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小型机构式养老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2022-10-25 03:41冯文心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居室养老空间

文/冯文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诸翰飞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1 研究背景

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的老龄化进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 年底,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49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大大超过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标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大家族家庭结构的解体,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再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机构型养老已发展成为未来养老体系中的重要模式。然而,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许多养老院年久失修,建筑品质较差,既不满足现在的安全规范,也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安全隐患和需求脱节等问题。2021 年以来,中央关于城市更新相关政策的表述中反复强调“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与“严格控制大规模增建”。存量时代,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建筑解决问题的方式从拆旧建新转向对既有空间的品质提升、环境改善和场所重塑。如何通过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巧妙改造,灵活转换旧建筑空间以适应新的居住需求,是当前建筑实践中重要的关注点。因此,基于存量的建筑更新,对既有养老建筑进行改造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改造对象与设计目标

2.1 项目基本情况

该养老院改造项目用地面积约2500m2,建筑面积约为1200m2。项目地处居民区,紧邻片区卫生所。甲方将项目定位为高端小型花园式养老院,目标建成49 个长期照护床位和10 个日间照料床位的养老服务机构。更新设计需考虑室内装饰装修、外立面和庭院景观,设计内容包括长者照护单元、日间照料老人活动区,厨房及就餐区、洗污区、布草区、管理办公室、楼电梯、空调系统和集中热水系统等。具体要求有:长者照护床位尽量满足49 床,可设置两人间及三人间;一楼需开辟约200m2的日间照料托管场所及相应的活动区域,需设置老人服务接待区和公共就餐区。因防疫需求,日托区域动线及长期照护的长者动线应有相应分隔。

2.2 养老改造可行性判断

既有建筑的改造涉及一系列政策、物业及产权问题,在进行具体的改造设计之前应对建筑改造是否可行进行一个评估。改造手续流程涉及相关改建审批流程及土地性质或使用权的改变,以及后续结构加固后的使用年限。建筑产权关系也必须要明确,因项目长期闲置,建筑所有权关系复杂,后续可能引发各类纠纷。需明确改造物业的土地性质、土地获取时间和使用年限。养老类型的项目既可以按照老年人照料设施来定位,也可以按照老年人公寓来定位。定位不同,适用的规范则不同。另外,业主的经济效益、运营和盈利模式测算也必须在改造设计之前完成,至少项目应在使用年限之前完成收益对改造投资成本的覆盖,实现盈利。除此之外,项目的功能、档次、客群、产品等定位也影响着对改造项目可行性的判断。

2.3 改造重点

改造前应测算各建筑专业的重点指标。建筑高度影响交通核数量及平面布置,床位数影响房间的布置形式和数量。原有建筑的建造年代、结构形式、抗震等级影响着改造可行性及改造难度。老年人照料设施因其适用人群的特殊性,在消防疏散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公建类型,需重点研判消防内容。医养类建筑需安装医用电梯,应根据原有建筑结构及使用功能,研判电梯的加装方式、数量及位置。老年人照料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从土建到室内装饰层面均需专业化设计、改造,以满足医养特殊人群的需求。

3 改造内容

3.1 建筑现状

该建筑因弃置时间过长,管理与修缮缺失,楼体陈旧,立面破损,室内昏暗光线不足,居室品质感低,安全感、美感缺失,建筑形象与周遭城市环境结合不佳。同时,因建造年代久远,既有建筑存在设计标准偏低、整体性不足、布局不合理、规范不满足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建筑安全隐患。但该建筑室内外空间丰富,存在改造亮点,可在后续设计中保留。因此,内部的结构安全升级、外观的修复翻新和室内空间的灵活转换成为我们的改造设计重点(图1)。

3.2 空间改造策略

3.2.1 改造原则

我们根据实地踏勘的建筑现状和改造可行性分析,确定了以下几点改造原则:

(1)优化趣味空间感受。利用原有建筑内的趣味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提升空间品质,打造精致细节。

(2)压缩土建拆改量。墙体保留率尽量控制在75%以内,最小结构拆改,厨卫尽量原位保留,最小水电拆改,有效控制成本。

(3)动静分区。动静分区,提高居住舒适度,提高服务与管理效率。

(4)保证出房量。首层床位数21,二层床位数21,总床位数51,多户型组合布置,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与经营性需求。

(5)优化消防设计。优化原有消防缺陷,走道打通连接楼电梯,使之满足现行消规的要求。

3.2.2 设计内容

建筑二层的穹顶为本项目中空间的趣味点,但在现状中穹顶仅仅作为4m 宽走廊使用,并且走道尽端被封闭,使其价值大大降低。原有拱顶特色空间可作为建筑物的亮点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传承长年来的建筑脉络。设计方案从拱顶空间入手,进行功能置换,将东侧空间打通,与走廊形成递进式活动空间,提高趣味空间的品质与利用率(图2)。

我们以趣味空间为空间改造原点,逐步展开对其他空间的设计。从拱顶空间开始重新梳理空间,将递进式活动空间(动区)集中布置于二层东侧,首层对应设置餐厅、日间照料中心等同属性空间;空间属性上下对位,同时避开居室卫生间对厨房餐厅的影响;在西侧的首二层集中布置老年人居室,十字轴交通,减少曲折路径,方便老人使用,同时提高服务与管理效率;居室上下对位,简化竖向管综设计(图3)。

在一层平面上,梳理室内走廊空间,使空间简单明晰,日间照料靠近入口设置,可分可合,后勤出入口与老人入口分开设置;居室集中设置,将生活与活动分区设置;将餐厨空间与居室对调,优化尽端空间的使用功能,同时与二层功能属性对应,更改厨房餐厅布局也可以使厨房避开上层厕所同层排水降版区域。走廊打通,优化通风与采光,改善原有建筑各种无法通风采光的囊底路式设计,重新塑造优质的社交场域,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同时也可以起到减少室内回音的效果。

在二层平面上,交通空间改为封闭楼梯间,增加担架梯,打通东侧空间,形成递进式公共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及品质,居室集中设置,将生活与活动分区设置,护理站位于十字轴交通中点,提高运营管理效率。保留拱顶空间,并延伸至东侧建筑边界引入采光通风。部分房间进深不足,床位需竖向摆放以满足轮椅回转半径,所以需改变居室家具布局,同时确保在一定进深的尺寸内,满足床位。护理型居室采用多人间布局时,可满足全部护理操作、轮椅通行回转尺寸要求。首层设置21 个自理/照护床位和15 座日间照料,二层设置29 个自理/照护床位,总床位数满足50床、10座日间照料的需求。室外流线设计方面,根据厨房位置调整物资入口,车辆通行不干扰院内活动场地使用。室内流线设计方面,增加首层疏散门,打通二层楼梯间之间的通道,将室内楼梯改为封闭楼梯间,优化消防疏散动线。经测算,所有房间均满足疏散距离要求(图4)。

4 结构改造策略

该养老院项目原结构为一幢两层砖混结构房屋,建于20 世纪90 年代,原设计为幼儿园和托管所,千禧年后用作养老院。首层层高3.4m,二层层高3.4m,局部3.6m。基础形式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宽度0.8m、1.0m、1.4m、2.1m 等。一层局部架空预制板,楼板、屋面板以预制板为主,预制板厚180mm、120mm,局部为现浇板,板厚80mm、100mm。楼盖、屋面纵横墙设置圈梁,未设构造柱。

旧改项目的内部结构安全是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项目的报批流程,也极大影响着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时,老人居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养老院追求的目标。该项目在改造设计前对房屋结构安全进行了整体评估,如对部分的墙体能否打洞,能否打通楼板增设电梯井,能否外挂医用电梯等进行了结构安全测算。走廊及室内过廊需要根据轮椅回转半径进行局部的拓宽,也需要提前评估。

改造设计因墙体拆除较多,建筑按照现行抗震规范加固。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V类,特征周期值为0.90s。根据建筑设计要求,主要楼面使用活荷载标准值,老年人居室为2.0kN/m2,活动用房兼餐厅为3.5kN/m2。该房屋按B 类建筑(后续使用40 年)、重点设防类乙类进行抗震加固。另外,改造拆除范围作基础开挖,基础开挖提前做地勘报告。承重墙开洞不需地勘报告。此外,原有建筑因年限过久,外墙体侵蚀、剥落、变色,窗与墙体连接处有裂缝,受自然天气影响局部有外墙表皮脱落现象,在恶劣天气或地震中恐有安全隐患,因此外立面的改造也在抗震设计的考虑范围之内(图5)。

结语

本文通过对该类养老建筑改造设计的要点进行梳理,以消防、结构等安全条件为前提,考虑项目运营的产品定位和经济效益,探索了小型机构式养老建筑的流线和空间组织的新模式。该改造设计体现了人性化、绿色化、个性化的现代综合为老服务场所应具有的特点,与原建筑空间、周边环境、人文文化等相融合,细化原建筑功能分区、优化使用动线,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源消耗。在内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趣味性,打通拱顶空间,动静分区对位,增加空间趣味性,达到了动静分离,功能空间使用便捷易到达,公共空间变化丰富不单调的效果。该改造项目将结构改造作为重点关注,而不是仅仅体现在空间设计上,对既有养老建筑改造设计的实际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居室养老空间
养老生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四居室平面图》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养老之要在于“安”
论色彩在儿童居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