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文娟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友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讯作者)
中共党校(行政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培养党员干部的学校[1]。近年来,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贯彻相关文件[2]要求,大力改善党校办学条件,许多党校进行原址改建或易地新建,为保障党校培训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重要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培训工作分为初创时期和延安时期。1925 年4 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党校——安源党校成立。此后,党校培训工作如星火燎原,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党校,没有校园特征,租用已有建筑作为临时教学场所,功能以教学会议为主。
1935 年10 月19 日,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进行恢复办学,合并当时延安创办的马列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共中央党校”。至此,中央党校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高学府。这期间党校有了较为稳定的校址。这一时期的党校初具当代党校雏形,建立了初步校园空间,可满足教学、餐饮和住宿功能,此外也注重室外空间环境利用,满足党员干部的室外交流活动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校的教育工作。培训重心从培养理论干部变为分层、分类轮训干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形成高级、中级、初级的全国性党校教育网。
该时期的党校建设开始有完善的校园规划,注重党校精神、校园氛围、生态环境塑造。1949 年中央党校南院(马列学院)正式搬迁至自得园,利用原有生态环境,环绕中央池塘而建。1955 年到1963 年,中央党校北院建成。校园占地约1200 亩,总建筑面积16 万平方米,规划布局中轴对称,校园形成经五、纬六的道路网结构。中轴线长1100多米,串连礼仪入口、主楼、礼堂等,图书、宿舍、体育等建筑位于中轴两侧,校园呈现出庄严的党校空间氛围。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课程设置自延安时期一直采用分学科模式。从这一时期开始,理论教育不再按照学科组织实施,而在“三基本”的基础上,安排“五当代”课程[3],拓宽学员国际视野。
这一时期的校园规划,在满足功能分区和布局结构合理性基础上,注重空间规划系统和整体性,注重自然环境和校园特色形象的塑造。针对“三基本”“五当代”的课程组织,演变出不同规模大小的教学空间、讨论空间。这一时期的党校建筑以传统经典三段式为主,坡屋面、墙身、基座,共同构成了庄重典雅的党校建筑形象。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内容从“三基本”丰富为“四基本”,其中理论教育课和党性教育课共同构成了主业主课,同时开设特色实训单元(如新闻发布、应急实训、心理实训、情景模拟等),抓好专业能力培训。此外,设置各类型短期培训课程,课堂教学结合周边地区红色资源,将课程由课堂延展至课外,课程模式及设置丰富多彩。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对干部培训事业的要求,这一时期校园规划更加多元,功能和设施更加丰富,校园更加注重自身精神意象表达。建筑外观突破传统经典三段式形象,注重自身地域性、文化性表达,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党校校园建筑。
目前国家暂时无专门针对党校建筑的建设标准,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一般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建标191-2018)》,结合党校办学特点和项目具体特点进行适当调整。笔者从以下这五个维度与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对比,从而归纳出党校建设的一般性标准[4]。
2.1.1 教学对象
党校的教学对象为领导干部及面向社会招收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多为20多岁,领导干部以中年为主,部分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职位级别较高的领导干部,年龄较大。普通高校学生较党校干部更加年轻,大多数没有工作经验及职位级别。
2.1.2 教学内容
党校教学内容以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上课一般按班次划分,各班次分大中小不同规模,因此需要可满足不同人数班次的教学空间。党校与普通高校不同,设置公共教学楼即可,普通高等院校则需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划分,设有公共教学楼及院系、系科楼。
2.1.3 教学模式
党校教学模式多为研究式,注重研讨与交流,因此党校需设置不同规模的讨论室,并与教室位置相邻,方便学员交流学习。普通高校以教师授课为主,对讨论室的设置没有严格要求。
2.1.4 教学周期
普通高校教学周期较为固定且时间较长,一般本科4 ~5 年,研究生、博士生3 年及以上。党校教学周期不固定,短期培训班次一般为1 ~4个月,长期学历教育为3 ~4 年。
2.1.5 教学规模
党校教学具有学员流动性较大的特征,在设计学习、就餐、住宿空间时,主要依据为同时期可容纳的学员总人数。当代党校一般在800 ~2000人之间,以1000 人规模居多;普通高等院校在读学生规模大部分约2 万~5 万,两者在规模上差异巨大。
综上所述,在现行无统一规范要求的现状下,党校规模设定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建标191-2018)》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项目具体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2.2.1 教学空间
针对党校教学对象的特征,建议在规模测算时借鉴研究生补助指标的做法。教学空间包括教室、讨论室、阶梯教室、实训室等,使用面积通常为2平方米/人。
2.2.2 行政办公空间
办公面积应严格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如正处人均24平方米;副处人均18平方米;科级以下人均9 平方米标准执行。
2.2.3 会议空间
建议设置大中小不同规模会议空间,如800人、400 人、300 人、200 人等。会议空间较高校报告厅排距及座位宽度适当放大,建议配套设置长条桌或可折叠书写板。大会议空间舞台设备配置应满足中等规模文艺演出要求,并在主席台后方设置贵宾等候室,面积满足小型讨论需求。
2.2.4 食堂空间
就餐规模测算需考虑培训学员、教职工等,并考虑一些临时非编制员工如保安、后勤服务类工作人员的就餐需求,考虑少数民族就餐需求。就餐以大空间、自助式取餐为主,设置灵活隔断。餐厅人均使用面积建议为2 平方米/人。
2.2.5 文体空间
文体空间参考《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建标191-2018)》设置,考虑人员的年龄特征,在设计运动相关功能时,应更偏向竞技性较弱的运动。
2.2.6 住宿空间
考虑人员的职级特征,住宿空间以单人间、双人间为主,面积建议参照参考普通高校博士宿舍生人均指标,约20 ~25 平方米/人。针对党校人员流动性大的特征,经常会有不同班次学员办理入住手续,应当配置单独报到厅及接待区域。
本建设标准根据党校与大专院校建设的差异性,结合工程实践及已建成案例,总结而成。各项目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工作要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化、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运用前沿技术手段。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在满足规划功能合理性、校园风貌美观性基础上,应当总结出自身特色的设计路径,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示范、生态文明示范、新技术示范的作用。将党校建设成为一个地区建设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体现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工作的高瞻远瞩与长远布局。
本文利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将设计路径层层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校目标层下,分解为三个准则层及各自方案层,最终形成阶梯层次的设计路径(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在党校设计中的体现主要概况为以下三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
3.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受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在特定区域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设计工作要重视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将其融入建筑表达,使前来培训的党员干部产生文化认同感。总结地方特色材料及构造特点,利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将其融入校园设计,使党校建筑成为地区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感情归宿。
3.1.2 历史文化
党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需要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让来此培训的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党校校园规划前,需要深入了解所在地区的特色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将地区特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体现在规划、建筑、室内、景观等方方面面。此外,多数党校为原址改造与新建,在原址改造与新建工作中需要做到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历史记忆;在校园文化塑造中,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1.3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产生的重要人物、形成的重要精神等,拥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设计实践中还应当结合地区特色红色文化,让红色真正成为党校教育的底色。具体规划设计工作应当在建筑造型、校园重要空间节点、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中体现红色文化,让党员干部在课堂内外均能够沉浸式学习。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也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2030 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建设背景下,党校校园规划应与生态文明建设完美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校园建设全过程,实现校园场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能源上使用上,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在校园规划中“保山、保水、保树、保景观”;注重创造积极开放的功能空间,充分利用遮阳、绿植、天光控制、屋顶通风等技术手段减少辐射热;通过通风、拔风、导风、滤风创造良好的建筑自然环境;通过自然采光、分区用光、功能照明与艺术照明相结合,从而减少人工照明;使用耐久材料、可再生、易降解材料,节约用材;设计变单功能为多功能,变分散为集约,提高使用效率。
党校生态文明示范有以下三个具体维度:生态生活、生态空间和生态教育推广,结合《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7356-2019》的具体评价指标,从“三大维度、七大层面”指导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
3.2.1 生态校园生活
在“生态校园生活”维度,从“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环境质量”三个层面进行控制。
3.2.2 生态校园空间
在“生态校园空间”维度从“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绿美化”“设备与室内环境”三个层面进行控制。
3.2.3 生态教育推广
在“生态教育推广”层面,从生态课堂、生态活动、生态传播等角度[6],提升党员干部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生态技术和管理技能,并在工作中践行生态发展理念。
党校校园规划建设,需要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党校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实现数字化党校、智能化党校、智慧化党校的前进路线。
大力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党校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信息互联和交互共享。BIM 技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信息库,提高党校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使校园建设在全过程中实现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
提升党校校园建筑集成化,重视建筑工业化技术应用,注重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建筑工业化为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建筑质量。党校规划与设计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并起到建筑工业化示范性作用。
中共金华市委党校迁建项目位于金华市多湖中央商务区,用地面积约6.3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85 万平方米,其中地上4.25 万平方米,地下1.6万平方米。该项目于2020年9月启动设计,预计2023 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图2)。中共金华市委党校迁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示范为核心价值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设计策略,以前沿建筑技术为设计手段,遵循“文化示范、生态示范、新技术示范”设计路径,为新时代党校规划设计提供宝贵经验。
金华具有“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地域地形特色,本项目在建筑外观造型上,利用起伏的屋面模拟连绵的山脉,粉墙黛瓦汇成一幅具有金华山水风情的水墨画卷(图3)。金华“丽泽书院”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校园以院落组织各功能组团。利用本地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串联景观节点,陈望道为《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为纪念这一人物和事件,在景观里设计“宣言鼎立广场”;室内设计利用当地传统工艺元素,如婺州窑、东阳木雕等,设计室内主题背景墙,展现金华地域文化特色。
中共金华市委党校迁建项目巧妙利用现状高差,采取底层架空、覆土嵌入等方式设计地下停车库,减少填挖方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利用可再生能源、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提供88.04%的生活热水。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构建多样化海绵系统。通过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绿地等海绵技术,达到多种海绵技术的综合应用示范目标。在校园景观空间节点设置生态技术科普点,结合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教育推广。目前本项目设计已取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金华党校项目运用装配式技术,围护墙和内隔墙采用蒸压钢筋陶粒混凝土墙板,实现管线三分离。公共部位采用全装修及楼地面干式铺装,竖向构件现场采用高精度模板、成型钢筋,预制构建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梁、预制楼梯等。金华党校建设“智慧校园”系统,在实践中,建设了一套标准规范(有党校特色,符合市场主流要求)、1 个应用支撑平台、15 个应用系统、3 大保障体系,充分实现教学人性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个性化。为响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BIM 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指导意见》及项目施工的BIM应用需求,金华党校积极推动BIM 技术在工程项目全专业、施工全过程的建设和管理,实现工程项目基于BIM标准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保证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有效掌控,实现工程项目管理效率的大幅提高。
新时代赋予了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新的任务与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宏伟的目标任务,党校建筑创作工作也承担着更光荣的使命、更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党校校园规划与建筑创作路径进行初探,旨在为党校建筑创作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