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理论框架与价值逻辑

2022-10-25 09:11余小波陈怡然张欢欢
比较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英国大学贫困学生流动

余小波,陈怡然,张欢欢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82)

积极的社会流动有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指出,组织成员国中英国、法国等国的社会流动性较差。[1]2011年4月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也刊文指出,英国的社会流动性问题严峻,社会流动性水平甚至已经降至历史最低,工人阶级家庭的学生很难跳出贫困的代际循环。[2]鉴于此,英国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提高社会流动性。2016年,英国在教育部下设“社会流动委员会”(Social Mobility Commission),采用新的社会流动检测与治理模式,建立包含16个维度的“社会流动指数”(social mobility index)。[3]2021年3月,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发布了关于英国社会流动性指数的研究报告,并通过高校对社会流动的贡献程度,评选出排名位于前40的英国大学。本文以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为研究对象,详细阐明英国的实践探索过程,为当今大学排名的优化发展及推进高等教育履行更多社会责任提供新的视角。

一、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的缘起

“社会流动指数”排名主要通过经济指标,衡量贫困学生毕业后实现阶级跨越的程度。[4]2014年,“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在美国兴起,旨在改善美国高校对大学排名的非理性角逐以及由此造成的学费上涨、社会流动性降低等问题。英国也是较早关注社会流动问题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开展社会流动检测治理,而且还在下述原因的促使下,逐渐将关注点聚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大学排名。

(一)社会流动性较弱,阶层固化现象严重

社会流动性高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结构更加多样化,也表明一个人的职业和收入不受生活起点的限制。然而,英国整体的社会流动通道较为闭塞,家庭背景在个人发展中的影响较大,阶层固化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流动性一般通过职业流动和收入流动两个指标进行衡量。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颁布的《2018-2019国家状况:英国的社会流动》(State of the Nation 2018-2019: Social Mobility in Great Britain)显示,英国的职业流动中出现“粘地板”(sticky floor)现象,即约35%的人与父母在同一职业群体中,家庭背景较好的人获得最高职位的可能性比同龄工薪阶层高出近80%。在收入流动性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National Statistics)劳动力调查提供的数据,社会流动委员会得出英国的收入流动性指标约为0.4,这意味着父母的收入对子女未来收入的影响约为40%。同时,从事专业工作父母的子女将比工人阶级背景子女的收入高出17%。[5]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中存在阻挡底层民众向上流动、实现阶层跨越的壁垒,这种壁垒使得阶层固化,经济杠杆被社会顶层人士操控,社会流动性较差。

(二)现行高校招生制度对弱势背景学生不利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英国探索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入学途径,其中包括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考试,即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A-level)和后期增设的普通教育证书补充水平考试(AS)。[6]其中,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即“英国高考”,是全球学生申请攻读英国大学的入学考试。2015年,英国政府将这项考试由两年两次改成两年一次,学生在完成考试后,通过向招生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相关申请材料,便可使用预测成绩取得大学的预录取名额,这是英国独有的“资格前录取制度”(prequalifications admission system),即凭借学生的预估分数等级进行高校招生。因此,预测成绩对于学生能否继续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自2014年英国政府取消大学招生限制后,各院校发放大量预录取名额以争夺生源,招生工作在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中走向无序。除此之外,预测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评价,教师更倾向于给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打高分。贫困地区或“少数族裔”等弱势背景学生的成绩往往被低估,这极其不利于其申请到重点大学。2015年,英国大学公平入学办公室(Office for Fair Access)极力倡导各大学扩大贫困学生的招生数量,但是中产阶级学生入读顶尖大学的概率仍然是贫困学生的7倍。[7]这表示,英国的高等教育在准入门槛就降低了贫困学生进入热门院校的可能性,尤其是家庭经济背景差却成绩优秀的学生更难以被第一志愿的名牌大学录取。因此,“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将关注点落在高校促进社会流动性的贡献程度上,无疑具有重大价值,它能够促使不同水平的高校重视接纳贫困学生,并帮助他们实现阶层跨越。

(三)大学排行榜忽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伴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转变,进入大学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如此一来,高等院校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使命,最终落脚点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价值理念肇始于19世纪美国大学的民主化运动。当时的美国大学致力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建立了州立大学、赠地学院、黑人学院等各种类型的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成为贫困学生实现个体流动的“输送带”。[8]如此一来,高等教育不仅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社会底层打破阶层壁垒的重要引擎,大学在提高社会流动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以大学排行榜为代表的大学评价方式也发轫于美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种全球范围内的大学排名层出不穷,成为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在一定时期内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和内涵式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大学排名愈演愈烈,大学排行榜传达出的价值导向开始对大学发展产生负向“指挥棒”作用。纵观世界主流大学排行榜,无不以“学术科研”为主线,对高校的科研产出和质量有十分明显的价值倾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英国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其中涉及的科研指标几乎都占到60%。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发布的全球大学综合性排行榜,甚至将50%的科研权重提高到70%。[9]关于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除《华盛顿月刊》(Washington Monthly)大学排行榜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服务导向、专门将社会流动性设为一级指标外,大多数大学排行榜的社会服务和影响相关评价指标权重都在5%以下。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科研实力成为高校展现办学质量、获得社会声誉的关键性因素。更多的高校聚焦自身利益,纷纷加入科研能力的较量,忽视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更未关注贫困家庭背景学生的社会流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碍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的设计要素

英国 “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是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副校长和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菲尼克斯(David Phoenix)开发的大学排名方法。与传统排名指标注重大学绩效投入和强调科研导向不同,该排名旨在衡量高校对帮扶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群体的增值贡献,激励大学致力于促进高水平的社会流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是在美国版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更加贴合英国实际,具备鲜明的英国特色。下面将针对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的指标体系、数据库来源、排名方法、排名结果及使用进行具体分析。

(一)指标体系

“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最早起源于美国。传统大学排名多以学术成果为衡量标准,但随着高校对排名的追求日趋狂热,美国学费大幅上涨,超出人们的负担能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变得愈发困难。因此,为重塑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美国在2014年推出“社会流动指数”排名,该排名主要选择学费、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家庭收入少于或等于48000美元的学生比例)、毕业率、毕业生工资(0-5年内薪水的中位数)、学校收到的捐赠资金等5项指标作为参考变量。[10]另外,美国版本的指标权重不是事先赋予的,而是通过测量各个指标对排名结果的影响程度,求出敏感系数,从而获得权重。其中,学费和经济背景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获取社会流动机会的重要变量,因此权重最高;毕业率和毕业生工资水平反映了社会流动的结果,权重相应较低;学校所获捐赠则反映高等教育机构的能力,权重所占比例最少。由此可知,前两项指标对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影响最大,后三项的影响力依次降低。

与美国不同,英国大学的学费采取差异化定价机制。自2012年起,英国大学的学费上限调至9000英镑,各大学的一级学位学费没有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社会捐赠主要集中在英国的知名高校,英国社会研究中心(Social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显示,2007-2008学年英国大学收到的捐赠基金为5.32亿英镑,其中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得总捐赠额的50%以上。与一流名校相比,一般院校获得的捐赠数量有限。[11]鉴于国情间的差异,为公平衡量高校接收贫困学生、促进社会流动的贡献程度,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剔除了学费和捐赠两项指标,最终选择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续读率和毕业后工资3项指标,且各个指标的权重是事先赋予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的指标设计更能反映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贡献。首先,家庭经济背景是学生参与社会流动的起点,高等院校接收越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越有可能帮助他们实现显著的社会流动。然而,家庭贫困并不完全是由于收入低,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英国在衡量学生家庭经济背景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致贫原因,尽可能囊括家庭贫困的学生群体。其次,毕业率是学生结束高等教育时的结果,续读率则更多反映出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经济背景差的学生,其辍学率远高于较富裕的同龄人,该指标更加直观地体现了高校对贫困学生在读期间的帮扶力度。最后,毕业生收入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客观反映,尤其贫困学生获得较高薪水的工作,更是他们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保障。英国选择各个院校学生毕业一年后的平均工资数据,缩短时间跨度,有利于减少其他不确定因素对毕业生工资的干扰,凸显学生就读院校的影响力。

(二)数据库来源

首先,学生家庭经济背景主要参照多重贫困指数(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多重贫困指数用于衡量地理范围较小地区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状况,作为一个多维指数,它主要内含致贫的7个原因:收入、就业、健康和残疾、教育、技能和培训、住房和服务障碍、生活环境和犯罪。[12]英国多重贫困指数衡量了32,844个被称为“底层超级输出区”(Lower Layer Super Output Areas)的相对贫困水平,将上述7个指数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分,由此将地区或街区分为5个等级,得分越高表示这个地区或街区越贫困,五分位群中排名最后的两个五分位数代表了英国较为贫困的地方。(见表1)

表1 五分位群组的多重贫困指数得分

因此,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选取多重贫困指数中最底层的两个五分位数,即“5”和“4”分别表示最贫困地区和次贫困地区,作为衡量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的重要参考,这也是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的核心。大学接纳多重贫困指数底层地区的学生比例越高,说明其对于贫困学生的入学门槛越低,越能够体现大学在帮助贫困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所作的努力,以及高校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和贡献。

其次,续读率主要取自“学生入学和参与计划”(Student Entrance and Participation Program)数据库。“学生入学和参与计划”是英国学生办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为保障贫困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取得成功和进步的一项计划,要求所有在学生办公室注册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申请加入。[13]“学生入学和参与计划”数据库将从入学机会、继续学习、成就(获得一等或二等以上学位的毕业生人数)和进步(学生毕业6个月后是否升学或从事高技能工作)来衡量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主要通过该数据库查看学生在校期间的继续学习情况,探究高等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续读率的影响。例如,英国学生办公室在2020年12月发布了2013-2017年间不同种族、大学以及学科的英国本科在校生续读率。[14]通过对学生续读率的检测,能够了解贫困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与入学背景和毕业后的薪资水平形成有效联结,促使高校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为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英国纵向教育成果数据集(Longitudinal Education Outcomes Data)是记录毕业生收入的重要数据库。学生的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毕业后的继续收入。富裕家庭背景的学生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比贫困家庭背景学生拥有更优越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而家庭低收入背景学生在劳动市场上则可能会面临各种阻碍和歧视,即使接受相同的高等教育,贫富背景差距较大的毕业生在收入上仍然存在差距。有研究表示,来自高收入家庭学生的收入中值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高出25%左右。[15]因此,毕业生收入是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英国纵向教育成果数据集将毕业生信息与英国的税收、福利等相关政策关联,根据英国教育部建立的国家学生数据库、高等教育统计局持有的高等教育机构数据、税务署持有的就业数据等,创建并记录了毕业生在毕业1年、3年、5年和10年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16]该数据集以现有官方数据为基础,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客观真实性,也为大学、雇主或者公众减轻了额外的数据收集负担,还能够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即“不同地区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差异程度”,了解毕业生在居住地的相对消费力,科学地反映出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三)排名方法

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通过对3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将数据综合赋分得出最终结果。首先,分别得出各院校来自多重贫困指数中最底层两个五分位数的学生比例,即最贫困地区和次贫困地区的学生比例。由于来自最贫困地区的学生群体会对社会流动性产生更大影响,因此将这部分学生比例以1进行加权,来自次贫困地区的学生比例以0.5进行加权,综合得分按1.5加权。其次,分别得出每所院校来自最贫困地区和次贫困地区学生的续读率。其中,最贫困地区的学生比例权重为1,次贫困地区的学生比例权重为0.5,总体权重以1进行加权。再次,由于英国毕业生纵向教育成果数据集没有按照多重贫困指数对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进行分类,因此该指标采用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调整后的学生平均工资,权重为1。最后,将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续读率和毕业生工资的标准化得分相加,进行权重汇总,得出各个院校的最后得分。[17](见表2)

表2 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指标的权重分配表

(四)排名结果及使用

2021年,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发布了“大学流动指数”排名报告,并公布对英国的社会流动性贡献最大的10所院校。报告显示,排名前两位的高校得分几乎是其他院校得分的两倍,贫困家庭背景的学生入学比例之和都超过了50%。排名第一的布莱德福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adford)这一比例高达近80%,且两所大学的续读率也都超过90%。这表明这两所院校接纳了更多的贫困学生,促进社会流动性的贡献较大。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颠覆了传统的大学排行榜,社会流动性成为衡量高校社会贡献的重要依据。(见表3)

表3 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前十的高等教育机构

正如排名第一的布莱德福德大学教务长尼基·皮尔斯(Nikki Pierce)所说,提高社会流动性是大学战略的核心部分,新的排名系统改善了大多数排行榜以入学分数作为主要指标的弊端,使贫困家庭背景的学生受到关注,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18]该报告的作者大卫·菲尼克斯教授(David Phoenix)也指出,现有大学排行榜是一个优势背景学生自我实现的闭循环,即学费高的学校录取背景优越的学生,毕业后他们也将获得更高的薪水。而新的排名模式认可学校促进贫困学生发展的贡献,并呼吁政府奖励在社会流动性上有高回报率的高校。[19]在“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模式的引导下,为了使排名位次得到提升,精英院校可能会把关注点落在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群体中,并从中选拔出具备潜力和才华的学习者,扩大助学金或其他帮扶资金支出,最大程度帮助贫困学生实现社会流动。

三、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的特征

(一)引入多学科的研究视野

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不仅事关教育学领域中的大学评价问题,而且其中还蕴含着多学科的研究视野。该排名用于衡量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多重贫困指数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概念,评判个体或家庭是否贫困的标准与收入密切相关,但却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还受到健康、教育、住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多重贫困指数就是划定对贫困影响程度最大的系列指标,在科学的计算方法下,进行综合加权测量。英国建立了本国的多重贫困评价体系,根据得分对贫困地区划分等级,与学生家庭背景信息相结合,为明确学生的入学起点提供依据。此外,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经济学领域中反映货币在不同物价水平下相对购买力的专业术语,此排名在测算毕业生的工作报酬时,能够考虑到毕业生收入在不同地区的消费力差异,选用英国纵向教育成果数据集更能保证数据的说服力。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积极引入多学科研究视野,拓宽大学评价的研究思路,与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协同联动,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二)利用立体多元的数据收集系统

在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准确高效的数据网络系统是开展院校研究的基础。英国重视高等教育数据资源整合,并成立了专业服务机构——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该机构不仅收录学生贷款公司、国家学生数据库等机构信息,而且还与苏格兰、威尔士议会以及税务署等部门联合向社会公布高等教育数据信息。[20]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的发布,与国内立体多元的数据收集系统密不可分。在英国的排名实践中,每项指标背后都有跨部门、多领域的数据库支撑。以纵向教育成果数据集为例,该数据库创造性地将毕业生工资与贷款数据、税务记录相关联,保证了数据来源真实可靠;此外,该数据库也与社会金融保障体系相衔接,既减轻数据收集负担,又可以动态检测学生长期发展状况。“社会流动指数”排名表明,大学评价立足科学性,以数据系统为支撑,已逐渐成为检测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决策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肯定“非精英”院校的独特价值

在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前十的高校名单中,传统意义上的知名高校数量较少,反而多数是在世界主流大学排行榜中表现并不突出的高校。如果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视为金字塔,正是这些教育经费和资源有限的“非精英”学校接纳了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帮助他们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并提供保障措施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掌握安身立命的知识和技能。以伦敦城市大学为例,主要从3个方面执行国家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规定,即学费限制、弱势学生贫困补助及专门帮扶。此外,该校还实施“卓越计划”(Excellence Program),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和对少数族裔学生进行学科培训。这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体现出这所高校浓厚的社会服务意识。[21]“社会流动指数”排名从大学的内在品格肯定“非精英”院校在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对以学术卓越为导向的大学排名进行纠偏,引导高校尊重社会共同利益。不难看出,卓越大学并不只是承载着对知识的贡献,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更能彰显大学的内在精神品格和社会情怀。

四、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的价值审思

(一)呼吁教育公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教育是贫困学生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跨越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阶段则是学生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反而诱发一系列发展不平衡、阶层分化等问题。在英国,弱势家庭背景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时,一方面要面临异于早期生活环境和学业发展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变化与不平等经验带来的挑战。[22]为了逃避这两方面的挑战,学生更愿意选择与他们习惯相似的大学,以保护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大学的好坏与受教育者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如果背景较差的受教育者不能获取较高的工作收入,那么就会给个体乃至下一代的社会流动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英国社会底层人士子女成年后的发展空间,造成依旧难以摆脱贫穷的局面。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从家庭文化资本和教育的关系解释了这一现象,家庭文化资本匮乏使第一代大学生难以通过继承或模仿父母行为等方式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对接受教育持有较低的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家庭文化资本的匮乏伴随着较少的经济资源,使贫困家庭背景学生获得较少的学习支持,进而限制其学业发展,接受更低层级教育。[23]

将“社会流动指数”引入大学评价,正是将教育公平再度拉回公众视野。事实上,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早在1999年就公开过不同高校间的生源比例,其中重点关注了来自社会经济低阶层、公立学校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并鼓励高校忽略学生家庭背景,尤其要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受教育者提供支持。[24]然而,随着各种层出不穷的大学排行榜甚嚣尘上,高校间的竞争态势愈发激烈,“人才争霸赛”也拉开帷幕,拥有更多的高质量生源是高等教育机构获取竞争力的关键一步,贫困学生获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面临重重阻碍。因此,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矛头直指社会特权阶层,彰显了独特的责任意识和公平意识,激发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领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底层群体倾斜,不但可使高等院校生源更加多元化,而且也有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推动英国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结构升级优化。

(二)重塑高校责任,致力促进社会流动

大学排名本质上是一种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引起全球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排名通过对各个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可比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是公众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重要渠道。传统大学排名多是由新闻媒体等第三方机构推动,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目的是为中上阶层的家长和学生提供择校信息。即,“传统的大学排行榜多是由财富和声望驱动的,排名靠前的大学往往生源质量最好,师资力量最强,论文发表数量最多,办学经费最充足,但这类大学可能专属于精英人士”[25]。这种价值导向显然有失偏颇,过于追求学科建设、论文发表等量化成果,势必会诱使高校向追求学术型、研究型的同质化方向发展,其中渗透着大学评价的工具理性和技治主义(technocracy, 也译为“技术统治主义”)。这种排名模式基本无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大局意识,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被大大削弱。

“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报告的发布,回应了英国民众对高等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诉求。近年来,大学排行榜已呈现出聚焦高校社会贡献度的转换态势,如英国本土的大学排行榜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影响力排行榜创造性地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大学评价相结合,试图突破以科研产出为核心的传统排名方式,纳入第一代大学生比例、促进平等、消除贫困等衡量高校社会责任感的指标,用新的尺子重新定义卓越大学。与之相比,“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却以更加微观、直接的标准评估大学在促进社会流动中的贡献,突出教育的公平性和弱势阶层群体比例。虽然这种排名方式并不能直接解决高等教育问题,但却可以帮助政府注意到真正致力于提高社会流动性的高等院校,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更加直观地进入公众视野,高等教育投资回报以透明高效的方式被社会公众所感知,帮助家庭经济背景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找到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学校;另一方面,在社会声誉的激励下,高校能够反思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合法权益,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实现个体的阶层流动。

(三)立足学生增值,凸显动态发展理念

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以贫困家庭背景学生的“溢价”作为排名的重点,综合考虑大学人才培养的“输入—过程—输出”全流程。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排名实际上就是衡量弱势群体学生的增值过程,即“高等教育对学生在学业成就、毕业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增值评价就是一种测量这种影响程度的评价方式”[26]。随着“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学生”成为教育政策的关注点,增值评价在英国受到广泛关注,并从单一静止的原始评价标准转为动态的进步程度。譬如,英国在新一轮公立中学问责测度改革中,围绕“追求公平与卓越”的主题,以增值评价为重点,考虑学生学习起点,对学生的进步程度进行分数换算,并赋予等级。然而,这种计算过程只考虑学生的毕业成绩,没有对社会经济等背景性因素进行矫正,对于生源背景较差的学校不利。[27]虽然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指标设置较少,但能够较为全面的考量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状况,是一种背景性增值评价方式。

此外,一所高校优质生源质量的绝对比例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校质量的好坏。传统的大学评价过度依赖生源质量本身,忽略学校的办学水平,打击了资源薄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则将生源质量信息设计为起点指标,衡量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接纳程度;将学生续读率作为过程指标,衡量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程度;将学生毕业后工资报酬设置为结果指标,衡量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发展程度。如此一来,这会极大提高非精英高校的积极性,减少生源、办学条件的干扰,降低困难学生的辍学率,尊重每位学生的增值潜力;精英院校则立足于提高社会声誉,愿意吸纳贫困家庭的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个体社会流动改善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打破社会阶层的封闭循环,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态走向良性发展态势。

五、结语

任何国家在借鉴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理性审视任何大学排名都不是绝对科学的事实。然而,无论大学排名如何发展演化,它都要始终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对高等教育的正向引领作用。如果一味地陷入排名思维无法自拔,那么大学评价最终只会沦为机械的公式和数字符号。

英国大学“社会流动指数”排名所渗透出的关乎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为衡量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率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当今大学评价领域中的一股清流。具体来讲,“社会流动指数”排名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贫困学生的社会流动问题,有助于推动高等院校积极参与贫困学生帮扶,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维护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发展。除此之外,“社会流动指数”排名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对当前如火如荼的大学排行榜进行纠偏,优化排名的指标设置,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普通院校在促进学生社会流动方面的贡献。我们应该认识到,正是这些非精英院校构成了全球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为更多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入学和发展的机会,推动高等教育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英国大学贫困学生流动
中国申请英国大学人数创新高
流动的光
英国第二阶段脱欧谈判将对其高校产生重要影响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英国大学获准提高学费
调查显示“脱欧”将降低英国大学吸引力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