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史研究的先驱者
——周大成教授(上)

2022-10-25 12:27张净秋张宇轩朱梦迪王伽伯王松灵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教授

张净秋 张宇轩 朱梦迪 王伽伯 王松灵 周 建

(1.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急诊综合诊疗中心,北京 100050;3.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北京 100069;4.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特诊特需科,北京 100050)

周大成(1910-2002年,图1),已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教授,医学博士,著名口腔医学家、口腔医学史家。周大成教授先后担任北京口腔医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会员、日本齿科学会名誉会员、世界齿科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口腔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口腔医学史专著《中国口腔医学史考》[1],建立了国内首家中国口腔医学史陈列馆,发表科研论著、译著130余篇(部)。

图1 周大成教授

1 周大成教授生平和主要成就

1.1 周大成教授生平[2]

周大成教授,原名周宗岐,1910年阴历11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县万家坊子村。1916年周大成随父母逃荒至铁岭,投奔亲戚。1920年至1926年先后在铁岭、长春等地读书。1925年周大成父亲因肺结核不幸去世,家庭生活变得十分艰难,但是周大成并未放弃学习,就读期间一直非常努力,成绩极好,名次始终排在前三位。1927年,读高二时,随母亲离开长春,前往沈阳,其间有机会在沈阳富士町大森齿科医院技工室学习,这是他与齿科的第一次接触,也正因为这一机缘,他最终选择口腔医学作为一生的事业与追求。

1928年4月至1933年8月,周大成在齿科医院学习。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文化学习,主要通过夜校与函授形式进行;其二,专业学习,先学技工,之后学习口腔疾病治疗;其三,日语学习。六年的学习,奠定了周大成日后在口腔领域医疗、科研的基础,但这六年也实属不易。1932年8月,周大成参加齿科医师考试,顺利通过并获得证书。

1933年8月,周大成在沈阳开办私人齿科诊所。为了提高当地齿科医师的整体诊疗水平,1934年周大成与医界同仁发起成立了沈阳市齿科医师会,他担任副会长,并组织口腔医学讲习会。

1935年夏,周大成前往日本东京齿科医学专门学校专修科学习。1936年夏,返回沈阳。归来后,工作之余周大成开始在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齿科学教室研究科学习。研究科是为该校毕业生及已获得医师资格者在主任教授指导下就齿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而设,合格者获得博士学位。周大成在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完成《沈阳县农村学童之龋齿与其主食》等数篇论文,1946年,他的《关于地方病性斑状齿的研究》主论文及其他参考论文通过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教授会的评审,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学位证书第353号。

1937年秋,为了提高当时东北地区齿科医务工作者的水平,周大成决定创办一份齿科学术刊物,名为《东方齿科》(图2),他先后在《东方齿科》发表文章近70篇。

图2 1938年第六号《东方齿科》封面摄影

1943年春,周大成报名参加了辽宁国民学院的学习,学校相当于大学程度文科夜校性质,每天夜间学习2小时,授课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概论、诗歌创作、《易经》及中国古典文学等。1945年12月,周大成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抗日战争结束后,周大成仍在沈阳开设齿科诊所,并曾设想开办齿科学校,但因时局动荡最终未能实现。1946年4月,周大成到北京筹备迁居事宜,1947年4月,担任辽宁省立锦州医院口齿科主任,8月辞职,往国立沈阳医学院任副教授、口齿科主任,1948年夏,升任教授。其间,为本科五年级及新制四年级学生210人讲授口腔医学,共计1 114学时。1948年8月,周大成迁居北京,9月辞去沈阳医学院职务。不久,他便与人在北京合开齿科诊所,同时也迎来了北京的解放。1951年,经时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共卫生局牙科医院院长柳步青的介绍,周大成到北京市口腔医院参加半日工作,1952年12月,加入中苏友好协会,1958年4月,他带着自己全部开业器械进入北京市口腔医院,正式参与整日工作,担任主治医师兼口腔内科代副主任。1970年2月,周大成到北京顺义县牛栏山公社史家口大队合作医疗站,任赤脚医生,至1978年6月返回口腔医院。1979年北京市口腔医院成立口腔预防科,周大成任科主任[3]。1980年,周大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受日本齿科医史学会、日本医史学会、日本药史学会三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的邀请,前往日本讲学,同时出席第29回日本口腔卫生学会大会。198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退休,之后仍指导口腔医学研究工作。2002年7月28日,周大成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2 主要学术成就

周大成教授对待学术一贯严谨负责,1950年就因中西医学习认真,获得北京市卫生局奖字第11号奖状,1955年、1956年两次获北京市卫生局二等劳模称号。口腔基础研究方面更是成果丰硕,业界称道。1979年,他参与撰写的论文《选含氟量较高的茶叶作防龋的初步探讨》获北京市卫生局科研奖。1980年,受日本齿医史学会邀请,前往日本大学齿学部大学院发表《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报告,获感谢状。1980年至1986年,周大成教授完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项目,1997年同名著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著作二等奖。

在疾病诊疗方面,他对不同氟化物防龋的应用和临床效果进行了长时间的临床观察与总结;对地方病性氟牙症的诊断、分类、预防、治疗、发病机制以及与龋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对氟化饮水与龋齿和氟牙症的关系以及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探讨了利用我国传统饮茶习惯防龋的可行性,分析了茶叶中氟和其他防龋物质组成,系统研究了20余种茶叶的含氟量、煮沸方法以及茶水漱口防龋效果。设计制造了幼儿、小学、中学(成人)三款标准牙刷,通过商业批准及生产销售推广。

基础研究方面,周大成教授在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口腔医学理论的总结及临床实践历史进程的梳理,至今无人企及,他是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1.3 教学情况

在教学方面,周大成教授常年指导北京口腔医院年轻医师的实习、会诊与临床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他积极参与教学工作,为北京口腔保健员训练班学员讲授公共卫生和口腔卫生课程、为北京镶牙生训练班讲授口腔卫生等课程、为北京卫生工作者协会讲授齿科学。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市口腔医院负责口腔黏膜病业务授课。20世纪70年代,负责北京顺义县牛栏山公社赤脚医生培训,讲解口腔等课程。1979年后,在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妇联、日本大学齿科大学院、日本口腔卫生学会等机构以及广州、石家庄、洛阳等城市讲授口腔医学课程或开展学术报告。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周大成教授对中国传统医学心有所系,1954、1955年,他分别参加了北京中医学会、卫协医师会针灸学习班,学习针灸理论与实践技术。在此基础上,1959年他在北京市口腔医院针灸学习班上讲授针灸课。同时他也将针灸运用到治疗口腔疾病的研究中,并发表了相关论文[4]。

2 周大成教授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史研究

周大成教授的口腔医学史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前后历时近40年,据笔者统计,已知发表学术论文共计48篇,其中包含在《日本齿科医史学会会志》以日文发表论文10篇,出版专著1部。细读诸文,可知周大成教授的研究大致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2.1 中国古代口腔保健史

周大成教授对口腔医学史研究的最初视角聚焦于口腔保健史,1955年他在《中华口腔科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医学史论文《口腔卫生小史》[5]。该文对中西口腔保健史做了简要回顾与总结,包括口腔保健的器具、保健方法、保健与审美等方面的史实,兼及牙齿生理与疾病治疗。随后,他又对牙刷、牙签、揩齿等问题做了细致梳理及专题探讨,尤其对牙刷的发明与演进论述深细[6]。周大成教授早年就开始关注口腔疾病预防与临床诊治,对口腔日常保健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认识深刻,加之我国又是口腔保健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这一领域一直是其医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历史贡献的归纳、总结

在长期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周大成教授通过对照梳理中西方医学史,发掘中国古代口腔疾病诊疗的历史成就,进而总结归纳出了我国古代口腔医学对世界口腔医学发展的四大重要贡献,即:①世界上最早记载用砷剂治疗牙病;②世界上最早记录应用汞合金充填牙齿;③世界上最早发明植毛牙刷并用于清洁牙齿和口腔;④世界上最早记录的脱落牙齿再植术。周大成教授是对此进行科学总结的第一人。发表相关论著情况详见表1。

表1 周大成教授关于中国口腔医学四大贡献相关论著一览

2.3 基于考古发现的口腔健康状况研究

1949年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发掘成果丰硕,古人类遗址、古代墓葬中出土大量古代先人的头骨化石和古尸。借助于诸多新晋资源,周大成教授将口腔医学史的研究触角伸向了古人口腔状貌与疾病的考察。他先后对北京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南方巨人、资阳人、丁村人等原始人,河南成皋新石器时期人、长沙出土战国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辽代契丹族女尸,明万历帝后尸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主要针对口腔基本状态、牙齿数量、磨损情况、口腔疾病等一一进行描述,同时结合考古发掘所得综合情况展开分析。另外,周教授还对墓葬中出土的口腔器具和相关风俗进行考辨,先后就南昌市东吴高荣墓发现的金制牙签,新石器时代口腔含球风俗以及下颌托、金护嘴等内容撰写论文。

2.4 中国古代口腔医学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周大成教授的研究论著中,传统口腔医学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篇章所占比例最大,且时代跨度长,涉猎内容多。从商代甲骨文至1949年后口腔医学事业发展横跨3 000年,内容包括病名、症状、诊断、用药、医家、图像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有甲骨文载口腔疾患、《五十二病方》中麻风病口腔症状、《素问》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兔唇病名的来源、《外台秘要》中的口腔医学记载、宋代口腔外科手术、明代齿科专书《口齿类要》简介、《万国医方》中口腔论述、张仲景口腔医学贡献、民国口腔杂志介绍、下颌关节脱位的文献记载、医史图片的正名等。

2.5 筹备并建立国内第一家中国口腔医学史陈列馆

1987年,经过周大成教授长期的文物搜集与策划筹备,国内第一家中国口腔医学史陈列馆在北京口腔医院建成,初期位于教学楼一层东侧。展览室的落成凝结了周大成教授多年的心血,陈列文物不仅有古人类牙齿、头骨模型、墓葬出土辽代牙刷原物,还有大量古代口腔保健器具、古代口腔文献等,同时包括多件周大成教授捐赠的老式牙科器械等物品。1990年12月,展览陈列室经过布置重新开放,诸多口腔医学专家莅临现场参观。中国口腔医学史陈列馆的建立开创了国内医学史教学、研究与宣传的新形式,文物的勘察与展示的新窗口,搭建起口腔医学史研究的新平台,成为开展口腔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思政教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国口腔医学史陈列馆的建立已成为中国口腔医学教育与研究实践中的标志性事件,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展示宣传和科学研究的价值与作用。

除上文提到的日常口腔保健器具牙刷、牙签外,周大成教授对于其他口腔医学文物也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度。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文物——清代熏牙银器,周教授对其曾做过较为细致的考证,同时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熏蒸治疗手段的历史发展沿革[7]。

周大成教授逐步拓展科研的思路与研究对象,深化研究的层次,针对研究本体从方法论层面进行拓展。他通过中西口腔医学发展方式、路径、内容的对比,借助西方医学史视角认识到中国口腔医学史这一研究领域尚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分析了当时的研究状貌,确立了口腔医学史的内涵、研究方法、工作流程、前沿手段以及研究意义与价值,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该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30余年的不断钻研,周大成教授对中国口腔医学史的发展有了全面的把握与专精的研究,在前期大量成果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简史》《中国口腔医学史略》,最终于1986年完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图3)一书的撰写,并于199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贯中华五千年历史,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口腔医学发展的脉络、主要贡献,并以世界口腔医学发展史为参照系,注重古今融通、中西对照,是一部优秀的医学史著作。

图3 《中国口腔医学史考》封面摄影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口腔医学口腔教授
2021年第十六届中国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结果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征稿征订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刘排教授简介
“三减三健”之健康口腔篇
口腔医学
北京欢乐口腔门诊部
儿童常见的口腔问题解答
恐怖的教授