条例,而“税收法定”的落实,使税收更具权威和稳定,毋庸置疑,“税收法定”原则将有力推动我国法制化建设的步伐。
在税法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税收法治教育,将法治思维植根于学生心中,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思政基础。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要求守承诺、讲信用,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尤为必要和重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以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纳税诚信意识养成贯穿税法课程的始终,每一种税款都需要纳税人如实诚信纳税,不得故意隐瞒收入、虚报扣除项目等各种偷逃骗税等行为,纳税诚信要求杜绝一切弄虚作假。
税制是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我国税制也是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加强国情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讲解各税种的建立与演变时,尤其是流转税和所得税,从其建立、发展、改革等完善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行税制改革背后的国情教育,我国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实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国家采取的系列改革措施,无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税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去认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变,让学生对自我生活的环境、国家的发展有更好的认知,进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1 有计划地建设实施课程思政
“有计划地建设实施”,即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整体的设计,根据章节内容特点挖掘思政元素、设计相关思政内容,编写到教学大纲中,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1)研究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素材。进行税法课程思政教育的首要环节是,认真研究课程的全部内容,针对所讲授的每一章节,思考挖掘出其所含的如前文所述的思政元素,该思政元素是该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不是牵强附加的,进而再明确思政预期目标,按照该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搜集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政策、新闻等素材,以备教学中运用。
(2)把相关思政内容编写进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税法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就要在备课阶段,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把上一环节已经做好的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思政元素、思政素材等内容编写进课程教学大纲中。
(3)遵循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根据章节所授课内容融入思政教学,进行教学实践,详见表1。
表1 《税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融入点设计表
3.1.2 灵活实施
“灵活实施”,即甄选实时发生的与该课程思政目标一致的典型事件、案例、政策、新闻等思政内容,结合课程动态,随时呈现在课堂中。该环节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旨在引领学生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如应对新冠疫情的国内外对比,感受我国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做到“人民至上”;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0年远景发展目标”的制定,带领学生憧憬更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以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勇于担当、奋发图强;针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对人口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应对“老龄化”,延迟退休政策的作用,三胎政策实施的意义等国情认识教育等。
正如上文所述,在课堂中实施思政教育,即线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线上进行,本校线上运行主要是运用“雨课堂”教学平台,辅助以“钉钉群”等,不断精选与该课程思政目标一致的社会热点等思政素材和资源上传到教学平台,由学生课下学习、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