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文 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但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这为新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助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也对各级各类教育着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人才培养观念是办学治校的价值判断和教育改革设计的方向引领,在人才培养活动设计中发挥着方向指导和理念统领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喜欢从教育过程中找问题,却很少从教育设计的前端查原因。对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重要使命的高职教育而言,应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其育人目标的重要旨归,并积极探索更新和树立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观念。
“培育‘灵性人’”是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拥有创新知识与技能、运用并能产生智慧的能力或力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之于“灵性”,在古代汉语中便有广泛的使用。如:南朝梁沉约在《释迦文佛像铭》中所言,“眇求灵性,旷追玄轸,道虽有门,迹无可朕”;唐朝韩愈在《芍药歌》中的“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比并”。其含义主要指精神、精气,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和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的能力。而在西方,“灵性”(Spiritu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Spiritus”,意为呼吸;在十二世纪,“灵性”一词解释为人所具有的心理功能,是人在精神层面所具有的无形的东西,用来指“个体与超自然神圣力量关系的经验和人格层面”。随着时代发展和人类对科学知识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对“灵性”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所谓“灵性”,主要是指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并能产生智慧的精神存在、状态或力量(乃生命之灵性),是一种需要激发、唤醒与发展的内在潜能,依附于但又超越技能、知识和智慧本身。简言之,“灵性人”就是指一种拥有创新知识与技能、运用并能产生智慧的能力或力量的人;而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其中,创造(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可见,“灵性人”的精神特质契合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并贯彻落实“灵性人”培养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为助力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观念支撑,也带来了新思路。既然高职教育引入并贯彻落实“灵性人”培养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对助力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那么只有先对其生成与发展动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推进“灵性人”培育的过程中制定出可行的措施。
高职教育引入并贯彻落实“灵性人”培养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既契合“创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本真价值选择。
当下正值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而“创新”是新时代的核心要义。随着人工智能、3D 增材制造等一系列时代科技潮流的快速推进与发展,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创意,是设计,是个性化服务,其中创新是关键;而我国“大国工匠”的造就、“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更是如此,核心依然是创新。所以,新时代也是一个“创新时代”。在这样一个由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人”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一个生产者都可能需要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仅仅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输出为产品。但是,创新、创造与科技进步的前提是拥有大量能创新知识与技能、运用并能产生智慧的能力或力量的人;而且,“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只有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强大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因此,尤其是在新技术革命到来的今天,以“培养人”为本质特征和首要目的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又让我们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控制人,这对教育也提出了新挑战。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就应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及要求,先在育人观上及时地作出调整与转变,不能将高职生变成只是懂技术、会技术的被技术“奴役”的人,应注重培养高职生的创造性、建设性,培养其拥有具备技术开发的能力。而且,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依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及要求,为社会发展服务,若想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也必须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不能只靠少数精英。2014 年9 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曾提出,要在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势态,激发广大民众的创新基因,让中国发展再上新水平。这也表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再只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而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的责任。作为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对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重要职责的高职教育来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显然也是新时代赋予其的重要历史使命。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并贯彻落实“灵性人”培养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即通过理念统领,积极开展灵性教育教学,激发、唤醒与发展高职生的灵性,使其从根本上具备创新能力,既可以促进其掌握知识、技能,又可以使其运用智慧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创造新的知识、技能并升华智慧。这无疑契合创新时代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更是其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而“大学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有机体,灵性是大学之于大学的根本,发展人的灵性是大学教育的本真价值选择”。因为世界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唯有赋予大自然以生成、乐趣、享受、创造、目的等生命内涵,它才具有价值与意义;并且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灵动的充满了历险、享受和自由的具有创造性意蕴的生命过程。因此,对于高职教育而言,“灵性”也应是其根本;让每个高职生内在的灵性潜能得到激发、唤醒与发展而成为“灵性人”,也是其要承担的根本使命和本真价值选择。那么,何为高职教育之“灵性”?简言之,就是指在高职教育中所具备的能创新知识与技能、运用并能产生智慧的能力或力量,而能产生这种能力或力量的教育便是灵性教育。这既体现在高职教育本身是否具有灵性(主要体现在富含灵性的管理团队、校园环境、教学等层面),也体现在其教育对象是否能通过培育而使其灵性得到激发、唤醒与发展后成为“灵性人”;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后者则是前者孕育或所希望达成的一种至高理想。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倘若没有灵性,就会失去生命生成、创造与发展的机制和保障,也很难培养出具有灵性的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已发展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而本文所指的高职教育主要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形态。
诚然,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是让每个高职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技能,但其仅为“用”;而根本还在于激发并唤醒高职生的灵性,使灵性在高职生身上全面生成并得到不断发展而促其成为“灵性人”,这是为“体”。毋庸讳言,高职教育强调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实用性(有用性)本无可厚非,但若将其作为高职教育的唯一或终极目标,就偏离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使命或本真价值追求——“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生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人的灵性”。作为教育子系统的高职教育而言,在其积极介入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自身人才教育培养的根本逻辑,即要在重视做好“用”的同时,还“须从‘体’上着眼,并应是‘全面的’,即要唤醒人的内在的所有力量”。每个高职生都拥有灵性的种子,“灵性”也属于其内在的需要激发、唤醒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力量。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最应要做的是去专注于每一个灵动而又鲜活的生命体,要从“体”上着眼,即要努力去激发、唤醒与发展高职生的“灵性”,并将其纳入到培养与发展生命灵性的道路上来,赋予其具备生成、创造、目的等生命性内涵、价值与意义,而不只是去教会高职生对技术的“应知应会”、追逐生产生活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然而,自近代以来,科学主义思潮催生的工具理性逐渐主宰了人类教育实践,教育由此成为一个获取各种现实功利的实践过程,而本应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的教育过程却被简化成一个纯粹机械的理性认知过程;这不仅从根本上异化了人的存在方式,而且片面强调理性和追逐现实功利的教育使得本来能带来意义感和创造性的灵性在人的身上逐渐远离了,这也是目前导致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所在。因此,通过积极开展灵性教育教学,唤醒每一个高职生的灵性,让其灵性不受压制与异化,并使其在培育过程中全面生成和绽放而成就“灵性人”,也应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使命和本真价值选择。
高职教育培育灵性人还受主观动因的驱动,主要源于为满足高职教育自身及其教育对象——“高职生”发展的主观需要。
高职教育吸引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态势,它源自于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对社会与个人需求的满足,并表现为社会、家长与学生对它的优先选择与认可;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高职教育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然而,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正在遭受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之惑的时代困境,其吸引力缺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尽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培养的人才欠缺创新知识与技术技能的能力或力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高职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高职院校“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单纯强调在如何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之下设计学生的应知应会并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观念已经落伍”。而人才培养观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若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或观念导向不恰当,其人才培养实践就易发生“错配”,也易背离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但会拉低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会使一些家长与学生因高职教育不能提供给他们“满意的教育”,而逐渐对其形成或产生较大的疏离感,这就会加重高职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伤情”。
而随着新时代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无疑也是提高其吸引力的重要机遇期。那么,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并贯彻落实“灵性人”培养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通过在高职教育的供给侧上作出积极调整与应对,以“灵性人”培养的观念去指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与行动,使高职教育真正成为一个灵动的充满自由、创造的生命过程,从而使高职生的灵性潜能在得到充分激发、唤醒与发展后,有能力去适应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需求。这不仅是为社会和个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产出,是满足新时代社会与个人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而且也能通过“灵性人”闪耀的光芒与魅力,从根本上抓住并赢得社会,尤其是获得家长与学生的认可,从而使其逐渐接受并愿意去选择高职教育。这也意味着,高职教育若想稳步提升其吸引力,实现持续发展,就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战略的眼光,创新育人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而这一育人观念的本真回归,也为提振高职教育吸引力打开了一个重要突破口。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常见的现象,对于生命的关怀可谓古今皆有;而每个人都需要实现生命的成长,也唯有成长,才能将人送上生命的高峰。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生命成长阶段。“身、心、灵”属于人生命的三个维度,与此相对应,人的生命成长就需历经三次转折性的成长过程,即跨越三次“断奶”——“生理断奶”“心理断奶”和“精神断奶”。依据生命成长的一般规律,高职生的生命成长应正处于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精神断奶”时期。在高职教育中,“精神断奶”的根本任务是让高职生的灵性得到激发、唤醒与发展,从而使其在精神上为自己的生命成长探寻方向,让其有能力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建构良好的人生价值系统和找寻健康的生命意义,最终达成“精神成人”。而“精神成人”便是以得到激发、唤醒与发展的灵性去引领自己的身、心,让个体在生命的灵性层面做到自觉、自主,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成就属于自己的现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精神成人”是一个个体生命成长最重要的节点,也是成为“灵性人”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可否认,每个人都具有灵性的种子,但灵性的种子激发、唤醒与发展并不表示都能自发、自主实现,而是需要适宜的条件。正如阿伦特(Hannh Arendt)所言:“人是被处境规定的存在者。”也就是说,人的灵性种子激发、唤醒与发展需要在一定的处境(条件)中才能实现。而健全的、本原本真的教育(即富含灵性的教育)是通往幸福的阶梯,也一定是灵性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最为适宜的“土壤”。那么,对高职生而言,其内心深处灵性的种子只有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灵性才能得到逐渐发育生长;而富有灵性的高职教育作为帮助高职生实现从身体到心灵智慧成长与灵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其最主要和正经历着的“适宜的条件”。对每一个高职生而言,高职教育学习时期是他们非常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生命成长与发展阶段,也应当是他们作为灵性生命体在真正走向社会化生存生活之前最紧要、最该接受教育并助力其灵性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实质上,高职生只有接受了能提高心智、发展灵性的教育,才可望去顺应人的本性去成长,去成就“精神成人”的目标;高职生也唯有其灵性得到最大发展,才能自主地、创造性地与世界进行互动,在现实和未来的世界中既能满足外界需要,又能走向本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生内在灵性潜能的激发、唤醒与发展的必然逻辑在呼唤着灵性教育,而要想促成高职生“精神成人”,最终实现生命成长,也离不开“灵性人”的培育。
面向新时代和新要求,为推进“灵性人”的培育,继而为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撑,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灵性人”的培养须将其观念与行为内化于“心”、强化于“境”、实化于“教”。
在高职教育中,若想助力“灵性人”培育,需要先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作出相应转变或更新,让“灵性人”培养观念、行为传达至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并渗透进每个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使其内化于“心”。而高职院校管理团队(又称“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其育人观念和管理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实施力度。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管理团队在“观念”转变上发挥着“引领性”作用。因此,要想达成上述目标,就要积极发挥高职院校管理团队的引领作用,即通过打造富有灵性的管理团队去引领“灵性人”培养观念的转变。
为致力打造灵性管理团队,引领“灵性人”培养观念的转变,高职教育应重点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首先,要以高职院校校长为核心,以高职院校中其他各级管理者为主体,积极打造富有灵性的管理团队。这就要求管理者自身应富有灵性,通过不断增进知识、提高思想境界并积极发展自身灵性是高职院校领导班子作为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其不断增强灵性管理能力、提高灵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其次,高职院校管理团队要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功利”导向,树立并坚持“灵性人”培养观念,在决策、管理中积极嵌入“灵性元素”,并借管理与决策影响,构建富有灵性的教育教学,积极培育“灵性人”。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若管理团队的管理理念、决策整体趋向于“功利”,培养的人才规格就会在迎合社会化、工具化需求的过程中被异化,导致学生灵性教育与灵性的缺失,也就很可能造就只懂技术技能的被技术“奴役”的人。所以,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就应找到并确认“灵性人”的位置,并围绕这一育人价值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评价标准等,即把学生灵性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学生的灵性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核心。再次,高职院校管理团队要注意加强高职院校灵性教育内涵建设,让“灵性人”培养观念浸透、体现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依据高职院校“灵性人”培育实施与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与决策,不断引进和培养具有灵性的教师,努力打造一支富有灵性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将灵性教学、“灵性人”培养质量等要素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以构建各类“灵性人”教学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灵性教育活动为重要载体,将“灵性人”培养的观念、行为传达与嵌入至各个环节,传递给每个管理者、教师与学生。
高职教育“灵性人”培育离不开“氛围”的依赖与支持,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灵性人”培育的热情,还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唤醒与发展师生的灵性。而环境是氛围表达的介体,氛围是环境设计的目的,创建富有灵性的“校园环境”(此为上述“境”之意)是营造并强化“灵性人”培育氛围的基本保障和要求。这里所指的灵性校园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灵性的“软性”校园环境,主要体现为充满灵性的管理体制机制;二是灵性的“硬性”校园环境,主要体现为充满灵气的优雅校园环境。
为着力创建“软、硬”兼具的灵性校园环境,生成强大的“灵性人”培育氛围,高职院校具体应分别做好以下两方面基础性工作。第一,要积极构建富含灵性的管理体制机制,努力营建富有灵性的“软性”校园环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制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备灵性,而彰显圆润、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是诠释高职院校灵性管理的重要指标和基本要求。如: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宽松而高效的教职员工任用、培训、激励、沟通制度,尊重他们的劳动和知识创新”;组织与开展有品位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开展灵性教育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自觉。通过诸如此类灵性“软性”环境的积极创建,便能在高职院校中生发出可靠、有效的灵性教育与学习制度氛围,从而不断激发教师开展灵性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促进高职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第二,要努力创建充满灵气的优雅校园环境,积极营造富有灵性的“硬性”校园环境,为师生灵性的激发、唤醒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首先,要创建具有灵气的自然校园环境。其中,布局设水(湖)是一个重要体现,因为“水”是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纽带,也是学校灵性的重要象征,水可增加灵气,灵气涵养灵性。其次,要设计兼具灵气的建筑。在一个高职院校中,富含灵气的校园建筑是体现其灵性的一个重要元素,因而在谋划、布局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时,其布局要尽量彰显灵性。再次,应注意构建富有灵气的人文环境。人文能熏染、陶冶、升华人的灵性,有助于提升精神境界。因此,在高职院校规划和设计人文环境时,要尽显精致典雅,富含灵性,如创建富含灵性的文化馆、设计富含灵性的文化标语牌匾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引领,也需要环境,更需要过程,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和载体。在高职教育中,积极开展富有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发展高职生灵性潜能并使其成为“灵性人”的核心环节和最直接的实践载体。每个高职生皆有灵性的种子,但之所以不同的成人体现不同甚至十分悬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努力去“教”他们,从而导致其潜在的灵性未能尽显。可见,高职生的灵性潜能由可能走向现实并成为“灵性人”都需要“教”,这是灵性教学需要的重要依据,而这也势必会对教学的直接组织与具体实施者——“高职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推动高职教师实施灵性教学,切实促进高职生灵性潜能发展并成为“灵性人”,应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职教师要有灵性自我觉醒的意识。灵性自我觉醒的意识越强烈,其灵性潜能以及灵性教学的能力发挥和拓展就会越彻底;反之,其本身所具有的灵性矿藏就难以被开发与利用,也就更谈不上灵性的提升与教学。为此,高职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品味的文化活动,不断触发其灵性自我觉醒的意识,陶冶和提升灵性。第二,高职教师的教学要以发展高职生的灵性为基点。在教学活动中,高职教师应将灵性教学贯彻在传授专业知识、技术与智慧的各个环节,并注意彰显课堂的灵性,让灵性全面丰满地在每一个高职生身上发展。尽管一个好的课堂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和途径达到,但好的课堂也一定是师生共同参与、活跃而灵动的。教学一旦明晰并立足于灵性教学,即以激发、唤醒与发展高职生的灵性为本体开展教学实践,就能生发出高职教育本真的“灵性人”培育样态。第三,高职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心打动心,以情生发情,以生命触发生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创设灵性教学情境——此类情景应能激发、调动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与高职生的直接经验、人生阅历想关联,是能贴近或切合其灵性的;并且,要“毫无遮掩地把教师自我本真地敞开于灵性教学具体情境中,而不是中立甚至居于其外”,即要与教学内容、问题、方式、方法等相融合,与学生的生命共振、心心相通,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冲动,唤醒学生对真知的思考和对自己与世界之间一体相通关系的觉解,使高职生身上蕴含的灵性生长出来。
总之,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并贯彻落实“灵性人”培养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不仅是高职教育对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积极回应和根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作为“教育”所应承担的根本使命,更是高职教育自身保持持续发展,以及高职生实现自主地、创造性地与世界进行互动而成就本真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尽管引入并贯彻落实“灵性人”培养观念、积极培育“灵性人”不一定是助力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唯一观念和途径,但这一观念及其精神特质契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是一种最为恰切的选择,能通过构建富有灵性的教育教学,去努力激发、唤醒与发展每一个高职生的灵性,最终促其成为真正的“灵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