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莹
(西安思源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2020年,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旅游、文化、教育都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教育部2020年春印发《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要求,全国1.5 亿多中小学生开展了为期数月的史无前例的超大规模在线互联网教育教学,这是对我国多年教育信息化累积和发展的巨大考验。虽然在此次疫情特殊时期,我国约中小学基本保障了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新时代教育理念更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周期较长、学生线上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不足、信息化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场景中,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育已经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小学教学必须向常态化线上线下多样化混合教学转型发展,这都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需求提升到了疫情前未有的高度。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不仅是因为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更是源于后疫情时代飞速发展的智能化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而教育信息化升级的关键之一就是要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转变到全面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而教育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教师现代化,这就要求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赋能。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要从提高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将最新的智能技术的理念、知识深度融合到传统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2021年4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其中明确把教师信息素养作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能力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能利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进行教学全过程再造的意识和能力。
个性化教育是国家和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改变了传统“规模批量化”的教学理念,引领教育进入了尊重每一个学生天赋、爱好和潜能的“定制差异化”的个性化教学时代,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也符合技术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但这就需要教师能通过大数据学习分析、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工具挖掘学生学习习惯、监控学习进度、掌握全方位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数字画像,并由此开发基于学生个体学习特征的精确个性化学习路径。由此可见,后疫情时代与个性化时代都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拥有大数据技术、人机交互、数据分析等能力,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定制教育和后疫情时代的在线学习需求。
信息素养是人们利用各种信息源解决全球信息化时代所面临的大量信息问题的基本能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解析:
基于技能的信息素养观点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面对数字化环境所展现的信息获取和分析的技能和行为,包括高效地搜索和访问信息的低阶信息技能、批判性地评估和整合搜集信息的中阶信息技能、准确地利用信息进行数字化个性化的教学分析和设计的高阶信息技能。低阶信息技能要求中小学教师能够理解和掌握网络爬虫、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智能检索技术,信息检索技能也是支持教师进行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重塑知识体系的基础。中阶信息技能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辨别和评估信息的能力。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学和学习信息呈现出海量性、复杂性、多元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和预处理,屏蔽无关与无效信息,排除内外界的干扰元素,快速准确地判断数据的价值和真实性。高阶信息技能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数据统计、分析和探究的能力,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将收集和整理的信息生成可视化的报告,以期为教育信息化变革和定制教育服务。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基于思维方式的信息素养的观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包括对新兴教育技术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对教学和学生行为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的创新意识。新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新兴教育技术的敏感度。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方式和格局,后疫情时代更需要教师对教育技术保持高度警惕和敏锐。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预测都根植于今天对技术的理解和判断,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等技术都将在未来2~3年对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需要教师从思想上接受新兴技术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并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迎接变化。“互联网+”时代教学和学习相关的数据尤其是在线学习数据具有海量性、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的特点,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异质数据居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数据真实性和价值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能用创新性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处理非结构化学习数据的意识,这是未来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定制教育的重要基石。
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信息实践素养。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疫情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根据信息素养的可转移性特征,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能准确、完整、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知识的教学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高阶信息技能。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因此,教师信息技能和信息思维方式最终都要聚焦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信息实践教学活动中,包括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案,通过慕课、翻转课堂、远程教学或混合式学习模式等新兴教育技术赋予学生更丰富知觉体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推动“互联网+”和后疫情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通过信息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信息甄别、获取、存储、管理等基本的信息技能,更多的是要关注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知识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根据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测评报告有针对性地制定基于新时代信息需求和目标精准定位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真正回归教育本源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教师信息素养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动态性的概念,其提升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可以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维度四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如图1所示)。
图1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模型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呈现出海量性、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对在线教育和在线学习需求的激增,使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需求提升到了疫情前未有的高度。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从阙值、实践和意向三个方面明确了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能力;2018年,德国图书馆员大会发布《信息素养教学能力资格框架》,阐明了高校图书管理员应具备的专业、性格、态度等三个方面的信息素养能力[1];英国剑桥大学发布《剑桥大学信息素养框架2018》[2]。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中小学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机制,让教师尽快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疫情所带来的教育变革,但并未对中小学一线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有明确的界定,也未发布关于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框架的系统规划性文件。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应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进行引导和规范,只有加快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框架制定的进程,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框架》中必须明确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自身可持续性发展所应具备的素养,其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对信息的意识和态度等多方面的能力框架,并提出相应能力的具体要求和获取能力的可操作的路径。
后疫情时代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关注信息知识和技术本身,应迭代到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融合教学能力上面,强调培养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创造知识,构建“情境、定制、跨学科、量化”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新时代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碎片化和融合化的发展趋势,也给中小学教师知识体系、信息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除了本专业知识外,融合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思想政治学等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知识体系,从而才能保证向学生输出的教学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如果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积累不足或有理解偏差,都会影响到信息素养中的实践转化,因此,中小学教师应从自身职业发展的终身性和持续性角度出发,对新技术和知识持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强调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知识融合和协同,重视信息知识、信息思维和信息实践的统一与整合,理解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方式,既要促进教师个人职业稳定发展,又要勇于迎接后疫情和人工智能时代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能力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在新时代面向科技与未来的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中小学教师要有四个学会要求:学会捕捉和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跨学科多层次内外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工智能时代的自然环境、智能机器协同发展;学会成为技术赋能新时代中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开创者、新问题的解决者、新技术的接受者和教育创新的探索者。
由于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养提升的意识和动力不足,面对突发的疫情,遇到了大量因线上教学平台使用、突发性事件处理、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问题。因此要提升后疫情时代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测评纳入教学督导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推进构建常态化、量化、合理、有效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并完善考核、管理和激励制度,才能有效地激励教师自觉主动地提升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需要以数据为驱动,采用多元化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改变以成果为导向的单一的、片面的评价体系,采取以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为主的全面的、精准的、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3]。利用数据挖掘和诊断分析技术提供可视化的教师信息素养常态化测评报告,并据此根据职业发展和教学需求为每位老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提出可操作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师在公平、科学、精准的评估中增强信息素养提升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教师信息素养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指标设计:一是信息技能,包括学科前沿知识和信息检索与收集能力、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据诊断分析可视化技能等;二是信息意识,包括敏锐的新技术和知识的感知能力、信息真实性和价值性的辨别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与安全意识等;三是信息实践,包括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呈现能力、学科知识和新兴教学法整合能力等。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即将“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植于每一位教师内心,将信息素养视为贯穿整个教学生涯和终生学习的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信息素养提升的主体需求,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4]。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只强调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但随着后疫情时代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则开始重视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更新速度,要考核教师的知识体系是否符合新时代教育的新诉求。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因此要求教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轨迹和需求,熟悉泛在学习、云学习、智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了解和掌握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自适应学习系统、机器学习技术等将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5]。“终身学习”的理念符合后疫情时代具有的时代感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先进性,是教师针对当下新时代教育变化做出及时而具体的反馈的体现,“终身学习”也是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助力器,中小学教师必须对“终身学习”理念有深刻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信息素养提升作为一项时代责任和价值使命。强调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学习的先进性、连续性、动态性和紧迫性,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自身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欠缺,勇于直面后疫情时代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时代诉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教育效能的稳步提升。
在人工智能赋能一切的时代背景下,后疫情时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教师在新时代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而亟须提升的基本素养之一。加快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符合后疫情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诉求,也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个性化、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求。教师应主动积极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新趋势,主动掌握全面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发挥政府系统化、政策化、规范化的引领作用,建立完善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考评体系,最终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自由、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开拓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