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灵 牛子谦
以中国知网(CNKI)(2013—2022年)论文作为检索对象,截至2022年5月,以主题“习近平外交思想”检索,共有867篇学术论文,其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研究成果有735篇,占总数的近85%,呈迅速增长趋势。如果具体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某一重要理论、理念、倡议并以其为篇名进行检索,则研究成果数量惊人。例如,以“一带一路”为篇名检索,2014年至2022年5月,达到52 763篇。
除了论文,近年来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有一系列著作出版问世。著作大多以专项问题研究为主,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家安全”等。也有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综合性研究,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理论阐释、哲学思考和政策实践解读,论证当前国际力量对比以及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历史方位,从而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战略目标、主要内涵作出阐释。
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性、权威性对推动科学研究作用突出。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可以看到,国家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显示,2018年以后,不仅有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题目的课题立项,还有更多的集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带一路”研究、全球治理研究等具体研究方向上的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不仅支持了一批理论功底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培养了一批锐意进取的青年学者开展研究,而且成为助力学界发表诸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推手。
从研究主体的学科分布看,国内研究的主要力量相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一级学科,特别是所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专业中。同时,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也有大量研究成果呈现。如研究“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民族跨境交往问题、文化传播问题、企业“走出去”的法律法规问题、翻译人才培养问题等,分别涉及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经济学、法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这一点从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布局也可以反映出来。习近平外交思想课题立项重点分布于“国际问题研究”和“马列·社科”两大类,此外,应用经济、理论经济、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统计学等各类学科,也都有相关立项。这表明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研究课题,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只有各个学科专业以多视角、在多层面共同研究,形成合力,方可推进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深入,取得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主体的归属看,也具有类似特点。主要成果的作者大多集中于全国各大高校,尤其是211、985高校以及国家党政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同时有事业单位的干部、中小学教师参与其中。从申报国家课题中标单位看,有关课题高度集中于全国各高校,此外,中央与地方党校、中国社科院和省市社科院、军队系统也有立项。
上述分析表明,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研究主体力量无论在学科归属和单位归属上都相对集中,同时呈现点面结合、相互推动的特点。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发展创新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的重要指引作用,是学界研究的基本着眼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文献研究、理论溯源、历史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是学者们重要的研究方法。学者往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追踪和把握习近平的外交新思想、新理念,注重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紧密结合中国外事工作实际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挥专业背景之所长,进行深入探讨。从现有成果的研究路径看,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探寻呈现某些较为相近的特点和规律,即从分析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生成渊源等入手,对其时代背景、科学内涵、逻辑延伸、目标指向等进行论证,结合中国实际落脚到实践路径层面。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视角,多领域地展开研究和专业分析,并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性影响及意义,给予评价和展望。
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核心理念展开。主要集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安全观、全球治理以及周边外交方针等问题上。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对外传播、扩大我国国际话语权作出积极探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所在,这一重要理念面对“世界之惑”给出了中国答案。人类社会自近代以来,始终在关于自身发展目标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从历史和哲学高度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等基本问题,超越了民族国家中心范式和传统的对立思维模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新方向、新目标,凝聚了各国的共识,因而得到了联合国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诠释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也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互利共赢到命运与共的逻辑延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活动,实现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建构、积极引导的转变。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四大历史规律,即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规律、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多样性规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规律。在现实社会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基于国家又超越了国家思维。
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必须摒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走出一条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家间交往的新路。学界围绕这一理念产生的渊源、内涵、特征、原则以及重要贡献等进行了研究阐述,明确指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与霸权主义国际关系理念有着显著区别,破解了“国强必霸”的霸权逻辑和历史认知。这一理念的核心内涵就体现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三个关键词。相互尊重是前提,公平正义是准则,合作共赢是目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彻底摒弃历史上冲突与对抗的国际关系旧模式,探索出国家间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标志着中国对如何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这一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清晰。国内学界重点围绕变革诉求、变革意义、变革路径进行了大量研究。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看,全球治理的制度设计中包含着“西方优先”的价值选择。而在国际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性挑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全球治理体系却常常失灵,这表明“国际规则体系不能有效管理全球事务,不能应对全球性挑战,致使全球性问题不断产生和积累,出现世界秩序失调的状态”。因此,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而中国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于如何构建好全球治理体系,有学者认为,需要以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以伙伴关系的思维方式、以参与治理过程的实践活动,建构起一种真正的全球身份认同,才能共同面对全球治理失灵现象,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
弘扬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对正确义利观形成的思想来源作出了阐释。主要包括: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义理念,吸收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义利思想,承袭了新中国和平外交的优良传统。对其内涵剖析上,有学者从中国传统义利观、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知行合一的义利观三个维度,对习近平的义利观作出深刻阐释,指出义利观在国际关系中体现出崇尚道德、秉持道义、主张公道、伸张正义、义在利先、利在义后的价值观念。
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发展与安全并重,统筹推进各领域的安全,包括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安全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强调国家安全保障工作的三个统筹:对发展与安全的统筹、对防范风险与处置风险的统筹、对维护安全和塑造安全的统筹。有研究将总体安全观内涵放入哲学视野中进行深入探析,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层面,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哲学内涵。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之路。
学术界这方面相关成果很多,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参与研究的学科专业领域众多。包括了国际政治、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科技、教育、语言文化、民族宗教、医学等许多专业领域。第二,将“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紧密结合。如将“一带一路”建设与秉持正确义利观结合起来,将义利观新理念运用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的成果很多。第三,注重研究如何落实“一带一路”的倡议。有观点认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特别是其经济合作机制建设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陆海空联通,会直接推动“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面对当前疫情,则需要把“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放在加快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上。
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新中国外交理论建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习近平在领导新时代外交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维,从哲学角度对当代中国外交实践进行了高度总结和提炼。学界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中体现的哲学思维、哲学意蕴进行了深入探究,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智慧。习近平外交思想的辩证统一性,突出表现在统筹规划和正确研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重点、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问题上。习近平外交思想使中国外交哲学得到升华。总之,习近平外交思想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进行考察,其把握时代历史方位与世界历史走向的大历史观,构成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外交思想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外交理论,传承了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对外关系中注重用东方的智慧解决问题,其义利观、邻里观、发展观、安全观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创新体现在时空两个方位上:从历史上看,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届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在空间上,习近平外交思想在思维方式和理论观点上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习近平外交思想正是在遵循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实现了国与国交往理念的创新,以及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与超越,这是其突出的理论价值。作为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我国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重大突破,继承发展了新中国外交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
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外交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晶,成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集中体现在“十项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多方共同开展外事工作的新局面。我国在处理周边关系、大国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十项坚持,在战略上坚持原则,在策略上大胆、务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
在外交实践中,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国家对外交往的全球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具有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全球话语能力。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首脑外交、主场外交,提出关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扩大贸易投资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完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一系列新主张。
学习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要在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跟进研究,抓住对外关系的重点、突破研究难点、打造学习亮点,不断提高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水平,为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